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路及周邊區域沿革:
新高層和舊公寓並存
消失的文化街和美食街
(上篇)
作者:盧銘安
我們這輩子不僅與共和國同齡,伴隨著共和國一起成長,也和撫育我們的老土地一起接受社會變遷帶來的酸甜苦辣。提到老土地之一的乍鋪路,就會引起眾多人的無限暇想,你會想起當年一到夏天光著上身,站立在乍浦橋水泥扶手上奮勇一跳,展翅飛燕,輕盈落水,掌聲四起,現在想想還會沾沾自喜。你會想起乍浦路上的種種類類 。
60年前,乍浦路西側沿街建築歸屬乍浦街道行政範圍,東側是由吳淞街道管轄,中間一段時期兩街道統合,也叫乍浦街道,現在乍浦路分二段,乍浦路橋朝北,一直到海寧路南側屬新設的北外灘街道,從海寧路北側直到衡水路為止是屬四川北路街道,此文要細說的是老底子的乍浦路。
乍浦路南北走向,南起北蘇州路,北至武進路。長1038米,寬8.0~19.0米,車行道寬6.0~12.0米。清同治三年至光緒三十年(1864~1904年)分段闢築,此地段受公共租界管轄,借用鄰近的英祖界的馬路命名方式,以臨近上海的一個浙江沿海小鎮乍浦為名,此名一直沒改變過,沿用至今。
讓我們穿過時光歲時光隧道,先從乍浦路橋說起,沿著乍浦路朝北慢走,按號細數當年的建築和人文歷史。
乍浦路橋
如今的乍浦路橋建於1927年,是一座歐洲古典式風格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橋。乍浦路由南向北,一路直穿天潼路、武昌路、塘沽路、崑山路、海寧路、北海寧路和武進路,20178月16日延申到衡水路,這樣就與四川北路虹口公園相接,這些小馬路也大都是在虹口開埠時期就修成的馬路,地名大都出自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城鎮名稱,因而在乍浦路上慢步,感覺自己受到周圍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群的包圍。
乍浦路橋是上海開埠後,由美國蓬恩主教建造的一座浮橋。1873年改建成木橋,稱蓬恩橋。
乍浦路橋是蘇州河注入黃浦江前倒數第二座橋,東鄰的第一座橋名為外白渡橋,老一輩人俗稱其為(二)白渡橋。站在乍浦路橋上眺望四周,風景甚稱經典,是攝影大師和愛好攝影者的取景「聖地」,日夜景色宜人,尤其是夕陽西照,東望是外白渡橋與陸家嘴天際線相映成畫,橋的南墩接虎丘路,該路沿途有著曙光電影院的光陸大樓,和廣學大樓等系列歷史優秀大樓,而西顧則是郵政大樓和河濱大樓掩映下的蘇州河落日,橋的北墩連著有著116年歷史的乍浦路。
修女樓
過了橋北墩,北蘇州河路和天潼路之間的乍浦路西側,有一幢歷史優秀保護建築,俗稱「修女樓」,紅磚外牆的四層建築,原是公濟醫院(後改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籍修女護士的宿舍樓。
下列拼圖所示,創建於1864年的上海最大的教會醫院已搬遷,在其地址上建造了全球第二大的寶麗嘉酒店,酒店建築與英式古典的「紅樓」並存,總顯得有些不諧和。
現在的蘇州河北墩東面是新造的高層建築,西面是保留的歷史優秀建築「修女樓」(紅樓)。遠處是橋南墩光陸大樓,樓底二層是曙光電影院。
飄鷹大酒店
紅磚「修女樓」北面對乍浦路71號上海飄鷹大酒店,前身名為天潼大樓。該樓始建於一九二九年歐式風格的建築。酒店座落於風景優美,譽冠中外的黃浦江,及蘇州河交匯處,緊靠外白渡橋和乍浦路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著名的外灘景色、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美麗風景一覽無遺。
上海最早的發電廠
當年緊鄰飄鷹大酒店北面立牆,一直到武昌路乍浦路口的上無廿四廠的水泥建築,其間有一片1906年建的舊式裡弄,磚木二層建築,分別是83弄和113弄的乍浦裡,以及131弄的安定裡,與其西鄰的南仁智裡都是廣東人居多,沿街底樓鋪面均為夫妻老婆店。
上無二十四廠的前身曾是上海最早的發電廠,早在1879年5月28日,公共租界工部局電氣工程師畢曉浦(J. D. Bishop),在此地試驗成功碳極弧光燈,宣告中國第一盞電燈問世。當時用7.46千瓦的蒸汽機帶動自激式直流發電機,將發出的電能點燃了這第一盞燈。而後成立了上海電光公司的乍浦路火電廠,該廠於1882年 7月26日正式發電,發電機組容量為12千瓦,可供19盞弧光燈的照明用電。它比世界上最早的公用電廠(倫敦,1882年1月12日)僅晚6個月,比東京有電還早好幾年。
乍浦路武昌路上的民居是上海最早點亮電燈的建築,要說虹口乍浦街道是上海最早的城市居住文明發端地不為過。這標誌著上海灘開始邁入近代化進程。附近居民(乍浦街道)得益不少,由於其電能只用於燈泡照明,從此以後,上海人習慣稱發電廠為電燈公司,電費帳單叫著電燈費。
頤和裡
