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欣賞樂曲,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提高音樂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對比欣賞,感受音樂各要素在音樂作品中所發揮的不同的藝術作用。
【知識與技能】
聆聽樂曲,運用音樂各要素進行編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欣賞樂曲,感受音樂各要素在音樂作品中的藝術作用。
【難點】運用樂曲中的音樂各要素進行編創。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設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聆聽樂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請同學們思考這兩首樂曲的異同?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授
1.初次聆聽
播放歌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請同學們談談欣賞樂曲的後的感受是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總結。
2.再次聆聽,回答問題。
(1)哪些音樂要素髮揮了主要作用?(節奏、力度、速度等推動音樂的發展變化。)
(2)這首樂曲的曲式結構是什麼?(三部曲式)
《第六(悲愴)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第四樂章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託下顯得更加悽涼片段。安魂禱告。本樂章在無限悽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悽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3.分別欣賞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題
第一主題出現後,就顯示出巨大的悲痛,小提琴琴聲交錯進行,在這之後,音調的力度不斷增長;到中間部分速度稍稍緊湊,各聲部採用柴可夫斯基典型的音樂語言,不斷下行的旋律線條和上行的模進音型結合在一起,形成強烈、濃重的音流。這種緊張的趨勢帶來了極富表現力的效果。第一主題出現之前,音樂突然中斷,使感情達到戲劇性的高潮。主題再現的時候有所擴充。
(三)鞏固提高
最後完整欣賞《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學生運用樂曲中的音樂各要素進行節奏編創,分組進行展示。老師進行點評。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了解如何聆聽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同學們課下可以尋找相似的音樂作品,並學習演奏。
五、板書設計
以上是 《第六(悲愴)交響曲》教案,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學科教案設計,請查看中公教師網-教案模板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