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舞美大師李名覺:中國文化到底滋養了我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當今世界舞臺藝術設計三巨頭之一

  李名覺「中國文化到底滋養了我」

  本報首席記者 張裕

  -李名覺以木頭與金屬,創造出以雕塑意趣為主的布景,取代了紗幕、繪景與少數寫實建築結構所創造的「詩意寫實主義」,以質感取代氣氛,以形式與空間關係取代顏色與裝飾性,從而解放了舞臺設計語言,也使美國的舞臺設計從最初的二度空間發展為雕塑型的立體形式。這一設計潮流,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舞臺。

  -在美國生活了60多年,李名覺自覺已經十分西化了。耄耋之年,重回故裡舉辦自己個人的作品展時,李名覺有一種「讓家鄉人檢驗異鄉學子半個世紀學習成果」的誠惶誠恐。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李名覺不得不感嘆:「中國是我的根,中國文化到底滋養了我。我過去是中國人,現在是中國人,歸根到底還是中國人。」

  5月下旬,「2011世界舞美大師李名覺舞臺設計回顧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辦,這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韓生斷定:這將是一件載入中國戲劇史的大事。韓生作出如此判斷,並不僅僅因為李名覺曾獲得過美國「託尼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等重量級獎項,而是因為李名覺的創作,深刻影響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美國以及整個世界,並從上世紀80年代後影響了中國的舞臺設計藝術家們的觀念、風格和創作方法。

  幾十年來,美籍華人李名覺對美國舞臺設計界的影響之深,無人能出其右,他始終位列美國十大舞臺設計師之首,被公認為當代美國劇場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1964年,時年34歲的李名覺為悲劇《伊雷克特拉》做舞臺設計。他設計了多層次的伸展舞臺,三片懸掛著的具有雕塑趣味和象徵意義的景片,匯集前輩風格和他獨創的元素,由此一鳴驚人,被認為標誌著美國舞臺設計史的轉折點。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李名覺的設計作品多達200多部,大多成為美國表演藝術界的經典之作。李名覺以其對世界舞臺美術界的深刻影響,而被公認為與英國的拉夫·科爾泰、捷克的斯沃博達並駕齊驅的當代世界舞臺藝術設計界三巨頭之一。

  在故鄉舉辦個展,這是一次對「家」的回歸

  這是李名覺第三次舉辦作品回顧展。1995年,李名覺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的表演藝術公共博物館舉辦第一次個展,兩年後,這一展覽在中國臺北展出。這些年,李名覺身上的關節炎日趨嚴重,自己動手製作設計模型已日趨艱難。因此,3年前,李名覺決定終止自己的設計生涯。由此,忙碌了半個世紀的他,閒了不少。李名覺在中國和美國的親朋好友都建議他,應該在中國大陸舉辦展覽,特別是曾經生活過18年的故鄉——上海,和他從未涉足過的土地——祖籍浙江寧波。

  在自己故鄉舉辦自己的個展,李名覺腦海裡總是浮現出這樣的場景:一位上了年紀的歌劇女主角,一次又一次地舉辦告別演唱會。儘管這樣的聯想,有些滑稽,但李名覺深感這次展覽對他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一次對「家」的回歸。坐了13個小時的飛機,81歲的李名覺頗感疲倦,但他顧不得休息,當晚就和家人趕到上海外灘。站在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迎著黃浦江的晚風,李名覺思緒飛揚。

  1930年10月3日,李名覺出生在上海一戶商賈世家。李名覺的父親畢業於耶魯大學,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他的性格極為傳統。李名覺的母親則恰好相反,不僅經常贊助藝術活動,而且還是票友。李名覺6歲那年,父母親離婚了,李名覺由父親監護。每到周末,愛好藝術的母親就會帶著李名覺去欣賞音樂會、歌劇和戲劇,學習繪畫。李名覺的藝術教育也就從此啟蒙。

  然而,父親對李名覺沾染藝術極為厭惡。為了減少母親對李名覺的影響,1948年,父親把所有的事業轉移到了香港,第二年,父親又把李名覺送到美國去留學。

  由於有中國畫的基礎,李名覺在美國學習時,水彩畫的成績十分優異,但油畫的成績平平。在大學裡,他就為學生演出設計布景並繪景,顯示出這方面的才能,這為他以後從事舞臺事業打下了基礎。

