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日︱「東方紅一號」之前曾有個「曙光號」飛船計劃

2021-01-10 澎湃新聞

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

眾所周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走的是發射火箭運載宇宙飛船上天的技術路線,成就舉世矚目。如果稍微梳理一下世界航天史的話,我們會發現,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走的也是宇宙飛船的路子。但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歐美全都放棄了宇宙飛船的技術方案,改為研製並發射太空梭。到了1980年代,美國的太空梭成功上天,傲視全球,震動世界。

接下來就有問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是在1980年代中期啟動的,那時恰好是太空梭大放異彩、最為風光的時候,中國為什麼沒有受影響上馬搞太空梭,而選擇了「落伍」的宇宙飛船發展道路呢?

鮮為人知的「曙光號」飛船計劃

在世界航天發展史上,前蘇聯拔得頭籌。前蘇聯不僅於1957年10月4日率先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一號」,掀開人類邁向太空的新篇章,而且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將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送入了太空,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飛行的新紀元。

在那個時代激烈的太空爭霸中,美國似乎處於下風,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蘇聯之後的1958年2月1日發射成功的,其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在蘇聯的加加林上天一個月後進行的,而且還沒有成功。美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是在1962年的2月20日,航天員約翰·格林被送上太空並停留近5小時。而在此之前,蘇聯人已經於1961年8月6日第二次飛上太空,航天員季託夫在太空中停留了25個多小時。

在美蘇太空爭霸的刺激下,新中國的決策層和科學家也將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太空。1958年5月,在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最高指示下,中國人造衛星計劃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上馬了,歷經艱難與波折,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震驚世界。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

其實,在「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之前,載人航天的前期準備工作就已經納入中國科學家的研製之中。比如,在人造衛星計劃停滯的1960年代初,探空火箭就被保留了下來,探空火箭的研製任務除了試驗火箭本身的性能外,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太空生物試驗。在世界航天史上,載人航天總是從動物試飛開始的,美國、蘇聯都不例外,小狗、兔子和猴子都被送上天過。中國的探空火箭就曾在1966年7月把名為「小豹」的小公狗送上離地面70千米的高空,並成功返回。緊接著,又在當年把名為「姍姍」的小母狗送上高空,同樣成功收回。

1966年春,國防科委召開了關於載人航天的論證會,周恩來總理在聽取匯報之後指出:中國在加快人造衛星研製的同時,宇宙飛船的研製工作也應該逐步開展起來。就這樣,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在逆境中艱難起步。

儘管很快就受到「文革」的衝擊,但載人航天事業在逆境中不斷前進。科研人員參考美國和蘇聯的各式飛船,最後決定以美國第二代飛船「雙子星座號」為藍本,設計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1967年9月,經中央專委研究決定,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定名為「曙光-1號」,錢學森為技術總負責人。1968年1月,錢學森主持召開「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總體方案設想論證會」,對「曙光-1號」飛船方案進行全面論證,形成飛船初步方案。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在人造衛星事業取得突破的鼓舞下,國防科委向中央上報了實施載人飛船的方案,報告提出我國第一艘飛船計劃於1973年年底發射升空。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這個報告,這樣,「曙光-1號」飛船的研製正式啟動,代號「714」工程。

「曙光-1號」飛船研製任務全面啟動,1970年11月召開了「曙光-1號」飛船方案論證會,在錢學森的主持下,兩百多名專家出席會議,形成了《「曙光號」飛船總體方案》。次年4月,又在北京召開了由400多名專家參加的討論會,主題仍是「714」工程。緊接著,空軍「太空人訓練籌備組」正式成立,選拔航天員的任務也秘密地迅速啟動。當時,航天員被稱作太空人,直到1992年統一改成航天員。1000多名在全國各地的飛行員奉召參加「體檢」,經過嚴格篩選,只有19人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候選人。

就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緊鑼密鼓進行的時候,1971年9月,林彪事件發生,「714」工程被暫停,「載人航天的事先暫停一下,先處理好地球上的事,地球以外的事往後放一放。」就這樣,「曙光號」飛船被擱淺。

