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
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
電影開始馬飛在「曙光號」升天前舉行的儀式上,家屬席座位是空的,暗示著「曙光號」會有某些遺憾。
現實中「曙光號」是我國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第一次載人航天項目,這個項目的名稱是714工程。但是我國在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政治不穩定,載人航天的先例是蘇聯與美國,要想攻克載人航天飛船的技術也是一大難題,最後計劃被遺憾取消。
籌備
戰爭消耗了中國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時候,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成立的。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採取敵對,封鎖的外交態度,甚至想把我國扼殺在搖籃裡。
捍衛國家的獨立自主,沒有實力是絕對不行的,因此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發。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發可以保護國防和彰顯國家實力,國家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搞科學研究,許多海外留學的學子紛紛響應國家政策,放棄在海外的優渥工作回到祖國搞科技建設。
經過科學家們的艱苦奮鬥,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我國在航空航天工程上也加大馬力,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運載它的火箭是長徵一號運載火箭。
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關於載人航天的計劃就被提出來了,畢竟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飛上太空的遐想。
1965年1月8日,錢學森遞交了分析中國航天面臨的問題的報告:
「重量更大的載人衛星在國際上的應用,現在雖然還不十分明確,也得有所準備。」
因此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受到我國上層 領導的重視,並且表示大力支持。後來就有了打造兩艘飛船的計劃,1967年國家同意第一艘載人飛船叫「曙光號」。
打造「曙光號」進行時
打造載人航天飛船是一件大事,一切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要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開展航天員的選拔工作」。
經過嚴格的篩選,最後從從215名飛行員中選出了88位候選人。看著蘇聯和美國的航天員先後成功地遨遊太空,我國也不甘落後,加緊幹勁力爭上遊。計劃在1979年發射第一顆載人飛船。
在當時,中國在經濟上不顧自然規律大肆發展,希望在各個方面趕超英美,群眾也是鬥志昂揚,因此有一些脫離現實。飛船的擬定方案中,曾經討論過飛船可以載多少人上太空,飛船要越大越好,載人越多越好,這樣才能證明技術的先進性。
後來經過討論還是認為不可以片面地將技術與飛船的尺寸和載人數相掛鈎,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飛船的負載能力之內搭載航天員,錢學森堅持做兩個人或三個人的方案,最後決定搭載兩名航天員升空。這次載人航天計劃做好了許多前期準備,但是萬事開頭難,畢竟是第一次載人航天計劃,一切在一次政治動蕩後慢慢偏離了軌道。
計劃有變
航空航天工程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工程,穩定的政局才能為其發展奠定基礎。
一旦政治混亂波及航天計劃就會給「曙光號」發射製造障礙。然而人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714』辦公室被懷疑是『起義事』的代號,叛變、反革命在當時是十分敏感的事,一旦被調查,一旦有所牽連,在政治上便有了汙點。
「714工程」許多人員被調查、審查,耗費大量時間。甚至許多空軍被抓起來調查,這嚴重影響了太空人訓練。因此最後空軍宣布太空人的訓練暫停。
「曙光號」計劃就在動蕩、艱苦的年代被按下了暫停鍵。
「曙光號」的餘熱
雖然「曙光號」在曲折準備後也沒有發射,但是這段沒有實現的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的計劃卻為後來我國航空航天史上取得輝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裡就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民對天空的嚮往,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不甘落後,也搞起了航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升空,楊利偉的名字響徹世界,他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上太空,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還記得2012年航天員劉洋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與地面連線給青少年講的太空課堂嗎?這一切都在彰顯著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正在慢慢發展,逐漸成熟。
或許「曙光號」是那一代未完成的飛天計劃,但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不斷攻艱克難,拼上他們的青春,灑下汗水與淚水,在航空航天技術上不斷創造佳績。神州升空,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懷著激動的心情,和指揮臺一起倒計時,當看到火箭下熊熊的火苗和傳來神州發射成功的消息,舉國歡騰!
《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中講的故事雖然更傾向於親情與教育,但是其中的父親馬皓文教育兒子要一直想,不服輸的精神鼓舞兒子馬飛從「缺根弦兒」變成一名出色的太空人。
「一直想」注重創新,不斷想出辦法解決問題,就像當時的中國沒有技術,在空白的領域不斷摸索到攻克技術難題,中國人也不服輸,我們不甘心落後英美,所以一直在追趕,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航天、衛星的領域不止步摸索。
2017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完成4個月的軌測試任務後正式交付中國科技大學使用,2018年北鬥衛星系統完成了19顆衛星發射組網,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一起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供應商。
中國逐步在航天技術上突破,為世界展示中國的力量。
「曙光號」的餘熱依然在鼓勵中國航天人前行。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