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悲愴)交響曲》 教案

2020-11-23 中公教師網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欣賞樂曲,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提高音樂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對比欣賞,感受音樂各要素在音樂作品中所發揮的不同的藝術作用。

【知識與技能】

聆聽樂曲,運用音樂各要素進行編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欣賞樂曲,感受音樂各要素在音樂作品中的藝術作用。

【難點】運用樂曲中的音樂各要素進行編創。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設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聆聽樂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請同學們思考這兩首樂曲的異同?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授

1.初次聆聽

播放歌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請同學們談談欣賞樂曲的後的感受是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總結。

2.再次聆聽,回答問題。

(1)哪些音樂要素髮揮了主要作用?(節奏、力度、速度等推動音樂的發展變化。)

(2)這首樂曲的曲式結構是什麼?(三部曲式)

《第六(悲愴)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第四樂章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託下顯得更加悽涼片段。安魂禱告。本樂章在無限悽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悽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3.分別欣賞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題

第一主題出現後,就顯示出巨大的悲痛,小提琴琴聲交錯進行,在這之後,音調的力度不斷增長;到中間部分速度稍稍緊湊,各聲部採用柴可夫斯基典型的音樂語言,不斷下行的旋律線條和上行的模進音型結合在一起,形成強烈、濃重的音流。這種緊張的趨勢帶來了極富表現力的效果。第一主題出現之前,音樂突然中斷,使感情達到戲劇性的高潮。主題再現的時候有所擴充。

(三)鞏固提高

最後完整欣賞《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學生運用樂曲中的音樂各要素進行節奏編創,分組進行展示。老師進行點評。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了解如何聆聽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同學們課下可以尋找相似的音樂作品,並學習演奏。

