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是世界著名的花卉。春天,濃妝豔抹的杜鵑花開始開花,直到夏季連續不斷。有的花形似喇叭,有的似漏鬥,也有盅狀、筒狀和小鈴鐺等種種花型。花瓣有的平寬開展,有的二層、四層重疊,也有邊緣波浪皺摺。花的顏色,有血紅、粉紅,也有清秀的自色、黃色,還有青蓮和紫色,同朵花上雜以別色的斑、紋、點等鑲嵌其間,更是叫人喜愛。
杜鵑花開花整齊,常常成叢成片生長在一起,每當春天花開,形成了紅紫紛披,芳菲爛漫的壯麗景觀,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恰。難怪詩人白居易有「玉泉南潤花奇怪,不似花叢似火堆…寧辭辛苦行三裡,更與留連飲兩杯」了。正是「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穠」(楊萬裡)。
杜鵬花很早就引進園林栽培。它是布置園景的極好材料,無論林緣水邊,還是假山屋前都很相宜。「一叢千朵壓欄千,剪碎紅綃卻作團。風婿舞腰香不盡,露消妝臉淚新千。」(白居易)
杜鵑花耐蔭,因而還是很好的綠化裝飾室內的盆栽花卉。尤其在土地偏鹼的地區,露地不宜栽培欣賞時,可以用盆養擺設來增添園林景色。
杜鵑花有些種含有揮髮油、杜鵑醇、杜鵑素等成分,對氣管炎、喘咳等症有一定療效。有些種類則含有梫木毒素,對治療風溼、瘡癤以及用於麻醉等方面均有效。
民間傳說杜鵑花是杜鵑鳥咯血染成的,所以也有「鮮紅滴滴映霞明,儘是冤禽血染成。」的詩句(楊巽齋)。杜鵑滴血的說法是因為它嘴邊有一鮮紅的斑塊,象從嘴裡滴出的血而想像出來的。杜鵑花開時,正是每年杜鵑鳥啼的時候,正象詩人所寫「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白居易)的巧合。而這種神話般的聯繫正反映了人們對杜鵑花的喜愛。
一、 性狀與種類
杜鵑花是杜鵑花科杜鵑屬的常綠、半常綠或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杜鵑花科有50多屬,1,300多種;而杜鵑花屬就有800多種,其中600多種原產在我國這類植物大部分是有很高觀賞價值的。以雲南為主的西南各省是常綠和半常綠杜鵑花的分布中心。落葉杜鵑花則從東北到華南都有分布。它們的形態,習性、生態環境和地理分布,差異極大。有產於西藏南都、株高10米的木蘭杜鵑花(Rh.nuta1i),還有高達24米的大樹杜鵑(Rh. giganteum),也有產於雲南西北部、高度僅5~10釐米的平臥杜鵑(Rh. prostratum),高矮懸殊使人驚奇嘆止。就生長環境來看,有的生長在高山、谷地,也有的生長在沼澤、湖濱,還有附生在樹幹上的樹生杜鵑、寶興杜鵑,真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可惜過去我們在開發這類植物的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少,使得如此龐大的綠色財富沉睡於祖國的高山叢林,澤地湖邊。解放後,上海、丹東和山東省青島等地園林部門做了不少工作,大量繁殖了現有的栽培杜鵑,上海還進行過人工雜交,育出了花徑達8~10釐米的新品種。
我國豐富的杜鵑花資源,很早就引起國外的注意。1904年英國福禮士(G· Forrest)曾在我國雲南發現309個杜鵑新種,並引種到英國,奠定了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Edinbugh)成為今日「杜鵑花世界中心」的基礎。杜鵬花在英國經過大量繁殖和培育新品種等工作,已成為英國園林具有特色的園林植物。
