如果項羽和劉邦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中國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2021-01-14 騰訊網

逢年過節,免不了走親訪友,在親戚家和朋友家用餐,或者說請他們來自己家吃飯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有一點隱患,近日, 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引發熱議。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親朋好友共餐極易造成多人感染。

有網友指出, 應普及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菌傳播;

也有網友認為,合餐制更符合國人習慣和傳統;

還有網友認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

那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01

分餐制是本土文化

一個盤子裡共餐的會食制,雖然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其產生的歷史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古老,存在的時間也就是1000年多一點。

在此之前,其實我們主要的飲食方式是分餐制。

從上古文獻和殘存的器皿圖案可知,我們祖先聚宴吃飯,是雙膝著地 「跽坐」著,人前各一案擺放飯菜,即便只有兩人,也是分案而食。

據《史記 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某日請一個新來投奔的俠士吃飯,侍從不小心擋住了燭光,俠士就認為自己吃的那份菜與孟嘗君不一樣,欲離席而去。

顯然,那時候的宴席,是一人一份的。

我國早在周秦漢魏晉時代,就已實行分餐制了。

從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均可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卻未見多人圍桌歡宴「合餐」畫面。

出土的實物中,也有一張張低矮的小食案,除了壁畫、石像、畫像磚等證據之外。很多成語的來自也與分餐制密切相關。

比如 染指於鼎,便來自於《左傳 宣公四年》中所記載的一則故事。

說是當時鄭國的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得意地給子家說自己的手中動了,今天肯定有好吃的。

子家還不信,但一進宮,就發現鄭靈公正讓廚子正在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好分給大家吃。

子家不禁感嘆公子宋神預感,便把這事給鄭靈公說了。

可沒想到鄭靈公平時不喜歡公子宋,這次想趁機噁心他。所以分甲魚的時候獨獨沒有分給公子宋。

公子宋也耿直,直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裡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

靈公因此大怒,後來釀成一場內亂。

還有 舉案齊眉,是說《後漢書·逸民傳》記隱士梁鴻受業於太學,還鄉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後來轉徙吳郡(今蘇州),為人幫工。

梁鴻每當打工回來,孟光為他準備好食物,並將食案舉至額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舉案齊眉,成了夫妻相敬如賓的千古佳傳。

還有名的 鴻門宴,說範增打算借著項羽宴請劉邦的機會,讓項莊在宴席上舞劍,以便藉機行刺劉邦,而幸得項伯相助,兩人對舞,才讓劉邦逃過一劫。

正是因為分餐制是眾人一個小桌子,圍成一個圈子吃飯,才會在中央留下足以讓人舞劍的空間。

02

胡椅的傳入與會食制

南北朝時代,隨著北方的胡人紛紛南下,逐鹿中原,很多外來的文化元素也紛紛進入中華大地。

公元5~6世紀,束腰圓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現的高足坐具,逐漸取代了鋪在地上的蓆子。

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時代壁畫上,我們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

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還用著慣常地蹲跪姿勢,雙足並沒有垂到地面上,顯然當時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

在同時代的其他壁畫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馬扎子)的人將雙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

至唐代,各種各樣的高足坐具已相當流行,垂足而坐已成為標準姿勢。

而伴隨這些胡床、椅子的傳入,人們吃飯的方式也開始發生了改變。

如傳世的《備宴圖》,描繪了宮中大宴準備情形:在巍峨殿宇的側庭,擺著大方食桌和條凳,桌上擺滿了餐具和食品。

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飲壁畫,畫中繪一涼亭,亭內擺著一個長方食桌,兩側有高足條凳,凳上面對面地坐著9位規規矩矩的男女。

