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下面有請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84歲的張彌曼女士來給我們講述視頻背後的故事,她分享的視頻題目是《失落的古魚王國》。」
主持人介紹完,快速從講臺走向張彌曼,想把她扶上臺。滿頭銀髮的張彌曼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主持人不用扶她。「我今年84歲了,過完年就85歲了。剛才上臺前,主持人想來扶我,我身體還行,不用扶。」在講臺落座後,張彌曼笑著說。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供圖
這一幕發生在12月2日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舉辦的「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上。
今年84歲的張彌曼榮譽等身。她是我國傑出古脊椎動物學家,也被評為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更重要的是,她在網上也很火,一度被網友稱作「國民女神」。當天的活動中,她和大家分享了一個關於「古魚類」研究的微視頻。而這個視頻的內容是她的學生、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朱敏和他的團隊的研究成果。
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張彌曼娓娓道來,給聽眾們講述了一個古魚王國的故事。
自從達爾文發現了進化論,人類才知道我們是從早期的脊椎動物演化而來的。「但是從哪些動物演化而來,怎樣演化而來的?我們所知甚少。」張彌曼說。
在距今3億5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世界上最高等的動物是「魚類」。其中有很多最早的魚類是沒有下巴的,叫做「無頜類」。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供圖
在張彌曼的悉心指導下,朱敏團隊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對古魚類的認識不斷加深,在雲南曲靖瀟湘水庫附近的距今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很多魚化石,其中包括不少有頜類魚化石,如保存比較完整的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羅氏斑鱗魚等。這些發現證明了頜在志留紀不僅已經出現,而且已經有了豐富的多樣性。
「朱敏的一個特點是大膽創新,他是有『野心』的,在多年以前就和高能所的同志共同開發高精度CT,用以取代磨片的方法來了解魚類腦顱的內部情況。」張彌曼如此評價自己的學生。
「在我看來,科研工作中要想做出前所未有的成果,確實是需要一點『野心』的。」張彌曼說。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張彌曼也不缺「野心」。她在泥盆紀肉鰭魚類、肺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關係研究領域內的創新性研究結果,都挑戰了傳統觀點。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供圖
事實上,張彌曼是雲南曲靖泥盆紀—志留紀魚化石研究的前輩,在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之後,她慷慨地將這個更可能產生亮眼成果的領域讓給年輕人,轉而投身新的研究領域。
當學生的研究有了成績時,她又無私地用自己的行動為他們提供鼓勵和支持。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