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評電子支付引發國家訴訟之九】
銀聯卡轉接清算市場的前車之鑑
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VISA等跨國銀行卡公司依託半個世紀取得的市場地位,壟斷了全球銀行卡跨境轉接清算市場,輕取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銀行卡市場主導權,使其本土品牌走向消亡。我們擷取數例,希冀起到「以史為鏡」的警示作用,喚醒銀行卡產業人士。
【不堪高交易成本重負,澳大利亞Bankcard悲憤退市】。自澳大利亞開放跨行轉接清算業務之後,本土銀行卡價格體系被VISA等操控,該國承擔了過高的信用卡交易成本。為此,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推動信用卡體系改革,旨在遏制其業務非理性增長。此舉遭到VISA等強烈反彈,2002年它們反客為主,公然挑戰澳儲對國內支付市場價格機制的主導權,就交換費監管事項發起對澳儲訴訟。本土品牌Bankcard在該國開放轉接清算市場之後,在沒有實現自主品牌走向國際的前提下,又沒能退而求次之延續與VISA等進行雙品牌合作,在自有轉接網絡缺失,又局限於單一的信用卡業務,可謂亂箭穿心終於2007年退出市場。
【弱化品牌保護,臺灣「梅花卡」步向末路】。1984年6月臺灣聯合籤帳卡中心(聯合信用卡中心NCCC前身)推出聯合籤帳卡,因卡面有一朵梅花圖案而得名「梅花卡」。上個世紀80年代末,「梅花卡」佔據島內絕大部分市場份額。90年代前後,隨著歐、美、日等放鬆對臺灣民眾籤證審批,VISA等加緊向臺灣民眾發行信用卡,繼而大批臺灣民眾持卡前往歐、美、日等地旅遊、留學,自此「梅花卡」品牌衰敗序幕徐徐開啟。隨後臺灣當局放棄了對「梅花卡」的品牌保護,90年代末「梅花卡」走到末路,基本退出市場。
【日不落國蒙羞,英國Switch消亡】。英國Switch被萬事達所滅的另一個悲劇故事,在此不想細述,倒讓人想想說Switch網站上的廖廖數言,像墓志銘。大意是:萬事順提供Switch可以提供的一切服務,卻是在全球範圍內的。在您的卡片上只保留一個萬事順商標就可以使事情簡化。
當然,全球不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沒有覺悟,它們一直在掙扎,保護自有的銀行卡轉接清算市場。正如Sinsys執行長Dirk Syx所言,電子支付可以跨越國界,但金融安全性是有國界的。防止美國對歐洲支付網絡的控制,對歐洲央行來說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金融安全高於經濟利益。
成功抑或行進在成功路上的有三類模式,對於我們來講可資借鑑。
一類是聯建區域網絡,共御強敵。2003年義大利、比利時和荷蘭各自的銀行卡組織聯合組建支付處理公司Sinsys。2004年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創建東南亞區域性支付聯盟ASEANPay。2007年德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建立了歐元支付組織聯盟EAPS。後兩個聯盟均是參與國央行主導的。區域網絡的建立旨在應對VISA等對其所在銀行卡支付市場的滲透。
二類是自建支付清算網絡,拒絕對外資開放。1984年法國政府為了防止本國經濟信息落入VISA等美國公司手中,推動法國銀行業成立了銀行卡聯合會(Cartes Bancaires),負責法國國內銀行卡跨行交易的轉接清算。法國開了個好頭,卻沒有收穫完美的結局。儘管Cartes Bancaires控制了法國國內轉接清算市場,但由於其境外轉接完全由VISA等掌控,導致國內Cartes Bancaires單一品牌的銀行卡僅佔5%左右,其獨立品牌地位已然喪失,成為VISA等體系的組成部分,最終僅作為國內聯網通用的標識。
三類是失而欲復得,試圖自主自治東山再起。印度銀行卡跨行POS交易全部通過跨國銀行卡公司轉接清算,2006年印度國內銀行卡POS交易總額約133億美元,向跨國銀行卡公司支付費用總額高達5000萬美元。今年4月印度銀行業醞釀成立本土銀行卡組織India Pay。亡羊補牢,以期奪回在印度銀行卡市場的主導權。
對於本次美國向WTO提起對中國開放轉接清算市場的訴訟,讓我們想起歷史是多麼驚人相似,暴露出來就覺得陽光下沒有新東西。如果中國的銀行卡轉接清算市場放進VISA等入場,中國經濟金融安全將構成必然威脅,銀行卡產業將喪失主導權,中資機構在產業鏈中也將重挫競爭力。
因此,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政府機構當仁不讓被置推到前臺。當然,不只是銀聯一家在參與戰鬥,中國的商業銀行、收單機構、商戶都是戰鬥員,重要的一員還有數以億計的持卡人,因為小小卡片粘連著龐大群體的切身利益。
(敬請讀者關注《十評電子支付引發國家訴訟之完結篇:歐巴馬持單標識銀聯卡拉動美國經濟》)。
中國金融智庫首席經濟學家 王言殊
來源:中國金融智庫網 http://www.zgjrz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