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是生物學家們最惋惜的生物之一,雖然它們的頭很像狼,但卻有著老虎的紋路,而且不像狼那樣結群活動,所以有些人會叫它塔斯馬尼亞虎。
它們消失的時間很短,因為皮毛十分珍貴被大規模捕殺,1936最後一隻袋狼在赫芭特動物園因為管理疏忽暴曬致死。
從此之後,雖然還有關於它們的許多傳說,但再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未滅絕。
袋狼是極具標誌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所以對它們的研究還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現在沒有機會了。
圖為:袋狼皮毛
普遍認為袋狼十分兇猛
雖然那個年代攝影術已經得到發展,但關於袋狼的照片和視頻證據還是相當稀少,所以關於它們的很多信息連生物學家都基本不清楚。
一直以來,人們對它們的理解是猛獸,是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從一些珍貴影像中,聽到最多的字眼也是「它是個危險的對手」。
生物學家認為這個物種是趨同進化的有力例子,在這個過程中,不相關的物種表現出相似的特徵,因此,人們把袋狼比作狼。
這樣的比喻讓當時的殖民者認為這個物種十分危險,這種觀點也一直延續到今天,所以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袋狼和狼群一樣危險。
然而,由於沒人對它們真正進行過研究,所以袋狼究竟是什麼樣的動物無人知曉,它們和狼可能有著完全相反的個性。
袋狼體型很小
最近,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可能對袋狼有錯誤的了解。新研究表明,袋狼只有我們想像的一半大。
這篇新論文是由莫納什大學博士生道格拉斯·羅文斯基(Douglass Rovinsky)領導,研究小組總共分析了從六個國家的博物館獲得的93個袋狼標本。
他們發現袋狼的實際平均體重在14到21公斤之間,而之前的估計是25到29公斤,足足少了55%的體重。
這次研究還發現了袋狼有顯著的性別二態性,也就是說它們雄性和雌性之間的生理差異巨大。雄性的平均體重為19.7公斤,而雌性則只有13.7公斤。
這個體重遠低於作為捕食者可以捕食大型獵物所需的21千克體重的閾值,或許袋狼只是看著像狼和虎而已,而它們只會捕食小動物。
在自然界中,動物體型很重要,如果袋狼的體型如此嬌小,那麼我們對它們的所有認知都將改變,包括它們的交配習慣、狩獵策略、流動性等等,甚至是它們在澳大利亞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因為,捕食者能吃什麼和需要吃什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有多大。
圖為:袋狼修復照片
最後
從上面這些稀有的袋狼照片中也可以看出,這些動物看起來有點小(大約是一隻中型狗那麼大),比狼或虎要小得多,大部分狼的平均體重都在66公斤以上,而虎就更大了。
在生態系統中,雖然所有生物都是各司其職,但總的來說大型食肉動物更為重要,因為它們的可替代性更弱。
這可能也是袋狼的消失並沒有引起特別大的生態危機的原因吧。不過無論如何,這樣一個富有代表意義的有袋食肉動物的消失十分讓人惋惜。
近些年,人們一直在袋狼標本中提取DNA,並試圖復活這種動物,畢竟消失的時間不是很長,基因庫較為完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真的還會和我們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