食桌上擺滿大盆小盞,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這已是眾人圍坐一起的會食了。

不過在這個時候,大家對坐在胡椅上會食的用餐方式,還不是很習慣。

比如西安附近發掘的一座唐代韋氏家族墓中,墓室東壁見到一幅《野宴圖》壁畫。

畫面正中是擺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圍放著大條凳,各坐3個男子。

男子們似乎還不太習慣把雙腿垂放下地,依然還有人採用盤腿的姿勢坐著。

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席地而坐的分餐制依舊還是主流。

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作 《韓熙載夜宴圖》,就透露出了有關的信息。

這幅長卷中,繪有韓熙載及幾個貴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賞著一位琵琶女的演奏。

他們面前擺著幾張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8個盤盞盛著的果品和佳餚。碗邊還放著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內的一套進食具,互不混雜。

03

宋代與會食制的流行

在晚唐五代之際,表面上場面熱烈的會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

人們雖然圍坐在一起了,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還沒有出現後來那樣的津液交流的事實。

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發展階段。

特別是到了宋朝以後,宋朝這個朝代是市井味兒的,因為從北宋起,飲食開始接地氣了。

美食從豪門貴族走向街頭百姓,從琳琅滿目的饗宴到貼近民眾的茶樓酒肆,飲食逐漸成為具有人間煙火味道的市民活動。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於是繼續堅持那種需要佔用不少空間,又重繁文縟節的分餐制而言,還是到茶肆酒館中一同圍桌而食,推杯換盞來得快活自在。

於是,會食制開始逐漸地取代分餐制,開始成為社會的主流。

不過雖然會食製取代分餐製成為社會主流,但是還是有不少元素遺留了下來,其中之一便是 「白席」。

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說,北方民間有紅白喜事會食時,有專人掌筵席禮儀,謂之「白席」。

白席人還有一樣職司,即是在喜慶賓客的場合中,提醒客人送多少禮可以吃多少道菜。

其實,在陸遊之前,《東京夢華錄》就提到了這種特殊的職業,他們主管下請書、安排座次、勸酒勸菜,統一食客行動、掌握宴飲速度、維持宴會秩序。

現代雖然罕見白席人,但每張桌面上總有東道主一人,他的職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導食客一起舉筷子,一起將筷子伸向同一個盤子。

其實無論是分餐制會還是食制,都是歷史的產物,那種實質為分餐的會食制也是歷史的產物。

我們今天想要改革的進食方式,有人主張實行「公筷」,這種名合實分的方式比較簡便易行。

我們認為,即可以按照唐代的模式,即 「大桌分食」。

這種分餐制借了會食制固有的條件,既有熱烈的氣氛,又講究飲食衛生,而且弘揚了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

在一些更為嚴肅的場合,也不妨採取過去的分餐制,而在日常聚會擼串中,則不妨繼續過去的會食制。

總之,採取何種進食方式,都是根據各自的實際需要而定,反正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飲食文化,又何必分得這麼細呢。

