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作為垃圾處理的手段。」
這話要是說給阿四妹聽——居住在雲南省維西縣攀天閣鄉五十歲的稻農——她肯定回覆你一個真誠但疑惑不解的笑容。
首先,老菜梆子、吃剩的飯菜、田裡的雜草,對阿四妹來說都是有用的,它們是家裡餵雞、鴨、豬和羊的飼料的一部分。
其次,家裡的堆肥,豬圈裡用松針墊著的發酵床,那可是水稻一年中最重要的肥力來源。植物、穀物、肉裡固定住的碳和氮,在阿四妹的生活與農耕實踐中,從來不是垃圾,而是流動在人類摸索和運營了幾千年的種養循環系統中的珍貴物資。
然而,城市的生活方式與物資分配,只截取了這個循環的一部分。大量人口的共同消費導致了垃圾過載。在中國城市生活垃圾中,以「溼垃圾/廚餘垃圾」命名的這類垃圾,
佔比超過一半;相較於幹垃圾,廚餘垃圾還以收集難、轉運貴、處理設施還未跟上等問題,凸顯了處理難度;在中國各個城市逐步開展的生活垃圾分類,能分離出更多的廚餘垃圾,從而催生更多的廚餘垃圾處理廠,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良性趨勢。
除了廚餘垃圾處理廠,城市居民或社區,能用什麼方法幫助城市溼垃圾減量,降低城市的垃圾處理負擔呢?
樸門永續的設計原則,也許能提供一些靈感:原則6,不(少)生產廢物;原則9,運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原則6比較好理解,就是家庭食品採購和烹飪配餐可以更加合理,減少剩餘食材:無論是來不及吃壞掉的,還是煮多了倒掉的。原則9,則指向了家庭或社區的堆肥實踐。
如何在家堆肥我首先在自己家試了試。
從2015年起,我著重實踐了適合高層樓房的波卡西堆肥法和適合庭院的有氧堆肥法(有堆肥桶輔助),我認為這是大多數城市家庭可以採用的堆肥方法。此外,我還短期實踐了三明治堆肥法、蚯蚓箱、水果酵素,這些方法因為各自的限定條件較多,不容易普及。
那麼,波卡西桶和有氧堆肥的體驗區別怎樣呢?
使用波卡西桶堆肥,對空間的需求較小,只需要容納一個10-20L容量的桶,此外桶要能濾出液體;波卡西堆肥法採用了無氧發酵,桶是需要密封的,起始階段還需要投放粉狀或液體的微生物群,之後不需要翻攪;會有類似泡菜的蔬果發酵的氣味,但因為桶是密封的,所以基本可以忽略。
而有氧堆肥,則需要更大的空間,至少1米直徑的圓形底面乘以1米高的圓柱體那麼大的空間。我現在住在一層,有一個小院子,雖然有足夠的空間,但也難以收集那麼大體積的堆肥材料,所以我買了一個有氧堆肥桶。有氧堆肥桶提供了通風和保溫的幫助,能夠讓更小體積的材料充分發酵,而且非敞露式的堆體有效避免了蟲子和老鼠的打擾,我平常的照顧就是調配堆肥材料的碳氮比和翻堆。
在小院兒一角的堆肥區,我放置了碧奧蘭180L的有氧堆肥桶和一個木柵欄,用來暫時存放可堆肥的自家落葉和收集來的小區園藝垃圾。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之所以專門提到碳氮比這個問題,因為它對有效升溫、充分發酵,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碳氮比正確,微生物群健康的情況下,有氧堆肥會產生一種森林裡的腐葉味道,如果在堆肥桶中做堆肥,連味道也幾乎聞不到。
我每次發維護堆肥的
小視頻,最多人關心的就是:臭不臭。
一般大家說的腐敗食物的臭味,主要源自氨或者硫化氫,這兩種物質需要由有機質在厭氧環境中產生。在波卡西堆肥法中,不放油、肉類等,有助於微生物的充分幹預,幫助廚餘分解。而有氧堆肥中,首先會排走多餘的水份,輔以定期翻堆,去保持堆肥材料之間的空氣流動,並通過調節碳氮比以維持健康的微生物群,幫助分解。
所以,不能簡單說如何讓堆肥不臭,堆肥是需要管理的,需要按原理操作、觀察和調整。基於我作為粗放型管理的堆肥者經驗,還沒有發生過堆肥失誤影響到家人或鄰居的事故,我的家人都會樂於體驗翻攪、出肥等過程。此外,除了在波卡西堆肥,在有氧堆肥的實踐裡,我也不放入帶油的剩湯剩飯。
那麼,我在家處理掉了多少廚餘垃圾呢?超過2/3的廚餘。換言之,我們這個三口之家,每天扔到小區垃圾分類桶裡的廚餘垃圾,只有不到一飯碗的量。
我經常收到這樣的留言:你能堆肥真好,可是我不是陽臺黨/別墅黨,沒時間,所以我只看看。
我認為,有一部分城市居民非常期待參與到城市的垃圾減量過程中,如果能進入實踐,那將是有效的個體賦能。
在臨時存放可堆肥物資的木柵欄裡,隨手翻開壓在土表面的樹枝,就會看到蚯蚓。
我認識的堆肥夥伴,從來不把堆肥的維護和管理視為負擔,而是有趣的挑戰。你可以把堆肥理解為養了一大群微生物寵物,你定期觀察它的毛色(菌絲),測量它的體溫,捏一把,感受溼度。堆肥出問題了,立即在群裡提問求解,堆裡長出黑水虻,群友也會發信息,精神上支持你翻堆和加乾物質處理掉。
你一旦開始堆肥,就會變得非常「摳門兒」,覺得小區的園林垃圾不能扔掉,拖回去堆肥!水果店的菠蘿皮和爛水果,拖回去堆肥!買完豆漿,會等豆漿鋪子結束營業,要來豆渣,拖回去堆肥!
