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森林生態學家馮宗煒院士逝世—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馮宗煒先生的訃告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和學位委員會原主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生態學會原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原副理事長、《生態學報》原主編,著名森林生態學家和環境生態學家馮宗煒先生因病於2016年11月6日20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馮宗煒先生長期從事森林生態環境和生態恢復工程研究,是我國酸雨生態影響研究的奠基人。他善於將生態學理論與生態恢復技術研究相結合,解決了生態環境中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跨學科重大問題。是最早提出保護東北紅松天然林,改大面積皆伐為擇伐理論依據的學者之一。1960年創建中科院湖南會同森林生態站,從理論與實踐上解決了杉木純林生態退化的難題。開創了我國酸雨沉降及其與臭氧複合汙染對生態系統危害的影響與防治研究領域,首次定量評估了酸雨對我國農林生態系統的危害與損失,提出了重酸雨區受害森林恢復配套技術,為國家酸雨控制區的確定和生態恢復提供了科學基礎。

馮宗煒先生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他學術造詣精深,治學態度嚴謹,為國家生態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生態科學領域學術帶頭人和專家。他的逝世,是我國生態環境學界的重大損失。

馮宗煒先生獻身青山碧水、造福人民的精神,為人師表、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將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後人奮進前行!我們對馮宗煒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馮宗煒先生永垂不朽!