五、板書設計

以上是 《第六(悲愴)交響曲》教案,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學科教案設計,請查看中公教師網-教案模板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柴可夫斯基  本期節目——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是一首最為著名的樂曲,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可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幾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可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 古典欣賞|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b小調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是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生前演出過的音樂作品。在作者指揮首演9天後,作者過世。全曲共分為4個樂章。 本曲於1893年八月末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將該作品命名為"標題",然而,現時出版的樂譜,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語的翻譯名字:Pathétique,翻譯出來便成了"悲愴"。本作品於1893年10月28日在聖彼得堡首演,作者親自指揮,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自此9天之後,作者不幸與世長辭,本作品成為作者的絕筆之作。
  • 《悲愴交響曲》:老柴交響曲創作之頂峰(圖)
    柴可夫斯基老柴的《悲愴交響曲》,聽過無數回,但每回給人的感受都是全新的《悲愴交響曲》,總體上來說,它讓我感受到的是在人生與現實中,如何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至生離死別。雖說標題為「悲愴」,但它並不是特定或具體的某個個體事件的標題音樂,而是通過抽象的音樂手法來表現普世人生與命運的交響曲,之中既有對人生過程的真實體驗,對生活困境的悲愴感懷與發奮精神,對生命意義的嚴肅質疑與追問,等等,甚至對生命終極的恐懼、絕望、悽怨、悲嘆以及理解與敬畏。
  •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柴可夫斯基 ◎ 賈曉偉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又稱「悲愴」)的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寫得真是精彩,力透紙背,感情深沉、強烈,形式獨具一格。
  • 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柴可夫斯基「悲愴」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11月6日,在青年指揮家柴昊夫執棒下,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本場音樂會的協奏曲目將由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聶佳鵬擔任獨奏。
  • 奏響《悲愴交響曲》 今日送巴老(組圖)
    >巴老靈堂裡,心形玫瑰簇擁巴老遺像巴金手稿展出  《悲愴交響曲巴金一生喜愛古典音樂,而在今日的靈堂告別儀式上,貝多芬的《悲愴交響曲》將始終陪伴著巴老。負責現場布置的同志告訴記者,遺體告別儀式上播放《悲愴交響曲》,是中央和巴老親屬共同商定的。據介紹,巴老101歲辭世應該是喜喪,所以播放傳統的哀樂並不合適。而且巴老從來將生死看得很淡,讓他在自己最喜歡的古典音樂中與人生作別,應該是符合巴老願望的。
  • 遺體告別儀式今舉行 《悲愴交響曲》送樸素巴金
    《悲愴交響曲》———最後的音樂   巴金一生喜愛古典音樂,10月17日他就是聽著柴可夫斯基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離去的。記者昨天了解到,今天人們在貝多芬《悲愴交響曲》的旋律中與巴老告別。   負責現場布置的市政府機關管理局的同志告訴記者,遺體告別儀式上播放《悲愴交響曲》,是中央和巴老親屬共同商定的。
  • 柴可夫斯基與第六交響曲
    上博展出的柴可夫斯基像   在這幅肖像完成之後,柴可夫斯基也開始了他的第六交響曲的創作在1893年2月時,柴可夫斯基寫給外甥達維多夫的信中就談到了這部新曲的構思和創作,信中寫道:「我正要外出旅行的時候,產生了寫一部新交響曲的想法。我在旅行期間打著腹稿,不時地落下淚來。現在我又回到家中,正專心致志地起草這部作品。我的創作熱情是如此高漲,不到四天功夫已經寫好了第一樂章,其他部分已在腦海裡形成了清晰的輪廓。
  • 這首經典常常被用作電影配樂,柴科夫斯基《悲愴》第三樂章
    今天推薦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大約在1893年8~9月間完成,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柴式音樂的特徵,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在談到自己這部心愛的作品時,柴可夫斯基說自己「將整個心靈都放進這部交響曲了」,「我肯定地認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別是『最真誠的』一部。」
  • 馬勒《第六交響曲》介紹
    馬勒《第六交響曲》,A小調,作於1904-1906年,1906年5月27日在艾森首演,指揮是馬勒自己。這是一部充滿悲傷與陰鬱的作品。馬勒的一位朋友聽過此曲後曾問馬勒:「像你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為什麼寫出這樣辛酸陰沉的作品?」
  • 夏伊指揮馬勒《第六交響曲》:這不是悲劇,而是英雄的戰歌
    10月15日晚,在指揮家裡卡多·夏伊的帶領下,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再度來到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以一部長達80分鐘的馬勒《第六交響曲》拉開為期三天的演出大幕。《第六交響曲》是作曲家馬勒情感最劇烈的一部作品,也是馬勒唯一一部以悲劇結尾的交響曲,人稱「悲劇」交響曲。
  • 音樂理論知識:高考音樂生必知的十首交響曲
    一、海頓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海頓素有「交響曲之父」之美名,不僅因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響曲,更因為他是真正將古典主義美學中對結構美的追求內化到交響曲形式的第一人。
  • 這些改變音樂史的交響曲,到底有什麼偉大的地方?
    每個階段都有自己偉大獨特的交響曲作品,但下面這些交響曲卻在改變音樂史上顯得尤為與眾不同。 ▲ 貝多芬: 第三交響曲「英雄」,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這部交響曲是進入「英雄」世界的一張至關重要的門票。貝多芬的前兩部交響曲充滿了海頓的精神,但在《第三交響曲》中,他關於交響曲這種形式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的想法,往前跳躍了大大的一步。
  • 國家大劇院推薦 | 入門必聽的古典音樂之交響曲
    第六和第八號交響曲 貝多芬天生愛好自然,曾花盡大半時間踏遍郊野。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的手稿《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偉大」這一名稱最初是用來將本曲與同為C大調的舒伯特第六號交響曲交響曲區分開來(第六號交響曲因此得名「小巧」),然而這一名稱準確地概括了本曲宏大的風格。本曲演奏時間約為55分鐘,這樣的長度在當時的交響曲中實屬罕見。但如果省略曲中部分反覆並加快節奏,本曲也可在45分鐘內演奏完畢。
  • 譚軒轅以《悲愴》致敬音樂大師 用歌聲傳遞和平
    《悲愴》是一首以和平為主題的歌曲,它所表達的是對和平一種嚮往與守護。  歌聲表達內心 旋律傳遞情愫  《悲愴》是一首以和平為主題,情緒中略帶一點哥德式渲染的藝術搖滾歌曲。歌曲中不得不提的兩大亮點是歌曲的開頭和結尾。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貝多芬作為交響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大師無可爭議地處於主宰地位。他後世的作曲家在一段時間都處於他的輝煌功績陰影下。交響曲被公認為是表達最深邃思想的音樂體裁,是最富表現力的音樂形式。歷史上處於古典音樂時期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把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發展到了最巔峰的狀態和一個新的境界。現今影視劇的配樂片段,與流行音樂的旋律都有取材於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
  • 悲愴造句和解釋_悲愴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悲愴(bēi chuàng)。近義詞有:悲痛,悲傷。反義詞有:喜悅,歡欣。悲傷。[曹靖華《素箋寄深情》:「魯迅寫這信時,一唱三嘆,其悲愴之情,令人泫然淚下。」]悲愴參考例句:1、在悲愴的歌聲中,大家都忍不住流下淚來。2、沉重的鑼聲在靜夜的積雪中悲愴地響著。3、離別與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戲,習慣了,也就不再悲愴。
  • 作曲家只能創作9部交響曲?
    1、柴可夫斯基受詛咒的交響曲?1950年初,報紙上一篇報導說,英國諾丁漢交響樂團取消了未來所有的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的演出,因為每次演出時樂團都會有一人死亡。斯德哥爾摩音樂協會會長約翰內斯·諾爾比(Johannes Norrby)不信邪,把交響曲加入自己的音樂會清單,要打破迷信。他自信地告訴記者,交響曲「不會謀殺樂師」,當晚演出時毫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