飄鷹大酒店東面對馬路的乍浦路天潼路轉角處,原有一家無線電儀器廠的五層鋼筋水泥結構廠樓,改革開放後,改造成福寧賓館,賓館朝北,沿著乍浦路直到武昌路有一大片舊式裡弄,二層磚木結構的民舍一一乍浦路130弄頤和裡。
下圖所示的就是乍浦路130弄頤和裡,建造於1920年的舊式裡弄,只有6幢磚木結構房屋,但是其後面有一大片舊裡,包括原天潼路上聯安裡、鴻祥裡和廣裕裡,還有武昌路上同仁裡、共和坊等舊裡。
在乍浦路作為美食街一度聞名中外,沿街商鋪成為黃金地段時,位於乍浦路120號的天潼居委會曾獨樹一幟,鶴立雞群,堅持與酒肉香飄為伴。想必是便於管控周邊的食店,誰不老實,遞一張衛生罰款單多來勁。
東本願寺
目前為止,從乍浦路的天潼路北側到武昌路南側,其東西兩邊的所有舊建築,就如下照片所示,全部柝除,消失殆盡,東邊是新造好的星薈中心高樓,左邊是完成的部分高層建築。
下圖左邊是星薈中心廣場,右邊是改革開放後造的七層樓房,144年前,曾是一座東洋廟,座落武昌路乍浦路東北角上一一東本願寺(上海別院),門牌號為武昌路380號。
該寺坐北朝南, 仿建日本京都市著名的東本願寺,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系上海最早的日僑民間寺院。初建時為二層磚木結構的日本民居建築,由於日本人民篤信佛教,這裡遂成為上海日僑宗教活動中心和集會議事中心。抗戰勝利後,僧人被遣送回國。由於本身是民居設計,建國後被當地房管局接收,改為東海艦隊的民居。1991年拆除,原地建造了上圖片所示的民用多層住宅。
【下圖所示,東本願寺原貌】
上下二圖所示乍浦路武昌路東北轉角處上的豪景苑高層,此樓直到(小)浦西公寓北立牆,沿乍浦路東側也有大片舊建築,包括建造於1931年的磚木結構二層舊式裡弄建築,乍浦路190弄,202弄的久慶裡,以及靜宜裡。
軍之友、軍友俱樂部
下圖所示,乍浦路168號國民黨時期的《軍之友社/軍之友廣播電臺》俱樂部,180號《軍友俱樂部》,是佔地面積二千平方米左右的二層磚木結構建築,兩家俱樂部都蠻有名氣的,列入了48年的上海財政局的「中外俱樂部免徵筵席稅表」。解放後,兩俱樂部改建成民舍,有部分東海艦隊軍人家屬進駐,建築中間有條2O米長的走道,通向乍浦路和魯關路,周邊青少年圖方便,經常光顧原來專用於俱樂部的公共廁所。
上海圖畫美術院
1912年11月23日,上海乍浦路上出現了一所令人矚目的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名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其後又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簡稱美專)。這所學校的成立,掀開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史上的第一頁,標誌了具有現代美術教育理念的新型學校的正式誕生,從而構建了一個確立先進的美術教育體系。
這所美專是由劉海粟和鳥始光等眾人創辦的,在幾十年的風雨漂搖中,引來了當時中國政界大老們的關注和資助,這些有頭有臉的人是否趕時髦就不得而知,但是招聘了中國文化界很多名人大師,還造就了不少未來的蜚聲海內外的美術人材。
【17歲的劉海粟已是中國圖畫美術院實際負責人了】
上海圖畫美術院,最初是座落在乍浦路哪個位置,根據歷史記載,1913年1月28日上海圖畫美術院在《申報》刊登招生廣告,註明校址在「美租界乍浦路八號洋房」。此廣告證實了當年的該院地址靠近乍浦路橋的北墩,其門牌號是乍浦路8號。
有照為證,見下圖,三層樓建築物的底層校門外,樹立的臨時橫幅標示著《上海圖畫美術院》。
由於幾經搬遷和改名,上列的美專歷史照片中的建築己不復存在,這已不重要,但是,一位女性卻為該校在中國美木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她就是潘玉良(1895—1977年),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
當年居住在乍浦路上的潘玉良歷經人生的磨難後,1918年考入了上海圖畫美術院,師從朱屺瞻和王濟遠,1921年考得官費赴法留學,先後進了裡昂中法大學和國立美專,與徐悲鴻同學,1923年又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潘玉良的作品陳列於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義大利政府美術獎金。經過赴法留學形成自己獨特的「中西合於一治」的畫風,她於1928年冬季學成歸國,受聘擔任了母校一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主任。
潘玉良(張玉良)這一位「美」的富有者,她的人生道路是多麼艱難而又曲折,孤兒一雛妓一小妾一藝術的追求者一中國最高學府的教授一世界畫壇的著名藝術家!這就是她漫漫一生的經歷。
