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1世紀初有人說,北極將成為大國爭奪的戰略要地,也許會被認為是痴人說夢。
但時至今日,因為全球變暖的關係,這一不可能正在變為可能。
也許,再過十年,人們討論「北極問題」會像討論「中東問題」那樣自然而然。
早在去年,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芬蘭舉行的北極理事會第十一屆部長級會議上就直接說到:
「該地區已經成為爭奪權力和競爭的舞臺,八個北極國家必須適應這一新的未來...... 我們正在進入與北極進行戰略接觸的新時代......」
不僅美國看到了這一點,其他大國在最近幾年都把目光慢慢轉向了這個「無人區」。
更早之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名為《中國的北極政策》的白皮書,並在文件中指出:
「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中國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進而關係到中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經濟利益。」
中國是「近北極國家」,希望在北極建立「極地絲綢之路」。
俄羅斯的野心更不必說,它是北極圈中最大的國家,其勢力進入北極至少有一百年。
北極圈八個國家地理位置分布,冰島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大部分國土不在北極圈內,但因為其在北冰洋內,還是被歸為北極國家。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北極圈內有八個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冰島、格陵蘭島、加拿大、挪威、瑞典、芬蘭。
這八個國家是北極圈權力爭奪的主力,而更深層的較量,實則是包括美、俄、中、日、歐盟在內的更大政治力量的角力。
北極爭霸的激烈程度,可以說超出我們的想像。
一、北極的戰略地位
原則上,依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北極圈內的八個國家只具有在領土沿岸200海裡經濟專屬區的特權。
但在此之前,各個國家對北極的爭奪就已經由來已久。
18世紀,俄國就對阿留申群島、白令海峽和阿拉斯加宣示主權;
美國則在1867年以當時的720萬美元從俄國手中買下阿拉斯加,獲得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土地。
1920年,18個國家籤署《斯瓦爾巴條約》,該條約承認挪威對斯匹茨卑爾根群島的主權,並規定所有締約國的公民都有在島上的逗留權。不過現在,無論是不是締約國的公民,都有了逗留權。
北極地區的主權爭議,一直都挑動著大國的神經。
2007年,俄羅斯科考隊將一面1米高的鈦金屬國旗插在了北極點下的海床上,這引起了北極主權問題的升溫。雖然這是一次科學考察,卻帶有了政治味道。
不過,真正讓北極圈爭霸升溫的,還是近些年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認識。可以說,全球變暖直接提升了北極圈的戰略意義。
北極冰山面積在1979年到2015年間的變化,全球變暖已成事實。圖片來源:EPA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川融化,如今已是一個老話題。但冰川融化不只關乎環境問題,更關乎貿易問題。
幾百年來,人類的經濟始終依靠各國之間的貿易。貿易使各國發展各自的相對優勢,通過交換獲得雙贏。在這個過程中,貿易最主要依靠的是海上運輸。
如今,海上運輸佔據世界貿易總量的大概90%,海上運輸對貿易的影響可見一斑。
可以說,選擇什麼樣的航道與經濟利益直接相關。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都是為了貿易;馬六甲海峽的重要地緣位置也是因為貿易。
未來幾十年,如果北極冰川融化,有兩條重要的航道戰略位置將會隨之提高,那就是「西北航道」和「北海航道」。
西北航道和北海航道路線圖。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先說西北航道,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且至關重要的航道。
從地理上來說,西北航道連接著北美洲和東亞,相比於從南邊走巴拿馬運河穿過太平洋前往東亞這條路來說,西北航道近了大約4000多公裡。
