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作為當今印度的主要宗教,在印度擁有接近百分之八十三的虔誠信徒,其嚴密的宗教理論體系統治著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印度教創立於公元六世紀前後,他源於古老的婆羅門教,繼承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因果業報等理念,後吸收了佛教教義,其宗教經典吠陀經,不僅記述了其宗教思想,也規定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實踐活動-恆河火祭儀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該活動中信仰、儀式和音樂間的關係。恆河火祭儀式作為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實踐形式,它是證明印度教統治力量的外在表現方式。恆河火祭儀式有著 200 年歷史,是一種以祭火為主的儀式,又被稱為「火祭」。火祭儀式同印度民間小規模的「火葬」儀式有著密切關係,「火葬」在傳統的印度教實踐中被理解為「人生最後的淨儀」,火葬時人們在祈求火神庇佑死者,從而淨化靈魂,最終求得解脫。火祭是以火神為對象的一種祭祀儀式,在火祭儀式中,由婆羅門階層擔任祭司,整個儀式進行過程中音樂貫穿始終,音樂在祭祀儀式中作為伴隨儀式行為、表現儀式內容及烘託儀式氣氛的一個主要媒介和手段,起著重要的作用,參與者將一切儀式行為和音樂語言視為同神靈溝通的途徑。
印度位於亞洲的南部,歷史上,古代印度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八國的領土,是當今南亞次大陸的地理統稱。印度北枕西喜馬拉雅山脈,南接印度洋,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它是連接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對印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它既使得印度成為世界上文明最早開化的國家之一,又使得印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遭到侵略,因而印度社會呈現出文明的古老性、文化的宗教性、歷史的延續性、文明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等特徵。其中,文化的宗教性是印度社會最為突出的特徵。
(一)宗教化的哲學理念
印度宗教的發展同印度哲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吠陀》中的一些讚歌有著哲學的意義,被稱為哲學詩,其中代表性的讚歌有《梨俱吠陀》中的《無有歌》,《無有歌》認為諸神是在世界被創造之後才出現的,一些吠陀詩人把宇宙最初的因看作是超乎世間一般之「有」與「無」概念而存在的;此外,吠陀讚歌中還提出了「彼一」、「生主」、「原人」、「實在」、「理法」等哲學概念,它們是影響印度宗教思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奧義書》中提出了「梵我關係論」、「輪迴解脫理論」等哲學理論,被印度教視為宗教理論的核心部分。
印度古代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出現,是劃分宗教派別的重要依據,唯物主義強調物質元素是世界產生的源泉,而唯心主義認為靈魂等虛幻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是歷史上產生諸多思想流派的根源,而唯心主義的發展同印度宗教的發展一脈相承,信仰唯心主義的一派甚至被稱為「宗教的哲學」。
(二)宗教化的生存觀念
印度自古以來宗教盛行,印度的居民大多數都篤信宗教;印度文明是宗教的文明,在印度人心中印度文化是神靈的傑作。在印度佔據統治地位的印度教,及其聖典《吠陀》、《薄伽梵歌》等既對印度人民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又將神權通過宗教支配著印度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印度人民自出生開始,在每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他們都會舉行神聖的宗教儀式,包括出生儀式、成人儀式、結婚儀式、葬禮儀式等,顯而易見,他們將宗教儀式視為向神靈請求庇佑的途徑,將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印度教有著一套自身的教義、法典、
儀式、哲學,幾乎將一切社會意識形態都囊括在其中,對於印度歷史的發展和印度民族的團結關係重大。由於印度教在印度佔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因而「神」在印度人心中有著神秘的色彩,印度人將自身肉體視為「神」的化身,印度流行一句俗話:「我活著,但沒有我,我是由神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