【潘玉良和她的四幅名畫】
當然,上海美專不僅是美術大師的搖籃,還具有反帝愛國光榮傳統。九一八事變之後以後師生義演、義展、義賣,自辦畫報,進行反帝愛國宣傳的學生運動中,扮演上海其他學校不可替代的角色。解放戰爭期間,學校的漫畫宣傳隊,多次出現在同國民黨反動派鬥爭的示威遊行隊伍中。
從下圖中的真實歷史寫照來看,這一群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學西洋畫的才子們,竟然也是反叛隊伍中的皎皎者,有些顛復三觀,並不像過往人們所說的沉浸在小資產階級情調裡的藝術家。
蟠龍街
武昌路與在塘沽路乍浦路口的東南角上的(大)浦西公寓之間,有一條90度直角拐彎的小路,其另一路口連接塘沽路,路口對面是百官街。現名蟠龍街,屬浦西小區,路短似弄,租界期間英文稱為Albury Lane,中文名是蟠龍街,別名為阿爾盤衖,由於衖讀Xiang(巷),含意等同巷和弄,可能為了取更佳的名字,1943年就把「盤衖」二字諧音演變成蟠龍,就有了氣勢磅礴的蟠龍街。
入口南側是一排毗連式1--13號磚木結構毗連式雙層公寓,建於1920年,現是是上海優秀歷史建築。而對面的浦西公寓是九層鋼筋水泥建築,近在咫尺, 兩塊掛在外立面的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的銅質銘牌,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爛。
這排建築是由英國人設計的,北立面是粗石飾面,底層半圓形券窗,入口兩邊飾愛奧尼柱,門楣飾三角形山牆花。2層陽臺有裝飾性細柱長廊,卷渦花飾鐵欄杆。底層北立面為長方形粗石飾面,具有強烈的西洋建築風格,半圓形券窗間隔排列,門洞兩側立著愛奧尼柱,這種柱式在古希臘的神廟建築中常常可見,大氣典雅。二層有紅色細柱長廊,入眼可見平拱木門落地長窗、卷渦花飾鐵欄杆、紅色百葉窗,處處透露著濃鬱的文藝氣息。
街道服務站的綜合上門服務隊在蟠龍街上為居民服務。下圖左前二層磚本公寓是蟠龍街14~19號連體建築。
圖中的14號到19號雖同屬蟠龍街上的房子,但房屋結構上比1號到13號房簡約,於是隨同周邊的其他建築一起拆除,就留下了浦西公寓和1~13號的保留建築。
浦西公寓
浦西公寓位於蟠龍街26號、乍浦路199-215號、塘沽路411-429號。該房屋平面形式呈「口」字型,為現代派風格特徵的折衷主義集合公寓。建築形體簡潔,立面構圖規整,縱向三段式構圖,中部為清水紅磚外牆,底部入口、水平腰線及陽臺的欄杆和牛腿裝飾為古典式裝飾,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1931年英商業廣地產建造,原多為出租給外灘洋行工作的英國職員居住。原名披亞斯公寓(Pearce Apt.)優秀歷史保護建築,配有四部電梯,如是環狀結構的英式老公寓全上海僅存一幢。
公寓標準層平面由六個單元組合,每個單元各有樓梯和電梯,共設75套房間。建成後,大多數為外國人居住,上海淪陷後,日本人居多,是解放前上海虹口地區著名的公寓之一。
從地圖上看,當年浦西公寓配有20間汽車間,可見那時披亞斯公寓的氣魄和豪華,公寓總共75家人家,有汽車的佔了近1/3。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公寓西側披亞斯路及汽車間改建成乍浦路第三小學, 進出該樓的不再是那些西裝革履的紳士們了,住入了一些南下幹部和解放前的地下黨成員。
小浦西公寓
小浦西公寓的門牌號是塘沽路387--401號,但是座落在塘沽路乍浦路東南轉角處,約是1931年建成的七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典型的一梯二戶型多層住宿,改革開放後又加二層,形成折衷主義公寓大樓, 形體簡潔,立面規整,縱向三段式構圖,飾有多處古典樣式和裝飾藝術特徵的雕飾,也是優秀歷史保護建築。
值提一提,該樓每層面都有垃垃傾倒口,垃圾從樓上可以直接倒入底層的垃圾焚燒爐,爐內壁是耐火磚,燃油通過油管,點燃燃油來焚燒垃圾,80年前,此類環保措施已是相當先進和前衛了。
公寓底層鋪面曾有家高檔理髮店,名為白玫瑰理髮店,文革時期改為光輝理髮店。
雖然兩幢體量不同的古典式舊公寓,伴隨在北外灘新式高層群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讓人們感受到從乍浦路橋下來,直到塘沽路南側,短短的600米左右一段乍浦路,雖然昔日美食街和文化街己名存實亡,但是這三處的優秀歷史建築還是散發出誘人觀賞的餘暉。
【(小)浦西公寓的全貌】
本文為乍浦路及周邊區域沿革:新高層和舊公寓並存,消失的文化街和美食街(上篇),敬請再閱(下篇)。
感謝好友王剛提供的自攝2020年的圖片。
來源:「盧銘安」的美篇
盧銘安往事隨想曲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