從紐約到東京有兩條不同的路線,紅色為走西北航道(14000km),綠色為走巴拿馬運河(18200km),兩條線路相差大約4200km。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條航線始於1845年。當時,英國海軍派遣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率領兩艘船探索西北航道:一艘名為幽冥號,一艘名為驚恐號。
就像它們的名字暗示的那樣,兩艘船在第二年就下落不明,當人們找到他們時,已經過了一百多年。
後來的分析表明,包括約翰·富蘭克林在內的所有人,都由於冰川的阻擋相繼死去。
1903年,挪威探險家用了三年時間從大西洋航行至阿拉斯加,驗證了西北航道可行。但由於這條航線的危險性,尤其在天氣寒冷下會被完全凍結,西北航道這條航線始終不被考慮。
隨著全球變暖,這條航線正在變得越來越安全。當然,伴隨著航線而來的,還有巨大的貿易利益。
除了西北航道外,俄羅斯北部還有一條極為重要的北海航道。
這條航道是亞歐之間最短的海上航線,從中國上海到德國漢堡,如果走老路,也就是上海-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漢堡,路程大約有20000km;而如果走北海航道,路徑縮短了將近40%,只需要14000km,大約可節省半個月的航行時間。
俄羅斯北部的北海航道,重要性不言而喻。圖片來源:Statista
但北海航道有一個致命的短板,那就是一年中有大半時間處於冰凍期,無法航行;如果貨船遇上航道凍結,還得用破冰船破冰,成本可觀,以至於整體利用價值不高。
但如今,由於全球變暖,這條航道的無冰期逐漸變長,提高利用率指日可待。
此前,俄羅斯在北海航道靠著港口破舊的基礎設施收取過路費,曾引起其他國家的抱怨。顯然,現在誰能儘快建立自己的航線,並在有利地點建立自己的港口,圈定自己的航行範圍,誰就贏得了未來。
北極研究所的分析師漢珀表示,目前每年通過俄羅斯北部的北海航道,商業船隻僅有100艘左右;相比之下,每年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卻有20000艘,但他認為,北冰洋未來的商船毫無疑問會增多。
北極的爭霸,首先爭奪的就是貿易帶來的經濟利益。
二、極寒之地的價值
北極的重要性遠不止於此。
由於氣候變暖引起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北極地區的資源從原來的「冷凍」狀態變得可供開採和利用。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提到,這些北極的資源,包括「世界上未發現的石油的13%,未發現的天然氣的30%,以及大量的鈾,稀土礦,黃金和鑽石」。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的一項報告顯示,北極地區的資源可能包括900億桶石油,669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和440億桶天然氣液體,這表明該地區的資源財富總值可能達到數萬億美元。
除此之外,隨著氣候變化,漁船的捕捉範圍可以向北推移,北極圈國家的漁民也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種類和數量的魚,漁業發展一日千裡。
以格陵蘭島來說,新的收入將佔據其出口的90%,在傳統漁業支柱的冷水蝦種群外,漁民得以捕撈藍鰭金槍魚和鯖魚擴大其收入。
可以想像,在未來,北極圈內很可能出現今天人們在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看到的景象。不只是漁業和貿易的發展、資源的開採,周邊的旅遊業也可能因此而帶動,從而使北極地區變得繁榮。
北極是一座未開發的寶庫,極寒之地正在變「熱」。
所以,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政治勢力開始爭奪這片「淨土」。
北極圈的八個國家從政治體上目前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北美、歐洲和俄羅斯。
在冷戰時候,北極是政治爭奪的一個「例外」。不論是北約還是華約,都很少考慮北極的戰略位置,這才使得美蘇冷戰的範圍引向東亞、東南亞等地。
美國與蘇聯雖然各有潛艇在北冰洋一帶逡巡,卻從未想過將此作為權力爭奪的核心地帶。
因此,北約和華約都沒有將芬蘭和瑞典的地位看得太高。如今,這兩個北極圈國家的地位正在上升,甚至格陵蘭島也成為政治權力爭奪的對象。
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以外,剩下的六國是獨善其身,還是受到政治力量的擺布,在未來變得尤為重要。
冷戰時期的北約陣營(藍)與華約陣營(紅),其中芬蘭和瑞典不屬於任何陣營,格陵蘭島在當時也不具有戰略意義。圖片來源:Wikipedia
北極圈的八國爭霸,實際上是更大政治力量進行博弈的地帶。簡而言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三國演義」將進軍北極。