現在栽培的杜鵑花,有原種,而更多的是人工雜交培育的品種。在杜鵾花的品種分類上,一般採用按花期分春鵑、夏鵑和西洋鵑三類。
春鵑,4月中旬至5月上旬開花,品種有毛葉青蓮(又稱毛葉琉球)、萬裡紅、琉球絞、黃躑躅、映山紅、久留米鵑、雲南杜鵑等。
夏鵑,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花,品種有紫蝴蝶、大紅袍、海棠紅、皺皮銀紅等。
西洋鵑,露地栽培的4月至7月開花,室內栽培的2月下旬至4月中旬開花,品種有玉冠、天女舞、四海波、青島寒牡丹、春燕、殘雪、玉瑞錦、曉山等。
二、習性與繁殖
杜花的生態環境,多數生長在山區、峽谷和林緣,平原地較少。因此,杜鵑花喜涼爽,耐寒冷(西鵑畏),忌高溫炎熱,喜溼潤,忌乾燥;喜蔭,忌烈日;喜酸性土,忌石灰質鹼性土,喜腐植質豐富的輕鬆土,忌粘重土喜排水良好,忌低積水。因而在庭園中露地栽培,都選擇適應能力強的種類,配以深根性樹木,或用於巖石園布置;栽植時進行局部換土,以儘可能地滿足其生物學特性的要求。
杜鵑花的繁殖,多用扦插和壓條;嫁接、分株也有應用的,但主要用扦插,少數生根困難的品種才用壓條來繁殖。在育新品種和培養嫁接用的磚木時,則用種子播種。
杜鵑花扦插繁殖的成活率較高。插條選用一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以生長粗壯、節間短的最好。插條剪取長約5釐米左右,摘去基部1/2~1/3的葉片,使上部保留3~4葉,以隨剪隨插最好。事先要把插床(盆)淮備好。扦插育根物應在1~2個月前準備好,選富含有機質的酸性山皮土,經過細篩後裝入插床或盆內,每天噴水養土,以達到改善土壤酸度的目的。扦插的時期以5~6月最適宜。但此時空氣溼度低,溫度較高,不利插條生根,因此必須採取保溼和重簾遮蔭,達到降溫的目的。插後50天左右,插條已生根(難髮根的品種需80天左右),再經10~15天後,即可分盆移栽。扦插最佳溫度為30°C左右,過高不利生根。如果5~6月扦插不能滿足低溫要求時,可改在9~10月進行,經過冬季,次年春季分盆。扦插時,插條1/3理入土中。插後噴水,罩塑料蓐膜棚保溫、保溼,棚上蓋帘子遮蔭。2周後蔭簾宜晚蓋早揭,使之適當見光。每天葉面噴水1~2次(最好用噴霧器進行)。待已繆慢生長時(此時已髮根),可逐漸使棚內通風換氣,縮短遮蔭時間,進行鍛鍊,但不可操之過急,否則仍能影響成活。
壓條多取空中壓法。選擇不影響原株形狀的2~3年生壯枝,環剝0.5釐米寬一圈皮層,用山皮土混入青苔作育根物,外用塑料薄膜包紮,保持育根物經常處於溼潤狀態。約3~4個月後,當從塑料薄膜外見到新根時,即可剪離母體,上盆培養。壓條在5~7月進行。
播種繁殖要求較細緻的操作。杜鵑花種子細小,每克有種子1萬~4萬粒,良好的種子發芽率可達90%,因而要防止撒種過密。播種用土要經細篩和消毒,然後才能播種。撒種後不用覆土,只要用噴霧器均勻噴水,而後蓋以玻璃或塑料薄膜,放在溼度高、氣溫20°C左右的室內,約15~20天即可發芽。發芽後保持半蔭和溼潤,長出3片真葉時進行分菌。此外,還可採用磚上播種方法,即在磚上先鋪0.5釐米厚的山皮土一層,土面上撒一層切碎的青苔,然後均勻地將種子播於青苔上,覆蓋少許細土後,把磚一半浸在清水裡,置於溼度高、氣溫20°℃的環境中發芽。播種在5月進行,冬季要在15~20°C室內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