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頒獎 張彌曼院士獲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11月6日在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曹建明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出席大會並致辭。中央軍委科技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國防科工局、中國科協等部門領導同志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人頒獎。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作工作報告。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院士。張彌曼院士長期致力於地層古生物研究。她的早期肉鰭魚類化石研究為陸生脊椎動物起源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她闡明了中、新生代東亞魚類區系演替規律,並據此提出了中國東部油田有關地層時代及沉積環境的一些重要認識。近年來,她又開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魚化石的研究,並對高原的隆起幅度、乾旱化、水系變遷及魚類演化提出新認識。她提倡和踐行多學科融合,大膽創新,不斷開拓古魚類學的新方向、新領域,奠定了中國古魚類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收到的推薦材料和有效被提名人雙雙突破700,終評入選率約為13:1至14:1。經過評選委員會嚴格評審標準,優中選優,最終37位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的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8位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創造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新聞背景:何梁何利基金是誰設立的?何梁何利是兄弟倆嗎?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下,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香港愛國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共同捐資4億元港幣於1994年創立,旨在獎勵中國傑出科學家,促進祖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

 

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獲獎人名單


姓名

獎項



工作單位

院士
情況

一、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人)

1

張彌曼

成就獎

82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二、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7人)

2

張統一

數學力學獎

69

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

3

向濤

物理學獎

55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4

譚蔚泓

化學獎

58

湖南大學

中國科學院

5

嚴純華

化學獎

57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

6

常進

天文學獎

52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7

郭正堂

地球科學獎

54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8

魏子卿

地球科學獎

81

西安測繪研究所

中國工程院

9

張水昌

地球科學獎

57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10

黃三文

生命科學獎

47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

 

11

蘇曉華

農學獎

57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

 

12

萬書波

農學獎

56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13

張新友

農學獎

55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14

叢斌

醫學藥學獎

61

河北醫科大學

中國工程院

15

黃曉軍

醫學藥學獎

54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16

瞿佳

醫學藥學獎

63

溫州醫科大學

 

17

唐佩福

醫學藥學獎

54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18

王建安

醫學藥學獎

57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19

吳玉章

醫學藥學獎

55

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

 

20

於君

醫學藥學獎

55

香港中文大學

 

21

李立浧

機械電力技術獎

77

中國南方電網公司

中國工程院

22

邵新宇

機械電力技術獎

50

華中科技大學

 

23

趙天壽

機械電力技術獎

57

香港科技大學

 

24

陳杰

電子信息技術獎

53

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工程院

25

彭練矛

電子信息技術獎

56

北京大學電子學系

 

26

相裡斌

電子信息技術獎

51

中國科學院

 

27

張平

電子信息技術獎

59

北京郵電大學

 

28

張榮

電子信息技術獎

54

廈門大學

 

29

高亮

交通運輸技術獎

50

北京交通大學

 

30

潘峰

冶金材料技術獎

55

清華大學

 

31

肖志國

冶金材料技術獎

56

路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32

鍾本和

化學工程技術獎

81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33

武強

資源環保技術獎

59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工程院

34

楊志峰

資源環保技術獎

55

北京師範大學

 

35

聶建國

工程建設技術獎

60

清華大學

中國工程院

36

魏毅寅

工程建設技術獎

56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37

周志成

工程建設技術獎

55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中國工程院

38

鄒汝平

工程建設技術獎

56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

 

三、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8人)

39

付琨

青年創新獎

44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40

羅光春

青年創新獎

44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體工程學院

 

41

龐思平

青年創新獎

45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

 

42

任文才

青年創新獎

45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43

王東

青年創新獎

40

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44

吳蓓麗

青年創新獎

39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45

陳文興

產業創新獎

54

浙江理工大學

 

46

高翔

產業創新獎

50

浙江大學

 

47

李中

產業創新獎

46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

 

48

馬愛增

產業創新獎

56

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49

邱顯揚

產業創新獎

61

廣東省科學院

 

50

張貴民

產業創新獎

49

魯南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51

張國良

產業創新獎

62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52

張一敏

產業創新獎

64

武漢科技大學

 

53

李得天

區域創新獎

52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

 

54

寧平

區域創新獎

60

昆明理工大學

 

55

王保海

區域創新獎

66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研究院

 