863計劃與載人航天事業的重啟

儘管「曙光號」飛船在1971年9月被擱淺,但因選拔訓練航天員而成立的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卻在錢學森的力挺下而得以保住,這為日後重啟載人航天任務打下了基礎。特別是,中國的火箭發射任務在「文革」中受到了特殊保護,研製任務取得長足進展。1980年5月,中國向太平洋海域發射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取得成功。1982年10月,中國首次成功進行了潛艇水下發射火箭試驗。1984年4月,「長徵3號」運載火箭把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這些成功表明,我國運載火箭技術是過硬的,發射宇宙飛船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

要談載人航天事業的重啟,就不得不談著名的863計劃。而863計劃的誕生,又與當時的國際大背景密切相關。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總統裡根為在美蘇爭霸中贏得主導權,拋出了一個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直指以航空航天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領域。緊接著,歐洲國家抱團,提出了所謂的「尤裡卡」計劃。鄰國日本也躍躍欲試,出臺了十年科技振興計劃。一時間,世界主要國家在高技術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

面對國際上高技術的發展和激烈競爭,中國怎麼辦?有識之士不再被動等待,他們要行動了。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著名科學家(四人都於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勳)聯名上書鄧小平,提出了「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重要建議。鄧小平同志旋即於3月5日做出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於是,一個代號為「863」計劃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應運而生。可以說,正是「863」計劃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徘徊狀態,使中國科技發展一下子找到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也可以這麼說,「863」計劃的出臺,是那個時代中國科技發展進程中的一場及時雨。這場雨雖然來得有些晚,但也澆灌了中國科技界乾渴的土壤,讓中國科技界迅速恢復元氣和肥力。

當時的863計劃涉及七大領域,其中第二個主題鮮明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這兩個系統工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各有各的使命。其中,「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4,主要是要解決用什麼工具往返於天地之間的問題;「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代號863-205,目標明確,就是建設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研究。這樣,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重啟。

然而,一場激烈的爭論也隨之而來。

搞太空梭還是搞宇宙飛船?

載人航天重啟振奮人心,一陣熱鬧喧譁之後,在具體的方案論證上,技術路線之爭開始產生。爭論聚焦在代號863-204 的「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這個主題項目上。主要問題是,這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到底該怎麼搞?也就是說,我們要用什麼工具往返於天地之間呢?

當時,國際上有先例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有兩種方案:一是飛船;二是太空梭。如前文所述,無論是前蘇聯還是美國,他們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之旅,走的都是發射宇宙飛船的技術路線,宇宙飛船方案也臻於成熟,這是沒有異議的。但是,美國自六十年代末實現載人登月之後,就放棄了宇宙飛船的研製,轉而著重發展太空梭;蘇聯也從六十年代起開始研製太空梭,歐洲也跟風要研製太空梭,日本甚至都把「希望號」太空梭的名字都起好了。到了1980年代,各國太空梭的研製與發射競爭激烈。這一次,美國人一雪前恥,遠遠走在了蘇聯人的前面。

1981年4月,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飛成功,而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也於1988年11月首飛成功。整個1980年代,那絕對是太空梭最耀眼、最光輝的時代。而中國的航天事業,恰在此時起步。那麼,我們該走什麼樣技術路線呢?在太空梭大放異彩的時代背景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走太空梭之路的呼聲極高。力主太空梭的意見也很有道理:從飛船到太空梭是一種技術上的進步;飛船是一次性運載工具,而太空梭具有重複多次發射等優越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競標「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六種方案中,有五種方案是太空梭,只有一種方案主張搞宇宙飛船。這種一邊倒的意見顯然也影響到了決策。1989年8月,航空航天部高技術研究組致函國家 航天領導小組辦公室,認為「太空梭方案」大大優於「飛船方案」,指出:「載人飛船作為天地往返運輸手段已經處於衰退階段,太空梭可重複使用,代表了國際航天發展潮流,中國的載人航天應當有一個高起點。搞飛船做一個扔一個,不但不能爭光,還會給國家抹黑。」

中國要走太空梭的技術路線,似乎就要塵埃落定了。然而,很快峰迴路轉,錢學森再次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

錢學森建議宇宙飛船方案

國家航天領導小組在向中央報告太空梭方案的同時,也呈送了一份給已退居二線的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錢學森。錢學森只在報告上寫了「應將飛船案也報中央。」就是錢學森的這九個字,迅速改變了幾乎已經板上釘釘的太空梭技術路線。