相關焦點

  • 假如秦始皇還活著,項羽和劉邦會起義嗎?三個事實揭曉答案
    2020-10-28 11:43:39 來源: 我是米琪美食日記 舉報   假如秦始皇還活著,項羽和劉邦會起義嗎
  • 如果項羽打敗了劉邦,我們會不會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
    如果項羽打敗了劉邦,那很有可能在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後,匈奴就能取代蒙古,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天下的少數民族政權。那中國歷史上可能就沒有漢族這個名稱了,但應該很快就會有一個像後世朱元璋一樣的人物率領內地老百姓起來反抗匈奴,將他們驅逐到長城以北,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 項羽俘虜劉邦家人兩年多時間,為何沒有霸佔呂后呢?
    那麼,就有人疑問了,食色、性也,既然歷史給了項羽和呂后這麼長久相處的機會,為何項羽沒有將呂后霸佔了呢?這是似乎不合戰亂之中的固有邏輯呀!要知道,在古代戰爭中女人往往會成為第一戰利品的。如果,項羽和呂后建立了那種關係,想必那個場面會驚掉劉邦下巴:其他家人都歸漢,唯呂后一人留楚,搞劉邦一頭霧水。總結項羽沒有動呂后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幾條。
  • 如果項羽打敗劉邦,我們會像歐洲一樣小國林立?往前百年可能會!
    因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壯志,並且英勇善戰,在戰場上有著破釜沉舟的勇氣,錚錚鐵骨、壕氣沖天!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真正的男子漢,可是這天下最後卻讓膽小狡猾的劉邦奪去,英雄項羽到頭來落得自刎江邊!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他只是有勇而無謀!很多人都說項羽失敗的原因是在鴻門宴上,項羽無視範曾暗示殺掉劉邦的信號。因為他於心不忍,導致放虎歸山,為自己留下後患。
  • 伊拉克發現破罐子,轟動全球,西方專家:中國歷史有被改寫的可能
    導語:伊拉克發現破罐子,轟動全球,西方專家認為中國歷史有被改寫的可能 引言 在悠久的歷史傳承當中,文化無疑是民族根本,它們橫亙在歷史進程中,演變成豐富多彩的形式,也讓民眾從中感悟到文化魅力。以文化為支撐,還演變出各種民族精神,從而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 《琉璃》璇璣如果殺了司鳳會怎樣?三界歷史將因帝君攪局被改寫
    《琉璃》璇璣如果殺了司鳳會怎樣?三界歷史將因帝君攪局被改寫! 最近的熱播仙俠劇《琉璃》,大家都看了嗎?《琉璃》之所以能夠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無疑是因為走心的製作和演員精湛的演技。
  • 項羽:歷史上點子最背的名將,每次馬上要成功,可每次都突生變數
    但是如果自立而不立楚國後人,恐怕難以信服民心,這樣你起兵也成了造反。如果立楚國後人,你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招募兵將擴大勢力,並且以正義之名反秦了。項梁覺得範增說的有道理,於是項羽找到了楚懷王孫熊心,仍舊稱楚懷王。這一路反秦起兵可謂是勢如破竹,大敗秦軍主力軍。這時的項梁覺得大事已成,於是開始驕傲起來,肆無忌憚的對秦軍殘部進行追殺,可秦派出了大量援軍,打的項梁措手不及,項梁也因此死在了戰場之上。
  • 中國的宴席,動不動就幾十桌,西方人聚餐:人再多,一張桌子就夠
    點擊關注,不會迷路哦!小時候最喜歡「吃席」,因為能吃到很多好吃的東西,還能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兒,其實就是喜歡熱鬧的氛圍,中國人嗎,不就愛湊個熱鬧,後來上學還增加了同學的聚會聚餐,工作後,又多了一項公司的團建等等,在這些宴席活動上,少則三五桌,多的時候甚至需要幾十甚至上百桌,熱鬧場面更是不言而喻,在我們看來,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西方人見了卻有些其他的想法。
  • 劉邦為逃命捨棄子女,當時救孩子的夏侯嬰,成了人生贏家
    陳勝吳廣的起義以失敗告終,有了兩個相互爭霸的人,就是劉邦和項羽,最後的結果已經被歷史說明白了,劉邦成了笑到最後的那個人。可是,這個劉邦,在別人口中的評價卻非常差,就連睢景臣筆下的《高祖還鄉》對他的描述也是一個邋遢人,可想這個人做過的事情有多招人恨。但是,歷史總不能站在個人立場上說誰好誰壞,項羽自刎並不是劉邦有多麼的不可戰勝,自身原因不可忽視。
