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進入了關鍵階段,雖然科研工作者們順利確定了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的設計和名稱,但對於飛船上應該載幾位航天員,卻成了一個爭論的焦點。最後,僵持之下還是錢學森拍板決定……究竟最後選擇了幾位航天員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61年4月12日,絕對是人類航天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一天,前蘇聯發射了一艘宇宙飛船「東方一號」,載著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裡·加加林,在太空進行了108分鐘的繞地飛行,開闢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篇章。當然,美國科學家也不甘示弱,在同年5月5日,發射了一艘宇宙飛船「水星MR3」號,載著航天員艾倫·B·謝潑德實現了亞軌道飛行。此後,美蘇兩國開始不斷將人送上太空,而且從一人到兩人,再到三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錢學森為首的科研人員,也開始規划起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藍圖,不過看別人「上天」輕而易舉,但真要輪到自己了其實艱難無比。
困難不是放棄的理由,而是奮勇前進的動力。1966年年初,錢學森就在國防部主持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因為自1961年美蘇兩國能「上天」之後,他們每年都發射了載人宇宙飛船,表面上是探索宇宙奧秘,但實際是一種「秀肌肉」的行為,故此,錢學森也下定決心一定要搞自己的載人航天。此次秘密會議召開了近一個月,首先確定了堅定的目標,不管有多難都要實現載人航天。其次,還規劃了宇宙飛船的設計,科研工作項目的安排,以及航天的選拔和培訓等重大事項。
在會議上,錢學森遇到了第一個難題——宇宙飛船該叫什麼名字呢?當時,很多參會的領導和科研專家們都集思廣益,有的人說叫「大躍進號」等等……最後,各種五花八門的名字彙總在一起有好幾十個,讓錢學森也感到犯難了,他就讓自己的秘書將飛船的名字列了個清單,然後提交到中央讓領導決定,最後批准下來的是「曙光號」,代表著走出歷史的束縛,迎接勝利的曙光。其實,飛船的名字是小事,關鍵的難題在後面。
既然是「載人航天」,就肯定要載人,那究竟該載幾個人合適呢?其實,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卻極其複雜,因為航天員的數量決定了宇宙飛船的大小,發射火箭的推力,物資材料的儲備等諸多問題。尤其是第一個問題宇宙飛船的大小,必須要確定了人數之後才能設計,因為涉及到內部座艙,以及航天員之間的協作等。因此,錢學森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確定載多少位航天員。
如果用美蘇兩國距離來說,他們都是從載1位航天員開始,因此很多人為了保險起見,提議我們也應從載1位航天員開始。但是問題在於,當時的航天技術已經成熟,因此有人主張載2位航天員,但是也有人主張我們要趕超美蘇,應從3位和4位航天員開始,甚至還有人大膽地提出載5位航天員。如此一來,錢學森又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不僅要考慮國內實際技術水平,而且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預見性,於是他最後拍板決定——先載2位航天員「上天」,畢竟2人之間能互相協作和幫助。
會議結束後,錢學森將整體方案和規劃提交到了上級。因為這不是一件小事,上級領導還要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才能給出最終的決定。不過可喜的是,錢學森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他的方案和規劃得到了領導的「閱圈」,也就是同意的意思。到1970年7月14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正式拉開序幕,雖然在後期又因為種種原因導致計劃擱淺,但中國的載人航天之路卻開了個「具有探索意義」的好頭。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