馮宗煒先生治喪委員會

2016年11月7日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著名森林生態學家、工程院院士馮宗煒病逝,系酸雨研究奠基人
    著名森林生態學家、工程院院士馮宗煒病逝,系酸雨研究奠基人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11-09 15:43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著名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陽含熙院士逝世
    陽含熙院士 我國著名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陽含熙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8月29日20時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陽含熙先生生於1918年4月29日,江西省南昌市人。陽含熙先生在生態學領域進行了許多開拓性的研究,為中國森林生態學和植物數量生態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民主愛國人士,陽含熙先生積極參與國家政治協商工作,促進中國國際文化交流,特別是為推動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參加國際合作與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 著名生態學家93歲孫儒泳院士逝世,是中國動物生理生態學奠基人
    南都訊 記者賀蓓 通訊員楊柳青 2月15日,華南師範大學發布訃告,華師痛失孫儒泳院士!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生態學家、中國動物生理生態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孫儒泳先生因突發心梗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4日8時5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 著名農業和食品工程科學家李裡特逝世—新聞—科學網
    據中國農業大學網站消息,5月31日上午,我國著名農業和食品工程科學家、教育家,原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裡特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蘭廳舉行。 李裡特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李裡特教授1948年5月3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68年10月至1977年12月分別在陝西農村插隊和陝西渭南紡織廠工作,1981年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1985年和1988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9年歸國工作。
  • 包振民院士遺傳學與生命科學課聽課記—新聞—科學網
    「這真是一堂專業導航『金課』」「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同學們勤奮學習,學好專業,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通過深入研究掌握遺傳科學規律,認識生命本質,用生物科技造福人類,這是我們遺傳學人的初心。」 做科研要善於緊跟前沿、搶佔先機。包振民專門介紹了國內外海洋生物科技進展動態,分享了他的團隊2017年完成扇貝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探究原始動物祖先染色體核型進化、軀體結構多樣性產生、眼睛起源及其調控機制的故事和體會。
  • 劉建康院士逝世,享年百歲,曾解決國人吃魚難,首揭黃鱔雌雄同體
    劉建康院士逝世,享年百歲,曾解決國人吃魚難,首揭黃鱔雌雄同體2017-11-08 09:44:00  水產養殖網(資料圖)&nbsp&nbsp&nbsp&nbsp圖為:劉建康院士(右)與伍獻文院士合影(資料圖)&nbsp&nbsp&nbsp&nbsp記者趙雯&nbsp通訊員孫慧&nbsp&nbsp&nbsp&nbsp昨日,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的魚類學家和生態學家劉建康院士因病醫治無效
  • 培養「準生態學家」保育熱帶森林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 潘春芳報導 據英國生態學家網站報導,英國政府的達爾文倡議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熱帶雨林培養了一支高技能的「準生態學家」團隊——新一代數據收集者並能輔助科學家開展研究工作,就像森林的醫護人員,對雨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 王辰院士「喊」你做同事—新聞—科學網
    擔當 「首席人才招募官」的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首先回顧了院校的歷史和近年的發展。 如今,院校擁有以23名兩院院士和500餘名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人才隊伍。為了響應國家「將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的要求,院校進一步廣納天下賢才,推動事業發展。
  • 生態學家對釋放孔雀魚殺滅蚊蟲提出警惕—新聞—科學網
    抗蚊「鬥士」或存威脅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進化生態學家John Wiens說。   Wiens和合作者想知道:為什麼動物從一開始就會發聲?一種假設是這種能力起源於夜行動物。因為,在看不見的時候,聲音比顏色或其他視覺提示更有效。 Wiens等建立了一個包含近1800種脊椎動物物種的進化樹,並在上面繪製了它們是在白天還是夜晚活動,以及它們是否發聲的信息。
  • 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秦徵逝世,享年97歲
    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秦徵逝世,享年97歲 微信公號中國美術家協會 2020-11-27 09:17
  • 試試水牛糞—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韋爾斯利學院的行為生態學家希瑟·馬蒂拉(Heather Mattila)表示,蜜蜂在糞便中走來走去的行為「令人震驚」,因為大多數情況下,蜜蜂會努力讓蜂巢保持清潔,清除寄生蟲和病原體。 馬蒂拉等人在豬籠和雞舍中都發現了蜜蜂的身影,它們的確將這些動物的糞便抓起、壓成求、帶回巢穴,將之添加在蜂箱外,周而復始。但這樣的行為真的是為了對付大黃蜂嗎?
  • 高海拔基因或使喜馬拉雅狼成為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這是一項非常令人興奮的研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犬科進化生態學家Ben Sacks說,這為喜馬拉雅狼的獨特性,提供了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 此前,就有呼聲認為喜馬拉雅狼應被視為一個獨立物種,此次研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撐。 喜馬拉雅狼此前一直被認為是灰狼的亞種,但兩者實際上存在著很大差別。
  • 最古老的「毛毛」蝸牛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此次研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1億年,為白堊紀中期。2000年開始,此地陸續產出的白堊紀琥珀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記錄。 新發現的蝸牛化石直徑約為6.6毫米,高約2.2毫米,顯微CT為這麼小的標本提供了詳細的、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邢立達團隊最終無損得到了標本的高清3D形態。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我國溼地植被可分為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   據悉,作為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型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
  • 群居性讓蛇也有「朋友圈」 —新聞—科學網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生理生態學家Harvey Lillywhite和學生注意到,雄棉口蛇和雌棉口蛇長時間成對活動,一起覓食。蝮蛇和非洲蟒蛇會照顧它們的幼崽。爬蟲學家Melissa Amarello觀察到響尾蛇的集體巢穴和父母照料行為。「社會行為並不局限於一個地點、一個物種,甚至單一的蛇科。」Amarello說。
  • 《新冠肺炎防治精要》英文版全球首發—新聞—科學網
    由鍾南山院士、王辰院士主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主編的《新冠肺炎防治精要》中文版,於2020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一經面世,立即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全球各大出版社紛紛表示合作興趣。
  • 「協助遷徙」能否拯救帝王蝶—新聞—科學網
    過去3年間,聖尼古拉斯伊達爾戈大學(UMSNH)森林遺傳學家Cuauhtémoc Sáenz-Romero重新安置了距墨西哥城西北100公裡左右的帝王蝶生態保護區內的墨西哥冷杉。一項報告該試驗結果的研究目前正接受科學期刊的評審。 近20年來,「協助遷徙」的想法——把物種移到新區域從而將其從不斷上升的溫度中拯救出來——在生態學家中引發了爭議。
  • 何梁何利基金頒獎 張彌曼院士獲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院士。張彌曼院士長期致力於地層古生物研究。她的早期肉鰭魚類化石研究為陸生脊椎動物起源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她闡明了中、新生代東亞魚類區系演替規律,並據此提出了中國東部油田有關地層時代及沉積環境的一些重要認識。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全世界有兩萬多種蜜蜂需要被考慮,其中除了著名的蜜蜂外,大黃蜂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蜜蜂的大部分營養來自花蜜和花粉。雖然花蜜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但花粉含有大多數其他必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直到今天,大多數蜜蜂研究人員都認為,蜜蜂和其他草食動物一樣,在選擇食物時主要考慮蛋白質含量。」Leonhardt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