  在美國求學,李名覺讀得很辛苦。當時,他英語很糟糕,上第一堂課《西方文明史》時,他竟然連一個詞都聽不懂。李名覺只得忘掉中文,逼迫自己苦學英語,用英語思維。如今,操著一口流利英語的李名覺,已無法用中文與人溝通,只能偶爾說幾句上海話。他解釋說:「生活逼迫我趕緊融入美國社會。我無法嘴裡說著英語,而腦子卻用中文思考。久而久之,中文就完全忘記了。真的很抱歉。」

  居安思危思想根深蒂固,他是紐約「最窮」的設計師

  在李名覺看來,如果沒有喬·麥哲納和包瑞斯·艾潤生的提攜,讓他擔任他們的助理,踏在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就沒有他現在的成就。李名覺說:「這兩位設計大師處事風格南轅北轍。麥哲納是一位非常專業的劇場人,他以慣有的柔邊技巧,加上透明或半透光的處理,使舞臺呈現出一種印象畫派的繪景風格。這和艾潤生充滿質地的立體雕塑形式,以及曖昧的強烈個人風格大相逕庭。」處於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風格之間,然後又博採眾長,李名覺開始發展出一種多重的設計風格,進而自成一家。

  在美國做一個不出名的舞臺設計師,日子並不好過,做設計的收入甚至不能維持日常的生活開支。1954年,李名覺來到紐約,進入了美國著名舞臺設計師喬·麥哲納的工作室學習。4年後,他又開始擔任另一位著名舞臺設計師包瑞斯·艾潤生的助理,同時也開始自行接一些設計。在上世紀60年代,李名覺為一部戲做舞臺設計,最高的收入不過2500美元。看上去似乎不低,但李名覺要花費兩個半月時間才能完成。而當時,一個月的房租要600美元,兩個半月的房租就得1500美元,這樣,只有500美元吃飯了。「如果對戲劇沒有一份執著的情感,或許我早就放棄舞臺設計,而轉行去做建設設計、飯店設計了。」李名覺說。

  一位無名的設計師,要獲得獨立設計的機會非常難。1961年,麥哲納將李名覺引薦給導演洛依德·李察斯,一起合作排演舞臺劇《烏雲遮月》。這是李名覺得到的第一個為百老匯戲劇設計的機會。《烏雲遮月》原定於1962年春上演,然而,排演時經費出了問題。等到年底開演時,首演當天,正好碰上大罷工,戲才演了一場,演員們便鞠躬下臺。李名覺對自己在百老匯的處女作淪落至此,十分沮喪。回望過去,李名覺笑說:「對百老匯而言,我是最不成功的設計師了。」

  好在又有兩個機會接踵而來,才讓李名覺重新振作起來。有一天,現代舞蹈大師瑪莎·葛蘭姆給李名覺打來電話,邀請他擔任新作《閃電一瞥》的設計。之前,一直是日本設計師野口勇與瑪莎·葛蘭姆合作。瑪莎·葛蘭姆為何突然找上自己?李名覺一頭霧水。後來得知,野口勇正在特拉維夫做一個日本庭園的設計,沒有空閒。瑪莎·葛蘭姆從設計師工會名冊中隨意挑了個電話打了過去,正好選中的就是李名覺。李名覺研究過野口勇的設計風格,也了解瑪莎·葛蘭姆的舞蹈理念。他發現野口勇的雕塑極富戲劇性,特別講究作品在真實空間所呈現的效果,而並非只是設計一個意象而已。而瑪莎·葛蘭姆的理念,則認為舞蹈可以化身為萬事萬物,而舞臺設計就應該表現出舞蹈作品的「精髓」。李名覺將這些研究成果融入了《閃電一瞥》的設計中,作品不僅讓觀眾眼睛一亮,而且令瑪莎·葛蘭姆頻頻點頭。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20多年創意十足的合作關係。