56

王旭東

區域創新獎

51

敦煌研究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2018年度何梁何利獎頒發—新聞—科學網
    2018年度何梁何利獎頒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曹建明,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協主席萬鋼,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出席頒獎大會。 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作工作報告。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張彌曼長期致力於地層古生物學研究。
  • 【中國新聞周刊】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身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古脊椎動物領域最高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榮譽、聲望對這位世界知名的古生物學家來說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這一次,突如其來的「走紅」還是讓她有些不習慣。  「真的是大吃一驚。」她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慢條斯理,「我真的沒做什麼,沒什麼特別的。」
  • 尹文英院士和範滋德先生獲首屆中國昆蟲學會終身成就獎
    尹文英院士和範滋德先生獲首屆中國昆蟲學會終身成就獎 2014-10-14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張彌曼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董潔旭 攝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符遙  從巴黎領獎回來後的第3天,張彌曼準時出現在位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辦公室裡。她謝絕了幾乎所有媒體採訪和活動的邀請,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3月22日,張彌曼接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山東大學18人獲國家重要表彰!
    臧恆昌研究員獲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科技獎11月6日,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頒獎儀式在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上舉行。該獎設貢獻獎、科技獎、青年獎和國際交流貢獻獎四個獎項,本屆共有兩位近紅外光譜科技工作者獲得科技獎。山東大學藥品監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臧恆昌研究員獲此殊榮。"
  • 王辰院士「喊」你做同事—新聞—科學網
    擔當 「首席人才招募官」的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首先回顧了院校的歷史和近年的發展。 如今,院校擁有以23名兩院院士和500餘名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人才隊伍。為了響應國家「將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的要求,院校進一步廣納天下賢才,推動事業發展。
  • 伍迪·艾倫獲金球終身成就獎 被贊「影壇珍寶」
    本版圖片來源於網絡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綜合伍迪·艾倫獲第71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塞西爾·B·德米爾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HFPA)於早些時候宣布這一消息,協會主席 Kingma評價說,「沒人有比伍迪·艾倫更媲美這個獎項,他對於電影的貢獻堪稱現象級,而他本人更是國際影壇的珍寶。」
  • 2019年度四川大學十大新聞
    新增「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人,列全國高校第4位,新增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5人,列全國高校第9位;詹石窗、霍巍增選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馮小明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人才育引成效凸顯。4.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我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再創全國高校第一,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和經費數再創新高,牽頭獲重大項目兩項、重大項目課題經費排名全國第5;獲國家科技二等獎6項、教育部一等獎5項。我校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系列期刊發表,原創性成果受關注。
  • 樹蘭醫院聯合黎介壽院士團隊 成立腸瘻與腹腔感染治療中心
    2019-04-18 18:3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沈聽雨 通訊員 鄒芸
  • 錢七虎院士簡介-新華網
    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學家。江蘇崑山人,193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軍委科技委顧問、陸軍工程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七虎院士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建了我國防護工程學科,建成了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創新研究群體,填補了多項理論研究空白。研製出我國第一套空中核爆炸荷載模擬試驗裝置,研發出多種新型防護材料和系列高抗力複合結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1項,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 包振民院士遺傳學與生命科學課聽課記—新聞—科學網
    「這真是一堂專業導航『金課』」臨下課,包振民推薦了《生物物理學:能量、信息、生命》《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自私的基因》等書籍,他寄語學生:「希望同學們擁有中國心,具備國際觀,身懷綜合能,練好一招鮮,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快意書寫精彩人生。」 下課後,2020級生物科學類4班的張成靜把記得滿滿的學生上課記錄表交到了學習委員處。
  • 古魚王國「女神」張彌曼:科研工作需要一點「野心」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下面有請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84歲的張彌曼女士來給我們講述視頻背後的故事,她分享的視頻題目是《失落的古魚王國》。」主持人介紹完,快速從講臺走向張彌曼,想把她扶上臺。滿頭銀髮的張彌曼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主持人不用扶她。「我今年84歲了,過完年就85歲了。剛才上臺前,主持人想來扶我,我身體還行,不用扶。」在講臺落座後,張彌曼笑著說。
  • 教師節特刊|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同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5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200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5年獲「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1996年獲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同年獲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蘇國輝蘇國輝(1948.1- ),男,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順德。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解剖學家。1973年畢業於美國東北大學生物系。197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 築牢信仰之基 補足精神之鈣[圖]_媒體聚焦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上海科技報報導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工程系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近日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勵志講壇特邀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走進上海交大校園,圍繞「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為主題,為師生講述這段校園佳話,講述黃老科學報國的一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今天啟動!不久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正式獲批立項,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會前,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會見與會嘉賓。
  • 羅伯特·德尼羅獲2011年金球終身成就獎
    老牌影星羅伯特·德尼羅獲得明年金球獎的終身成就獎
  • 許鞍華領取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凱特·布蘭切特為其頒獎
    許鞍華領取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圖/視覺中國新京報訊 當地時間9月8日,導演許鞍華領取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主競賽評委會主席凱特·布蘭切特為她頒獎。許鞍華是全球首位獲得該獎的女導演,她執導的電影《第一爐香》也入圍了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非競賽展映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