錢學森

錢學森是學飛機出身的,他的碩士、博士學位都是研究飛機的,「卡門-錢近似」公式就是著名的飛機理論,在空氣動力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學飛機出身的專家,錢學森當然清楚太空梭更先進、可以重複發射等優點,但錢學森也很了解中國國情。太空梭高度複雜,是由200多萬件零件組成的高度複雜的太空飛行器,非當時的中國科技條件所能企及,而且研製太空梭需要巨額資金。錢學森認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搞載人航天,還是應該走飛船之路。飛船是一種經濟性好、技術難度不大而且很成熟的運輸器,中國已經掌握了返回式衛星的回收技術,完全可以用於飛船回收,因此搞飛船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在錢學森的建議下,航空航天部組織了「太空梭與飛船的比較論證會」,經過思想的碰撞和務實的分析,專家們逐漸取得一致意見,中國是載人航天工程,要從飛船起步!

1990年5月,863-204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了「投資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1992年1月,中央專委專門研究我國載人航天重大專項,會議決定:「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考慮,立即發展我國載人航天史必要的。我國發展載人航天,要從載人飛船起步。」1992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討論同意了中央專委《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正式批准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進入工程研製階段,直至今日之輝煌。

必須深刻認識到,錢學森的眼光是深邃銳利的,黨中央決策搞載人飛船而不是太空梭,是完全正確的。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曾經風光一時的太空梭的下場。

美國每架太空梭的設計壽命應是20年、100次發射,但美國的5架投入使用的太空梭總共才發射了100多次,每次發射的成本也被實踐證明遠遠高於設計之初。此外,機毀人亡事件的一再發生更是令人驚慌錯愕不已,美國有14名航天員在太空梭失事中喪生。

俄羅斯製造了3架太空梭,然而僅飛起過一次,因為飛行成本太高,到了九十年代根本就飛不起來了。

歐洲抱團搞的小型太空梭,研製方案一變再變,進度一拖再拖,經費一再增加,最後只好下馬。

20世紀末,俄羅斯和歐洲,在技術、安全和經濟等多重壓力下,太空梭計劃紛紛下馬。

進入21世紀,曾經不可一世的美國太空梭也逐漸偃旗息鼓。2004年,美國總統布希發表演講,宣布太空梭在2010年停飛。2010年9月,美國太空梭進行了最後一次飛行。之後,美國的「太空梭時代」正式結束。筆者對當時萬人空巷觀看太空梭落幕表演的電視畫面,至今記憶猶新。

回過頭來再看中國。在堅定搞宇宙飛船的正確技術路線下,中國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接連成功,令世界稱讚;而在此基礎上的「天宮」空間站、「天舟」貨運飛船也相繼成功,更是驚豔世界。

