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為什麼晚上自己進雞籠?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幾隻母雞公雞,家裡有小孩兒老人的,每天母雞下的雞蛋就可以滿足老人小孩補充營養,有的人家養的多,還可以拿來賣錢貼補家用。養的公雞,基本上就是來親戚或者是逢節過年宰一隻來改善生活。以前,家家戶戶的母雞都是散養,很少圈養,散養的雞可以去外面農田裡捉蟲子來吃,也可以在柴火垛裡找漏掉的糧食來吃,幾乎可以不用再餵糧食,一到晚上,雞就會三五成群回到自己的雞窩裡。第二天天一亮又出去找食物。在農村,但凡養雞戶都知道,雞也是有天敵的,那就是黃鼠狼。有些雞關到籠子,如果縫隙大了都不安全,更何況不關進籠子呢。黃鼠狼三更半夜會來偷雞吃的。 在一些更深山呢,可能還有狐狸呀,狼呀什麼的,他們也會偷雞吃的。雞也有經驗了,當然覺得還是在籠子裡晚上更安全一些,所以,天一黑,它們就會自覺鑽進籠子裡的。農村養殖戶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來進行雞的馴化,比如讓雞晚上自覺回雞舍,睡在棲息架上,在同一個地點下蛋等等,這樣就避免了養殖管理中的麻煩。有些養殖戶不知道如何馴化,結果漫山遍野找雞,找雞蛋,想晚上進行集中防疫也沒辦法實現。當然,如何進行土雞馴化也是有一定門道的。

雞晚上會自覺進籠子嗎?不一定!有句農諺是這麼講的:天氣晴好雞回籠早。遇天氣不好,可以去觀察雞會乖乖自動早回籠否?雞是夜盲動物,只有白天才會活動尋食。原始的雞晚上大多棲身樹上。雞是被類馴化了的動物,回籠並不是雞的本性,會自動進籠是經人馴化的結果。有人屋門口種有大量果樹,就在果樹下養雞,晚上雞全部會飛上樹過夜,就沒有雞自動回籠的事了。土雞飼養其實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放養的形式,白天土雞出籠自己尋找食物,早晚各餵一次自家種的稻穀或者米糠,沒事搞點菜葉子或者剩飯給它們吃,其餘時間土雞都是自由在野外活動。所以這種養殖方式養出來的雞雖然長得比飼料雞慢,但是肉質和營養是普通雞肉無法比擬的。到了晚上不用趕,也不用找,土雞自然就會自己回窩,很少有少雞的現象。前期在雞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窩之前,每天主人按時將雞趕回雞窩,一般都是有口號的,我們以前喊雞回來就是「咕嚕、咕嚕、咕咕。一般雞聽到自己熟悉的主人的聲音就會回籠了,多幾次,雞習慣了雞窩就會自覺回去啦。現在農村養雞的越來越少,就算家裡養雞,也會直接放到籠子裡圈養,一是因為現在雞的天敵越來越少,小的時候,晚上經常會聽到因為黃鼠狼出沒把雞嚇的亂叫的聲音,現在也聽不到了。二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雞再也不用出去覓食了。以前農村窮,人都吃不飽飯哪還有多餘的糧食來餵雞,所以才會選擇讓雞自己出去覓食。

野性的消失,需要幾千年的馴養,需要生活環境的長期改變。動物的行為方式分為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兩種。揀野鴨大雁天鵝的卵回去孵化,不加防護網,最終會逃亡大半,即使到了二代三代亦是如此。而家鴿即使離家萬裡之遙,也會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返回原主人住處。幼年虎鯨被馴養十年以後,也會在某個節目表演中突然咬死女馴養員,馬戲團的頭入獅虎鱷魚口表演中,野獸常會發生失誤咬碎馴獸師頭顱。而家養的牧羊犬鬥牛犬卻會友好的舔舐主人的手掌,甚至照顧人類的嬰幼兒。人類收養的狼崽聞到鮮血會極度興奮,家中的狗崽則無此反應。雞不一定晚上會自覺進籠子,進籠子是人類訓化的結果,原始雞晚上都是在樹枝上過夜,雞是夜盲動物,天敵很多,晚上呆在樹枝上比較安全,天敵不容易 爬上去,農民家現在養的散雞從抓回來小雞開始,白天餵食,晚上人工抓回籠子裡關好門,次日早上又放出來餵食,晚上又抓回籠子裡,這樣反覆半個月左右、小雞就有了規律以後到了天黑,小雞就自己進了籠子。如果在市場買回來小雞晚上不管,小雞會在牆角等地方扎堆過夜,等到小雞長大了,天黑會找比較高的柴堆、牆頭,樹枝等地方過夜,又會回恢復原始野性。所以雞晚上自覺進籠子是人為幹預結果。
本人養雞二十八年了,別小看雞,真的很聰明,動物最基本的本能,冷暖知道吧,下雨也知道,白天黑夜一樣知道,雞的眼睛一到晚上什麼也看不見,再說動物大腦都有生物鐘,所以雞冬天一般4點多提前進籠,夏天的話遲一點六點鐘左右,因為它知道再晚一點回籠的路就找不到了,另外雞同狗一樣從不怕人,因為人類馴化時間長了,它從小的基因決定了一切,而且它的適應能力很強,像野貓一類的動物,相處時間長了,能一起吃人的剩飯一類的東西,雞生蛋的時候一起睡,慢慢變成好朋友,雞最大的天敵是老鷹,天上老鷹一飛過,它就會往有人的地方奔,往有人住的家裡奔,並且大聲呼叫,人一聽到就馬上趕過去保護它,前幾天我還碰到一隻雄雞,不小心把雞肚子搞傷出血了,我正在吃午飯,它跑到我面前看著我,我一看到地下有一滴血,起快抱起來放了一點藥,所雞是很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