  • 漢高祖劉邦為何又叫「劉季」呢?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百家原創作者:樓蘭聊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樓蘭聊歷史。提到漢高祖,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姓劉,單名一個邦,連在一起就是劉邦,很有氣勢。但是當我們觀看一些楚漢時期的電視劇時,我們會發現漢高祖劉邦又叫劉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 歷史揭秘:劉邦當上皇帝後為何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老爹獨享此項殊榮。雖如此,但這個太上皇的據說還是劉老爹給兒子磕頭稱臣後才換來的,劉邦當了皇帝後對自己的親爹並不友好,甚至還為到底該誰給誰磕頭糾結了好長一段時間。劉邦在他父親眼裡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劉小三,直到他斬蛇起義,劉老爹才拿剃鬚刀颳了刮眼睛,開始正眼瞧著兒子的革命事業。
  • 呂雉有沒有給劉邦戴綠帽子?玄機都在一句話
    呂雉以狠毒聞名於世,而她也給劉邦戴上一頂綠帽子,呂雉的情人名叫審食其,兩人的「地下關係」持續多年,甚至是大漢王朝人人皆知的「秘密」。由於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呂雉的身份自然也很特殊,因此在漢朝歷史的相關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呂雉與審食其私通。
  • 世界歷史會被改寫麼?
    在清朝時期,紀曉嵐曾一度想焚毀《山海經》,認為其內容太過於荒誕不經,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民風,從而影響對社會的統治。而在東漢時期,著名治水專家在治理水利時,得到了皇帝贈送的參考書籍,其中包括山海經。所以想說:《山海經》到底有什麼魅力值得如此?其實《山海經》是我國歷史上比較有文化歷史意義的一本書。
  • 開餐館會因為「一張桌子」,做到客源爆滿嗎?這位阿姨厲害了
    現在的飯店,口味都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大家口味都相當的話,那麼對於顧客來說,去哪家店吃飯就取決於自己的心意了。現在的顧客越來越難以捉摸,這也讓老闆們無從下手,不知道怎樣才可以奪得顧客的歡心。那有沒有什麼穩賺不賠的辦法,讓顧客心甘情願的長期來自己店裡消費呢?
  • 項羽找人比武,劉邦不屑的回覆8字,如今卻成為鬥嘴專用詞
    項羽的武功非常的高,據說力能扛鼎,勇猛無比,在楚國大的貴族後裔,最初帶著八千個江東弟子直接起義,讓人驚訝的是居然在多年的戰爭之中從無敗績,人稱西楚霸王,揮揮手就能夠將秦朝給毀滅,可是就是這樣一位霸主,卻在反秦的道路上被劉邦給絆倒了,劉邦是的出身要是和項羽比起來可以說是不值一提,可是在這個世界上身世的卻不能決定所有的事情。
  • 歷史選擇劉邦不無道理?性格特點極為鮮明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流氓皇帝。他出身不高、為人狡猾、不擇手段。當上皇帝之後,並沒有自我提升,仍在原地踏步,始終當著一個「流氓」。那麼,在秦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情況下,歷史最終卻選擇了劉邦呢?其實,只要我們拋開劉邦身上的種種不足,回顧劉邦的一生,便能發現其身上的諸多閃光點。
  • 李開元:遊俠劉邦如何成就帝業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死於公元前195年,享年62歲。62年生涯中,他在戰國時代生活了35年,秦帝國時代生活了15年,餘下的12年,他參與了新的歷史時代—後戰國時代的開拓,成功地藉助時代的動力,引領劉邦集團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王朝。
  • 一張桌子擁有的魔力
    大家有沒有發現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桌子有魔力。上學的時候趴著桌子就想睡覺,上班之後摸著辦公桌更想睡覺。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喵無論是以前上學還是現在上班趴在桌子上都好想睡覺。分分鐘就能睡著的那種,喵就在想一張硬邦邦的桌子為什麼能如此引人入睡?
  • 民間所說的「廁神」,為何會是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呢?
    民間過年的時候,大部分人會聽說「側神」這個詞,而且有的人家還會給廁神燒紙上香。那麼,這個廁神到底是有什麼來歷呢?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實這個廁神就是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為何戚夫人會成為廁神呢?原來在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她就把戚夫人給殺了,而且用的是極其殘忍的手段把戚夫人給殺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