  第二個重要的合作機會,則是喬瑟夫·帕普聘用李名覺擔任紐約莎士比亞戲劇節的駐團設計師。紐約的夏季,一些有錢和有閒的人都出去旅遊了,留下的人正可以來欣賞莎士比亞名劇的演出。主辦方在中央公園的空地上搭臺演出,老百姓都能來免費看戲,這樣就能產生伊莉莎白時期的演出效果。這是帕普對莎士比亞戲劇節的構想。由於戲劇節的資金依靠贊助,因此,演出需要採取一種靈活的藝術處理手法。為此,李名覺的布景常常使用管狀腳手架,這幾乎成了他這個時期設計作品的標誌。同時,他在布景中常常使用拼貼畫以造成時代感,還利用材料質感來產生戲劇效果。

  1962年的夏天,紐約中央公園裡,人潮湧動,李名覺借著在莎士比亞戲劇節中的舞臺設計,不斷提升著自己的知名度。在與莎士比亞戲劇節合作的同時,李名覺也經常為傑佛瑞芭蕾舞團、朱莉亞學院歌劇劇場和紐約市立歌劇院做舞臺設計,加上不時和瑪莎·葛蘭姆合作,從1962年至1972年的11年間,李名覺完成了112個設計作品。

  李名覺接的活兒越來越多,他的設計工作室也成了美國最火的工作室。在他的辦公室裡,堆積著如山的舞臺模型,和一張不太穩的老朽繪圖桌。像自己的老師麥哲納和艾潤生那樣,成名後的李名覺不斷僱用助理,合作時間通常以2年為期。每次來了新的助理,他們總會問李名覺:「為什麼不換一張工作桌呢?」李名覺的回答永遠是:「如果我丟掉這張桌子,就永遠不會得到下一份工作。」「居安思危」的中國思想,在李名覺心裡根深蒂固。當年接不到活的艱難困苦日子,讓他一直心有餘悸。

  在舞臺上創造一個世界,讓演員在其間「活」著

  伴隨著層出不窮的設計作品,李名覺開始成功地開闢出一種新的設計風格。

  每次設計作品時,李名覺並非像常人想像的那樣,把劇本的每一個細節都弄明白了再投入創作。相反,他通常只是先讀一遍劇本,或者觀看歌劇、芭蕾的排練,得到一些大致的感受後,便開始用草圖進行構思。一直到有了構想之後,他才會再度鑽研劇本或音樂。對李名覺而言,設計初期是最有趣的創作過程:「在設計之初,選擇的可能是無窮無盡的。我可以這麼設計,也可以那樣設計。然而,一旦構思確定了,我就必須開始縮小範圍,細細琢磨既定構思。理論上來說,我認為我是經由草圖完成設計,以繪圖作為思考或繼續挖掘設計靈感的過程。」

  在設計最初的草圖時,李名覺通常會用鉛筆畫在筆記本或描圖紙上,或者用廣告顏料著色。如果導演給予的時間比較寬裕,李名覺通常獨自完成草圖。李名覺繪出的這些草圖,不僅畫出舞美的立體感,也會暗示出燈光的感覺。這些所謂的草圖,其實可以裝裱起來作為繪畫作品。一旦初步的設計得到認可,李名覺就開始收集大量的資料。雖然舞臺設計的整體意象、風格或者樣貌,可以從劇本的感覺中尋找,然而,李名覺認為,細節是不可能憑空想像的,劇本也往往不可能有十分詳盡的細節描述。那麼,除了從書本、圖片中搜集資料,有時李名覺還要去實地考察,以求證細節的真實性。

  李名覺在職業生涯的早期,當他還在為瑪莎·葛蘭姆和莎士比亞戲劇節做舞臺設計時,他就用很多抽象的結構和線條來設計舞臺,當時被認為突破了舞臺設計的舊有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形式。但也有人批評李名覺只是從劇本中撈取到了某種意象,並將之簡單地呈現在作品上。幾年後,李名覺回顧這些作品時,自己也承認它們確實沒有注入自己的情感,的確很「冷漠」。之後,李名覺在做設計時,儘量讓自己投入劇情,以這種方式體驗人生,讓設計從故事中浮現出來,他不再需要處心積慮地展現某種「樣貌」了。

