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這句詩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多讀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認字的能力,增強語文的知識儲備,還可以幫助我們在寫數學試卷時,理解題意,掌握題目的意思,提高答題的速度。
今天,胡老師給小朋友分享一套小學一年級數學期末測試提高卷,這份試題並不簡單,在考試過程中要細心審題,理解題目的意思,才有可能提高數學成績。但最後一道題是發散能力測試題,班級裡答對的學生太少,值得大家研究和探討,這份試題如下,一起來看看吧。
這份試捲來自新華小學一(1)班小朋友陳一迫的答卷,這份試題他僅僅考了91分,他失分的題目是第一大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題的第8小題括號裡最大能填幾?7+( )<12,陳一迫小朋友填了5,由於7+5=12,所以不可能填5,看出小朋友在審題的時候沒有認真看清,導致出錯,實在可惜。
小陳小朋友失分的題目在於第五大題數一數,填一填,這道題考查學生的數數能力,從答題來看,小朋友答題技巧很好,他數一個圖形就圈一個做標記,以便做到不遺漏、不重複,但在數圓形的時候,他把圓柱體也看成了圓形,因此就成了4個圓形,導致扣分。
但從小朋友的這一頁答卷看出,小朋友在解答第6小題時,還應用畫圖的方式進行輔助,根據題意,我們可以用圓圈代替小朋友,樂樂排在第8,在第8寫樂樂名字,在第13名寫明明的名字,再通過數一數的方式,可知樂樂和明明之間有4個人。
小陳小朋友扣分的題目在於還在於第八大題和發散思維能力測試題。這兩道題並不簡單,既考查學生的讀題能力,還檢測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八大題「爸爸沒有按時回家,他回來晚了,爸爸可能是什麼時候回來的?」通過理解和分析題目後,我們從孩子和爸爸的通過中知道,爸爸答應7時到9時之間,但題目告訴我們爸爸最後回來晚了,因此爸爸回來的時間一定是9時之後,從答案給出的三個鐘錶中,第一個是6時,第二個是7時,第三個是10時,可見只有10時才符合題意。
最後一道題「把下面的算式分別移動一根火柴,使算式成立」,從算式來看,第一個算式是「3根火柴+1根火柴=11(2根火柴)」第二個算式是「4(3根火柴)+2(3根火柴)=2根火柴」。
這道題解答如下:
(1)把「加號+」的一根火柴拿走,變成「減號-」放在2的前面,變成「12-1=11」
(2)把「加號+」的一根火柴拿走,變成「減號-」,放在結果中是「2」,算式變為「4-2=2」。
總之,這份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詳細,試題偏難,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數感,建議每位小朋友都能收藏練一練,提高此種題型的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