俄羅斯是北極圈內面積最大的國家,幾乎佔據了北極圈的一半。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俄羅斯能夠開採的資源也最多。
這些年,俄羅斯已經開始針對北極進行資源開採,在亞馬爾半島上的一個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就是一例。這個位於北極圈上方的氣田,光成本就有270億美元。
對北極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的開採,可以保證俄羅斯繼續用資源挾制歐洲,加強其對歐洲的影響。
同時,由於北海航道能夠溝通歐洲和東亞,俄羅斯北部的港口可以通過收取過路費來獲得收入,俄羅斯對歐盟和中國的影響,將因此而增加。
當俄羅斯的北海航道完全打開,並形成東北航道之後,俄羅斯甚至可以從東亞和美洲的貿易中直接獲利。
因此,俄羅斯不僅在經濟上正在向北極發力,在軍事方面也正在加大對北極的控制。
CSIC報告中,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態勢,紅點為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基地。圖片來源:CSIC
北極圈內的最大得利者,很可能是俄羅斯。
中國雖然在2018年才發布白皮書,但行動卻遠遠早於這個時間。
作為非北極圈國家,中國卻很早就在北極地區擁有話語權。格陵蘭和冰島是中國和美國爭奪的中心,格陵蘭島的稀有金屬和鈾非常吸引中國,冰島的地熱能開發也是如此。
早在2016年前後,中國以低價收購了格陵蘭島的一些公司和基礎設施,並嘗試購買一處軍事基地,將其改造為機場。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北海航道通航的可能性,中國也開始圍繞這條航道發力。
北海航道最西面的港口,是位於挪威的小鎮希爾科內斯,這裡既是北約據點,也是距離俄羅斯北部陸地邊界只有14公裡的關鍵地區。
中國在這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交流,建立了「世界上最北端的唐人街」。
希爾科內斯小鎮上號稱世界最北的唐人街。圖片來源:Politico
與此同時,從希爾科內斯到歐洲的鐵路及隧道路線正在規劃修建中。
即便北海航道通航,中國的貨船要想從北極圈到歐洲內陸,需要繞道挪威海,經過北海,再到波羅的海。
一旦這條鐵路修建完成,它將會與北海航道一起,成為重要的貨運航道。來自東亞的貨運將從希爾克內斯直達波羅的海,路程少了不止一半。
2018年,北極走廊連通波羅的海國家的鐵路線規劃。圖片來源:China Daily
這也是中國對一個北歐小鎮熱心起來的直接動力。
美國也因此而擔心起來。
美國針對中國進行的島鏈封鎖,在新航道通航後將失去部分威懾力。
俄羅斯有限制中國出海的可能,但考慮到俄羅斯經濟持續疲軟,很可能在北極同中國合作平衡美國。
為了爭得霸主地位,美國也與加拿大在北部進行軍事合作,試圖從北極地區獲得資源。
美國在格陵蘭空軍基地的設施,照片中的白色高爾夫球結構設施是一種雷達。圖片來源:Defense news
對於美中俄的「三國演義」,位於美國華盛頓的頂級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2018年開始了一項關於北極的評估,名為《美國的北極時刻:2050年以前北極的大國競爭》。
CSIC在2020年3月發布的《美國的北極時刻》分析報告封面。圖片來源:CSIC
在這份分析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衛星技術和數據分析,指出俄羅斯和中國在北極地區持續增長的軍事與經濟存在。
相比之下,美國在北極地區的力量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文章摘要中寫道:
「除非美國希望失去進入北極地區的通道,並且能夠忍受防禦別國攻擊的能力越來越弱,否則美國必須返回北極。」
除了三個大國之間的爭奪,歐盟和日本很可能也將被捲入其中。
北極的八個國家中,其中三個是歐盟成員國,而日本不僅距離北極圈比中國更近,其對北極的探索比中國早了半個多世紀。
如果說,在北極缺席的過去,大國是通過扶植小國進行間接的博弈,現在,隨著北極的改變,大國將趨向於直接面對對方。
而在北極地區的爭奪與競爭的比賽槍聲,也將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領域全面打響。
北極的變化,甚至將使全球政治格局進行一次重新的洗牌,贏家所贏得的也許遠遠超出預想。
只不過,令人悲傷的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全球變暖這一公地悲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