  在這種美學思想指導下,李名覺設計的舞臺作品不僅各不相同,而且都富有生命。什麼樣的舞臺設計才是成功的?李名覺認為:「設計師應該在舞臺上創造一個世界,讓演員在其間生活著,演繹一段故事。舞臺劇的演出過程,是演員在舞臺上『活』一次的過程。為了讓演員能融入舞臺設計師營造的空間裡,盡情展現自己的肉體和靈魂,舞臺設計師也要讓自己在舞臺上『活』一次。如果舞臺設計師設計的舞臺,演員不能深入其間,真切地『活』在其內,那這樣的布景再漂亮、再奢華,也都是不成功的。」

  同一部戲,要做5個不同版本的模型

  要讓演員真切地「活」在舞臺設計的空間裡,僅僅繪製幾幅布景是不可能營造出鮮活的氛圍的。李名覺說:「現實生活的場景就是立體的,只有用立體的、雕塑式的方式來表達,才能接近於現實。」他以真材實料的木頭與金屬,創造出以雕塑意趣為主的布景,取代了紗幕、繪景與少數寫實建築結構所創造的「詩意寫實主義」,以質感取代氣氛,以形式與空間關係取代顏色與裝飾性,從而解放了舞臺設計語言,也使美國的舞臺設計從最初的二度空間發展為雕塑型的立體形式。這一設計潮流,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舞臺。

  既然舞臺呈現是立體式的,那麼,在進行舞臺設計時,也不能只嚮導演提供草圖,而應該按比例製作出立體的模型來。這次的「2011世界舞美大師李名覺舞臺設計回顧展」,確切地說,是李名覺的舞臺設計模型展。李名覺認為,模型是最能準確反映設計者設計構想的方式,從草圖到設計圖再到模型,這是當今舞臺設計的必由之路。只有看到模型,導演才知道舞臺設計師的創作是否合乎心意。在設計過程中,李名覺會設計好幾種1∶100的模型,拿出來與導演討論。每一部戲的設計,李名覺都會以同樣的基礎製作5種不同版本的模型,以修改自己的思路,並供導演選擇。對於做模型,李名覺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我享受做模型的工作過程。」

  與李名覺如此嚴謹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中國內地的舞臺設計師們,絕大多數隻提供平面設計圖而不製作哪怕一個模型。草圖一完成,就交由舞美工廠去製作布景了。花了大價錢把舞美做好了,上了舞臺,導演一看,不是他想要的,那就推倒重來。就在這推倒重來間,一筆筆設計費、製作費,譁譁地流進了某些導演和舞臺設計師的腰包裡。

  從國內設計師爭相呈送給他的設計圖冊中,李名覺也發現了這一大問題。他說:「如果舞臺上的道具只有三四件,設計師跟導演又十分默契,或許可以跳過製作模型這一環節。但如果劇情比較複雜,創作者直接製作舞臺布景的話,必然會有各種問題出現。推倒重來,不僅費時,而且極不嚴肅。這就好比一個醫生給病人動手術,事先不仔細檢查,先剖開病人的肚子,一看,闌尾炎沒有,再看看胃吧,胃也是好的,那再看看心臟好不好。又好比蓋房子,已經蓋了幾十層了,建築師說這樣不好看,拆掉重來。這怎麼可以!」

  製作模型,是一件十分費心費時的事情。在自己的太太貝絲·李和一名助手的幫助下,李名覺動手製作一件模型,需要一周時間。而製作完一部大戲的全部模型,通常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這還是在三四名助手的幫助下才能完成。

  李名覺的工作室設置在自己家裡,有時5個人在一起做模型,房間裡十分擁擠。模型在工作檯上放不下了,有人只好移到餐桌上去做。李名覺家裡,常常模型多而成患。不久前,李名覺半夜突然來了靈感,摸黑起床,想把靈感記錄下來。一不小心,被絆了一腳,一下摔倒在水泥地上,把腿也給摔壞了,這次來滬做展覽時,李名覺只能坐在輪椅上。儘管腿腳不便,完美主義者李名覺還是不肯停歇,坐著輪椅或推著助步器在展覽館裡穿梭,親自指揮工人布展、調製燈光,以確保展覽完美無缺。

