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小魚出生之後養到1周左右的時間,小魚開始尾巴縮小然後慢慢死去?母魚待產的時候焦慮地亂撞,最後眼看快生小魚了卻死掉了?孔雀魚苗怎麼長得很慢?這些問題是不是養過孔雀魚的新手朋友,都遇到過,還覺得比較頭疼?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孔雀魚繁殖和培養魚苗的一些注意事項。
魚缸不夠的時候,孔雀魚母魚又必須隔離出來,否則生的小魚就會被其他大魚吃掉,想必這還是很多魚友知道的,所以水族市場上出現了這麼一種「黑科技」:隔離盒。咋看好像沒啥毛病,把母魚隔離開來,然後小魚剛好落到底層,大魚也過不去,無法吃到小魚,能很好地保護小魚。
其實隔離盒的設計初衷是沒問題的,問題出現在使用過程中。市場的殘酷就殘酷在,它只把一部分真相告訴我們而已,隔離盒確實能幫助小魚在剛出生的時候免受大魚的攻擊,變成食物。可是也限制了小魚的生長,這是市場沒有告訴我們的另一個真相。
隔離盒的最大問題就在於空間狹小,無法給小魚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小魚的生長是迅速的,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1周的體型就可以比剛出生的時候大1-2倍,可這是需要在充足的活動空間裡面才可以的。因為活動空間狹小,再加上如果小魚的密度太大的話,那麼活動受到限制,最終很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小魚都針尾而亡。所以大部分魚友跑過來問為什麼小魚尾巴縮小然後慢慢死掉,基本可以判斷,小魚就是在隔離盒裡長大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把小魚換到更大的水體裡飼養即可,最好別在隔離盒裡養超過1周的時間。
母魚在狹小的空間裡,就是在隔離盒裡,同樣也是有問題,這也是很多待產的母魚,精神緊張最後死掉的原因。其實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把母魚放到一個有水草的魚缸裡,或者用塑料收納盒也可以。總之呢,空間儘可能大一些,不一定要在魚缸裡,用個臉盆裝滿水,放點水草下去給小魚躲避,等母魚生完之後,把母魚撈走即可,讓小魚在臉盆裡長大也行。
隔離盒的設計雖然是好的,可是設計者並為將它的弊端考慮在內,而忽略了告訴魚友,什麼時候使用隔離盒,而什麼時候應該放棄使用隔離盒。我們不是完全否定隔離盒的用處,只是我們應該知道,凡事有利即有弊,而能做到使用效果最大化,就是應該清楚,什麼時候使用的利大於弊,而在弊大於利的時候,放棄使用。
最後一個問題,在小孔雀魚長到體型比大孔雀魚的嘴巴大的時候,就可以混養在一起了。因為體型太小,並不是孔雀魚無情,只是被誤以為是食物給吃掉了。當然了,大魚小魚混養在一起的時候,小魚對食物的爭奪肯定不如大魚,所以,你還得想辦法讓小魚也有口飯吃。如果沒有,那就得做好心理準備,小魚長得比較慢。如果想小魚長得看一些,還是要單獨給配個「房子」呀。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的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