堆肥與種植給人的快樂,需要經歷期待、等待、堅信不疑,才能迎來最後的喜悅。這是我的小院裡地栽第二年的繡球花,在春季裡、疫情中開花的樣子。
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不一樣,需要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我能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有一個朋友因為合租無法在家設置堆肥桶,他就把分類出來的蔬菜等帶到小樹林裡直接埋掉,因為他認為沒有必要把碳排放浪費再讓車把這部分廚餘轉運走,而他分享這個奇思妙想時,特別得意。
如何實現社區堆肥另一種讓更多人都能參與的方法,就是利用社區堆肥來處理部分廚餘。這裡的社區指的是物理意義的社區 ,比如城市裡的一個住宅小區或者胡同裡弄式的小街區。在社區裡,極有可能找到一個足夠大的物理空間和足夠多的分揀好的可堆肥廚餘,這讓有氧堆肥成為可能。除此之外,往往還需要:堆肥的設備,比如木柵或水泥砌的三箱堆肥區;多位負責管理堆肥的社區工作人員或志願者,他們也負責堆肥的品控;分配堆肥的方案等。
聽著很理想是不是,我們確實也聽過很多國外社區實踐的案例,包括紐約、巴黎,都有成功的社區堆肥與社區花園的成功經驗。然而這個理想方案的最大挑戰,是社區動員。
這是一個比居民垃圾分類還要大的挑戰。社區居民需要有高度共識,並付諸實踐。
首先,是社區居民對廚餘的進一步分揀、除水,並送到專門的堆肥場地;第二,能夠接受對空間和通風等社區資源的佔用;第三,共同維護,不論是自行維護還是付費請人維護;第四是分配方案,社區有沒有花園,還是各家取用。
這棵鐵線蓮的盆裡,有三分之一是波卡西堆肥法得到的堆肥,三分之一是園土,表面再覆蓋一層有氧堆肥。除了給植物提供氮,堆肥還可以改良土壤物理特性,增強其涵水能力。
目前,很多社區面臨的現狀是,社區利益相關方協調工作複雜,管理機制不統一。幫助社區動員需要幾個方面的支持:1)可持續觀念的普及和社區協商協作機制的培養;2)設施或操作方法的培訓;3)旗艦(明星)項目的建立,對已有的成功社區的認可與鼓勵,並增強其他社區的信心。
社區裡的有效動員與行動,需要基於理解:城市的消費模式已經製造了過多的垃圾,而一些可以被資源化的部分,比如廚餘,其資源化過程的成本很高;需要基於責任:城市的一份子、社區的一份子,可以為大家共同家園的可持續目標貢獻一份力量;需要基於樂趣:社區一起解決垃圾問題,製造更多人與人的互動與連結,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體驗自然變化的機會。
最重要的還有信心與樂觀:大家看到的是日益增多的難以處理的家庭廚餘,而我看到的是堆肥隊伍壯大的機會。在疫情期間,大家在家做飯的機會增多,在家審視自己生活的機會也變多了,很多朋友來問我如何堆肥,形成了一波諮詢堆肥方案和加入堆肥行動的小高潮。
我相信,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攀天閣的稻農阿四妹,將會成為更多人的靈感女神,讓更多人願意沉下心來,觀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安靜卻巨大的循環系統,做出更智慧的個人選擇與公共決策。
(作者王有棗系樸門永續助理設計師 Assistant Permaculture Designer,「CBD一米菜園」視頻號料理人)由澎湃研究所編著的《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剛剛上市,請掃描二維碼或關注微信公眾號「 群島丨Archipelago」和「同濟大學出版社」的微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