中國航天,已後來居上。

(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電影開始馬飛在「曙光號」升天前舉行的儀式上,家屬席座位是空的,暗示著「曙光號」會有某些遺憾。
  • 天宮一號發射流程縮短21天 計劃調整不影響神八
    本報訊 (記者商西)昨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牛紅光表示,天宮一號發射計劃調整,不會影響11月初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及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另據媒體報導,神八預計11月1日發射上天。牛紅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6月中旬開始,天宮一號及相關飛行產品陸續進入發射場,原計劃瞄準8月底發射,但受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敗影響,測試工作暫停。經數據分析、計算仿真和試驗驗證,查明了火箭失利原因,並對天宮一號在內的同系列火箭進行相應改進。本月19日,中星1A發射成功,正是由經改進的長徵三號乙火箭運載,證明改進措施有效。
  • 科技日曆 |「神八」追吻「天宮一號」八周年,長徵五號「大火箭...
    而在8年前和3年前的同一天,「神八」追吻「天宮一號」、長徵五號「大火箭」首飛成功這兩項成就同樣讓世界矚目。「神八」追吻「天宮一號」2011年11月3日,8年前的今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這是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也是突破和掌握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一次關鍵之戰。
  • 《俠盜一號:星球大戰外傳》發新照 U翼飛船曝光
    《俠盜一號:星球大戰外傳》發新照 U翼飛船曝光 時間:2016.08.0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薴節 分享到:
  • 記者獨家視角: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謝幕,來數一數它的功績(視頻來源:科普中國)央視網消息:今天8時15分左右,我國首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從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到今天回到地球,天宮一號經歷了近7年的飛行,比它的設計壽命2年超出了兩倍多。
  • 神十繞飛應對空間站多個對接口 天宮一號完成使命
    雙語別天宮 神十返地球  我國首次成功實施太空飛行器繞飛交會試驗  昨天,我國三名航天員和天宮一號說再見了,在太空飛行的15天裡,他們有12天是在這個太空之家度過的。此後將不會再有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相會」。按計劃,今天上午8時,「神十」的三名航天員重返地球,回歸祖國大地。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天宮一號」失控撞地? 航天專家:不會危害地面
    最近一期公告顯示,2017年12月17日至24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86.5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272.6公裡、遠地點高度約300.4公裡、傾角約42.85度),姿態穩定,形態未發生異常。  天宮一號是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曾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交會對接。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全面完成使命,正式終止數據服務。
  • 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你方唱罷我登場
    其中阿聯的「希望號」僅是環繞探測器,其「剎車」入軌是最大的挑戰。而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火星車則要經歷航天強國的「必考題」,也就是曾使蘇聯、歐洲眾多探測器折戟的「黑色7分鐘」的考驗。好在「毅力號」延承了「好奇號」的成熟著陸方案,但科學載荷上推陳出新,其搭載的靈巧號火星直升機使人類首次在火表具備了公裡級的機動能力,而採樣封裝機構更是拉開了火星採樣返回系列任務的序幕。
  • 天宮一號完美回家 殘骸墜入南太平洋
    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的天宮一號,就此正式謝幕。天宮一號被稱為中國空間站的雛形,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有6名航天員曾駐留其中。天宮一號突破的空間交會對接、航天員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建設積累了重要技術基礎。  專家表示,此次天宮一號再入堪稱「完美」,落區也正處於太空飛行器扎堆墜入的太平洋「太空飛行器墳場」區域。
  • 「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近日,「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天琴計劃」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體重8噸 「天宮一號」是「小胖子」
    張厚英說,「天宮一號」高約10米,直徑大約3.35米,長4米,內部大約有個15立方米的單人小公寓。今年年底,『神舟八號』飛船將和它對接,明年還將相繼發射『神九』和『神十』……  昨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的張厚英老先生做客《金沙講壇》,向成都市民講述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幕後故事。
  • ...在空中翱翔了2377天後,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重新投入...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也是中國在浩瀚宇宙中的「第一個家」。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不息飛天夢的天宮一號到底有多厲害?一起了解一下! 2011年9月29日 ——巨龍騰空,浩渺天際迎「中國宮」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一個註定載入中國航天史的時刻,在長徵2F火箭的託舉下,天宮一號向著300多公裡外的浩瀚太空飛去。
  • 羅俊代表: 「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 羅俊介紹,「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 其中,高精度慣性傳感技術在軌測試結果,比國內現有水平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以上,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個掌握高精度慣性基準技術的國家。
  • 天宮一號到底有多牛!
    天宮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點階段,在軌飛行期間,它驗證了多項空間站建設的關鍵技術,為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天宮一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作為空間目標飛行器,與神舟飛船一起驗證交會對接技術。從2011年發射後,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飛船完成了無人交會對接,和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完成了有人交會對接。 對接之後,當然也不能各自為政,需要統一管理和控制,所以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連成的組合體,也要驗證空間站組合體的管理技術。
  • 「旅行者號」離開地球40周年:《三體》的忠實粉絲很不安
    經費充裕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旅行者計劃,打算探測兩大行星木星和土星,以及它們的衛星。如果情況順利,也可以順便拜訪一下天王星和海王星。熱情洋溢的NASA科學家們還為未知的外星文明準備了一份禮物:旅行者號飛船上搭載著記錄地球音像資料的「金唱片」,唱片上刻有太陽系相對於宇宙中14顆穩定脈衝星的位置。
  • 日本稱中國海洋調查船「東方紅2號」進入鹿兒島海域
    日本第10管區海上保安總部(位於鹿兒島)稱,24日下午3點半左右,海上保安廳飛機在鹿兒島縣佐多岬以西約437公裡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發現中國海洋調查船「東方紅2號」在與事先通報不同的海域航行。該總部稱,衝繩附近海域不斷出現中方船隻未經日方同意展開調查或與事先通報不同的海域航行的情況,但這是兩年來首次在鹿兒島周邊被發現,上次是在2011年9月。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邊紀紅製圖(新華社發)   當地時間4月1日晚,在位於南美洲西南部的智利,人們抬頭看到天空中驚豔的一幕:一個個閃爍的藍色光點急速划過天空,其後緊隨著一簇簇金黃色的光線。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