  李名覺對創作的嚴苛,是美國戲劇界人所共知的。他的助手,如果製作模型時出現了哪怕一點點的誤差,李名覺必定要求推倒重做。李名覺認為:「模型是按1∶100比例製作的,模型一旦放大,必然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在李名覺看來,技術本身有其價值:「如果模型的直線不夠直,就會讓我非常氣憤。我喜歡乾淨利落的模型。」

  李名覺曾經為阿倫納劇院演出的《K2》設計布景,他用泡沐塑料製作了一座高達12米的立體山峰,頗為壯觀。這部作品一舉獲得了紐約百老匯的「託尼獎」。在華裔設計師中,李名覺是最早獲此項殊榮的設計師。後來,《K2》移到百老匯的布魯克斯阿特金斯劇院演出,李名覺發現,這座立體山峰的位置向舞臺右側偏移了15英寸。為此,他竟然失眠,而且連著失眠了一整個月。

  30多年「烤蛤蜊」,讓學生接軌社會

  李名覺的工作室裡,從來都有年輕的新鮮面孔,李名覺喜歡從他的學生中僱傭助理,他花上兩三年時間,訓練他們畫草圖、做模型,最終使他們成長為「優秀的設計家」。李名覺甚至為了使助手有事可做,而接下一些額外的設計方案。李名覺也樂意跟這些年輕的、尚未定型的年輕人交流,從他們身上呼吸時代的氣息。

  為了讓學生儘快融入社會,35年前,身為耶魯大學舞臺設計系主任的李名覺,發起了一年一度的「烤蛤蜊」活動。李名覺說,當時,美國的戲劇教育與社會是脫節的,學生畢業後並不能馬上適應劇場的工作。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邀請戲劇界的著名編導出席「烤蛤蜊」活動,同時,讓大學生們把自己的設計作品在活動現場展覽出來。李名覺陪同編導們,一邊點評大學生們的作品,一邊介紹創作者與編導做交流。有了這些近距離與著名編導接觸的機會,大學生們很快就融入了這個行業,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了。

  在李名覺50多年的從藝生涯中,他不止一次回國與中國的藝術家合作。1983年,他與中國臺灣的雲門舞集合作《紅樓夢》,10年後,再度合作《九歌》。1984年,與中央戲劇學院合作《安梯》,1994年與上海人藝合作《喜福會》。與國內的藝術家合作,忘記如何用中文表達的李名覺常常會遭遇一些尷尬。如果是討論舞臺上的事情,李名覺還能聽得懂;如果是談論生活,李名覺就會墮入雲裡霧裡。回到上海為《喜福會》做舞臺設計時,有人曾在他背後指著他說:「一個中國人,中國話也不會講,他在玩什麼名堂?」李名覺聽了很傷心,轉身回敬那人說:「你在說我,我聽懂了。」然而,李名覺的內心裡,又遺憾自己不是語言天才,不能同時用兩種語言思考問題。

  雖然,很多美國觀眾會從他設計的作品中,發現「這裡有中國文化的印跡。」但李名覺認為,這並非是他刻意追求的。相反,為了生存,他曾刻意追求儘快接受西方思維,用英語來思考。在美國生活了60多年,李名覺自覺已經十分西化了。

  然而,耄耋之年,重回故裡舉辦自己個人的作品展時,李名覺卻有一種「讓家鄉人檢驗異鄉學子半個世紀學習成果」的誠惶誠恐。當他用老式的上海話講起他當年的國畫老師叫「張國年」,用老式的上海話說起「紅樓夢」時,李名覺的儒雅和謙遜,更像一個從上世紀30年代的老電影裡走出來的老上海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時,李名覺不得不感嘆:「中國是我的根,中國文化到底滋養了我。我過去是中國人,現在是中國人,歸根到底還是中國人。」

相關焦點

  • 世界舞美大師李名覺舞臺設計展上海開展
    5月20日,「世界舞美大師李名覺舞臺設計回顧展」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當今世界舞臺設計領域「泰鬥級」人物美籍華人李名覺自1967年以來各個歷史階段具有代表性舞臺設計作品108件。  李名覺的舞臺設計藝術影響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美國以及整個世界的戲劇界,曾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以及百老匯「東尼獎」。
  • 一周藝術人物|舞美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泰特策展人因言停職
    美國 | 華裔舞臺美術設計大師李名覺90歲在美辭世,「標示出美國舞臺設計史上的轉折點」李名覺李名覺的母親是有著「南唐北陸」稱號的上海名媛唐瑛,北陸則是指北京的陸小曼。唐瑛中英文兼優,能演會唱,曾主演過《少奶奶的扇子》,還曾用流利的英語演出整部《王寶釧》。李名覺自小隨母親看戲、聽歌劇和音樂會,由此步入戲劇藝術的殿堂。他曾師從美國一流舞臺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長居紐約。畢業後就任美國耶魯大學舞臺設計系主任。
  • 美國舞美界華裔泰鬥李名覺去世 享年90歲
    資料圖:美國華人博物館2016年為李名覺舉行回顧展,圖為李名覺(右)和妻子貝蒂(左),及策展人。(美國《僑報》/林菁 攝)   中國僑網10月2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23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舞美設計師之一李名覺(Ming Cho Lee)在曼哈頓家中去世,享年90歲。  據《紐約時報》報導,李名覺的兒子確認了其父去世的消息。
  • 舞臺設計家李名覺美國華人博物館暢談創作理念
    中國僑網5月3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美國舞臺設計泰鬥李名覺近日出席了美國華人博物館為他舉行的回顧展,並暢談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李名覺的舞臺設計」展覽從4月28日開始,至9月11日結束,策展人為譚海俊。從1995年起,該展曾於臺灣、中國大陸、耶魯大學建築學院及戲劇學院巡迴展出。
  • 華裔舞臺設計大師李名覺榮獲美「國家藝術獎章」
    中新網3月7日電 美國總統布希在當地時間5日,公布了2002年的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章得主,包括華裔舞臺設計大師李名覺在內九位全美首屈一指的音樂家、藝術家、作家及思想家,應邀出席6日下午在白宮舉行的頒獎儀式。
  • 一周藝術人物|90歲李名覺辭世,標出美國舞臺設計的轉折點
    美國 | 華裔舞臺美術設計大師李名覺 90歲在美辭世,「標示出美國舞臺設計史上的轉折點」 李名覺的母親是有著「南唐北陸」稱號的上海名媛唐瑛,北陸則是指北京的陸小曼。唐瑛中英文兼優,能演會唱,曾主演過《少奶奶的扇子》,還曾用流利的英語演出整部《王寶釧》。 李名覺自小隨母親看戲、聽歌劇和音樂會,由此步入戲劇藝術的殿堂。他曾師從美國一流舞臺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長居紐約。畢業後就任美國耶魯大學舞臺設計系主任。
  • 舞臺設計大師李名覺作品鑑賞
    李名覺,寧波北侖小港人,現為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著名華裔舞臺設計大師,被譽為「世界當代舞臺設計之泰鬥」和「美國舞臺設計界的一代宗師」。在1985年出版的《美國舞臺設計》(American Set Design)專書中,評價了當代最傑出的十位舞臺設計家,其中除了李名覺之外,還有五位出自李氏門下。下面為您帶來李名覺舞臺設計代表作品。
  • 世界舞美巨頭李名覺在美國病逝,一年前還在工作,家人悲痛發聲
    著名華裔舞臺美術設計師,卓越的舞臺美術教育家李名覺先生於美國時間10月24日晚7點30分在家中仙逝。2011年6月份,李名覺舞臺設計回顧展曾在寧波博物館展出, 當時已經81歲高齡的李名覺受訪時表示:「在故鄉辦展覽,作為一個寧波人,感到非常驕傲。」
  • 美籍華人抹黑中國新冠疫苗搜集全球DNA,網友:令人作嘔
    ,他聲稱海外國家不應當使用中國的新冠疫苗,他認為中國正在借著新冠疫苗的機會完成全球範圍內的DNA數據搜集,他不止一次的表示中國正在構建全球最大的DNA資料庫,企圖把個體DNA信息和實時大數據結合起來,甚至在未來一段時間可以制定針對族群的生物武器,同時他也敦促美國方面採取一切措施來防止中國獲得美國的DNA,面對這位美籍華人的醜惡嘴臉,眾多網友表示,令人作嘔。
  • 美籍華人大鬧機場,想要重返大陸,遭到機場人員拒絕後亮出美國護照
    在美國深造完成學業後的部分留學生,並沒有選擇回國就業,而是待在美國繼續搞科研,由於各方面原因,他們最終放棄了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國籍,成為了一名地道的美籍華人。如今,世界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那些曾經居住在美國的美籍華人,現在想要重返大陸,遭到機場人員拒絕後亮出美國護照。
  • 美籍華人掀起「歸國潮」,中國不是收容所
    於是在後來我國與美國建交後,就會引進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與文化教育,那麼如此就會出現我國的大批華人,認為到美國發展就會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及發展機會。    而現如今隨著冬季來臨,第二波衛生事件的爆發又陸續在國外展開,美國的情況也是特別嚴重,而那些赴往美國的華人紛紛開始,想回到中國前來"避難"。
  • 舞臺設計泰鬥李名覺作品回顧展將亮相紐約
    舞臺設計泰鬥李名覺作品回顧展將亮相紐約
  • 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貝聿銘生平簡介  (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貝聿銘(1917— )是美籍華人,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1983年,他獲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裡茨克建築獎。  貝聿銘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風景如畫的蘇州和高樓林立的上海度過的,從小立志要當一名建築師。
  • 舞美體現中國藝術家思考 《託斯卡》反映「人生坐標」
    舞美體現中國藝術家思考 《託斯卡》反映「人生坐標」 正在臺上演唱《巧妙的和諧》的畫家舞臺布景:簡潔有寓意 講述人生十字路口上的故事擔任《託斯卡》舞臺設計的是「2008北京奧運會」舞美設計陳巖
  • 美籍華人運動員張安,世界盃期間開通微博,用中文解說比賽!
    11月14日晚間,2020桌球男單世界盃四分之一決賽正賽進行中,值得一提的是解說嘉賓也是一位女運動員,並且還是剛剛參加完女單世界盃比賽的美籍華人運動員張安。在女單世界盃結束之後,張安開通了中國社交媒體微博,還坐上了男單世界盃四分之一決賽的解說席,可以說很好地融入了國際乒壇大家庭的感覺,而這樣的感覺其實更多的是由中國運動員,或者中國體育記者創造的,因為在國際乒壇中文幾乎算是官方語言。因為幾乎每一個國家隊中都有會說中文的運動員或者教練,可以說中國、中文讓國際乒壇變得更加團結友愛!
  • 世界頂級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經典作品欣賞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美籍不「香」了?美國唐人街變得冷冷清清,當地華人都去哪了?
    在假期和元旦,許多中國人聚集在唐人街,享受家鄉的美食與每個人分享,並遵循中國的傳統習慣。唐人街不僅在建築外觀上有中國特色,在飲食習慣上也沒有太大差異。唐人街的中國人在美國尋求新的生活,他們的消費能力大,能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 走進抽象藝術大師趙無極的世界
    抽象藝術大師趙無極曾有人這樣說過:「上帝眷顧歐洲,而其中最受寵愛的一定是瑞士。」4月 9 日,一位 92 歲的華裔老人長眠於這片風景如畫的土地上;而就是這位老人去世的消息,一夜之間,令世人扼腕長嘆,繼而登上中外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他就是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20 世紀華人藝術界的藝術大師之一。
  • 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喜迎「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藝術團
    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喜迎「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藝術團 19日在雪梨舉行慶新春喜迎「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藝術團大型聯歡晚會。  中國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趙陽、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代表勞裡·弗格森、澳聯邦反對黨領袖菲利普·拉多克、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章均賽、駐雪梨總領事胡山以及600多位華僑華人共同出席了聯歡晚會。
  • 《世界聽我說》第三季海報發布 什麼時候播出在哪看
    ­中國網娛樂11月15日訊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推出的以全球華人代表為主的演講類節目《世界聽我說》第三季, 將於11月24日(周六)19:30在CCTV-4全新亮相。今日,節目組正式發布了主視覺海報,再度引發了觀眾的期待。  ­在此次發布的海報中,一個碩大的地球居於正中,節目的各位華人講述者與觀察員們薈聚在地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