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交響曲》:老柴交響曲創作之頂峰(圖)

2020-11-23 鳳凰網

  柴可夫斯基

老柴的《悲愴交響曲》,聽過無數回,但每回給人的感受都是全新的。

《悲愴交響曲》,總體上來說,它讓我感受到的是在人生與現實中,如何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至生離死別。雖說標題為「悲愴」,但它並不是特定或具體的某個個體事件的標題音樂,而是通過抽象的音樂手法來表現普世人生與命運的交響曲,之中既有對人生過程的真實體驗,對生活困境的悲愴感懷與發奮精神,對生命意義的嚴肅質疑與追問,等等,甚至對生命終極的恐懼、絕望、悽怨、悲嘆以及理解與敬畏。

第一樂章的序奏,在一片中低音提琴以空靈舒緩的曲調引出了夢一般的意境,接著是管樂低沉渾厚的旋律,宛如聲聲低吟陣陣輕嘆,隨之便形成全場樂曲低吟輕嘆的海洋……之後樂曲便不知不覺地由舒緩而快速、由陰沉而明朗、陽光和抒情。儘管總體上說,這一節始終給我一種很陰鬱很深沉和焦躁不安的感受。但之中優美的抒情,讓人置身於一種幸福、歡樂和渴望美好未來的幻想之中。最是那一聲晴天霹靂般的和弦,無情地將一切美好幻想頓時擊個粉碎,殘酷的現實與無情的生活,將人生推向各種極限,據說這裡通過兩個主題動機、形成了三個高潮。一陣暴風雨過後,一切歸於平靜。又是那迷人的單簧管聲音將人帶進了清雅、莊嚴的氣氛,這種氣氛有哀怨的、有沉鬱的、有悲悽的,有如葬禮般的,不!是多姿多彩的意境。你會想像是一種希望破滅後的悲觀失望,你會想像是從幻想中回歸現實的大徹大悟,你還會想像從生活的衝突到夢想的破滅後,歷經挫敗的人生意義……據說尤其是本樂章的第二主題,是柴可夫斯基最動人的旋律之一。

相對來說,第二樂章雖然展開了溫柔的主題、一開始便洋溢著優美而富於詩意生活氣息的圓舞曲,曾一度將我們領到了遙遠的夢想家園。然而舞曲戛然而止,浪漫的詩意生活繼而又瀰漫著憂鬱低迷的氣氛……甜酸苦辣交織在一起,乃人生常態,耐人尋味。

我還是十分喜歡第三樂章:很活潑的快板,諧謔曲。開始時是進行曲式的旋律,生活中的悲苦、抗爭、怒號和掙扎充滿其中,內涵十分豐富,音樂的張力極強。尤其是適時出現的單簧管、長短笛那激越高昂、輕快活潑的調子,優美和諧,最後以震耳欲聾的曲調,聲勢浩大的最強音掀起了最高潮,全場一片歡騰,體現了一種堅強的意志和力量。這一章承上啟下,與其他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四樂章終曲是「悲愴」主題的充分體現。那是一曲哀歌,沉鬱、暗淡,一反一般交響曲終曲「快速、歡快」等常態,通過圓號等襯託了十分悲哀、傷感和悽涼的悲愴主題,表現了「廣泛的哀悼和無名的苦痛」。音樂將我帶到一個很悲痛但很眷戀的境界,那裡好像有我的精神寄託,有我很多很愛的人……開始是哀痛的令人心碎,我的靈魂似乎在掙扎前行,之後便是在悲痛中透出對生命的嚮往和眷戀,進而是在掙扎中迸發出悲壯的呼號、激情的呼號……

在一種激情而悠揚、舒緩的旋律中,我感到生命才是一切的源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只是生命的一聲詠嘆、一息沉吟、一個無奈的發洩、一回借喜樂歡合來掩飾哀怒悲離痛楚的悲愴!在這裡,老柴的悲愴,貫穿了人生的終極主題。正是這種深沉的「悲愴」之美,反映了人生的艱難困苦,折射了生命的悲壯之光。最有趣的是樂曲最後又將我們帶回到第一樂章的氣氛,而且全曲悄悄結束於一切寂靜之中。此後鴉雀無聲,我似乎聽到優秀的演奏家們心裡在哭泣,我的臉簾隱約有滴滴熱流,我甚至想像到無數鮮花在無聲地開放……

相關焦點

  • 《第六(悲愴)交響曲》 教案
    三、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聆聽樂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請同學們思考這兩首樂曲的異同?導入新課。(二)新課教授1.初次聆聽播放歌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請同學們談談欣賞樂曲的後的感受是什麼?學生自由回答,老師總結。
  • 古典欣賞|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b小調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是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生前演出過的音樂作品。在作者指揮首演9天後,作者過世。全曲共分為4個樂章。 本曲於1893年八月末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將該作品命名為"標題",然而,現時出版的樂譜,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語的翻譯名字:Pathétique,翻譯出來便成了"悲愴"。本作品於1893年10月28日在聖彼得堡首演,作者親自指揮,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自此9天之後,作者不幸與世長辭,本作品成為作者的絕筆之作。
  •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柴可夫斯基  本期節目——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是一首最為著名的樂曲,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可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幾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可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 柴可夫斯基與第六交響曲
    展覽中有一幅肖像我曾多次在音樂教材裡看到,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中國樂迷通常親切地稱呼他「老柴」。這幅畫創作於1893年1月底,也是柴可夫斯基生命的最後1年。畫中柴可夫斯基立於案前,一手放在桌子的樂譜上,表情嚴肅,神情緊繃,眉頭緊鎖,目光炯炯給人異常犀利之感,立於畫前竟給人一種壓迫感。
  • 這些改變音樂史的交響曲,到底有什麼偉大的地方?
    也正是得益於海頓,交響曲這種形式才成為了一個作曲家最宏偉、最原始和最大膽的樂思可以寄託的載體。 海頓早期的交響曲更像是組曲,就是從這種歷史體裁中,交響曲才逐漸發展了起來。1764年海頓創作的降E大調第22號「哲學家交響曲」(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就是這種創作手法的典型例子。
  • 音樂理論知識:高考音樂生必知的十首交響曲
    一、海頓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海頓素有「交響曲之父」之美名,不僅因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響曲,更因為他是真正將古典主義美學中對結構美的追求內化到交響曲形式的第一人。
  • 奏響《悲愴交響曲》 今日送巴老(組圖)
    >巴老靈堂裡,心形玫瑰簇擁巴老遺像巴金手稿展出  《悲愴交響曲巴金一生喜愛古典音樂,而在今日的靈堂告別儀式上,貝多芬的《悲愴交響曲》將始終陪伴著巴老。負責現場布置的同志告訴記者,遺體告別儀式上播放《悲愴交響曲》,是中央和巴老親屬共同商定的。據介紹,巴老101歲辭世應該是喜喪,所以播放傳統的哀樂並不合適。而且巴老從來將生死看得很淡,讓他在自己最喜歡的古典音樂中與人生作別,應該是符合巴老願望的。
  • 國家大劇院推薦 | 入門必聽的古典音樂之交響曲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號),是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也正是從這時起,舒曼的創作從單一的鋼琴曲轉向了多種體裁。譬如在他結婚的1840年內,一口氣就寫下了一百幾十首歌曲(其中包括《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一生》等富有代表性的名作)。
  • 遺體告別儀式今舉行 《悲愴交響曲》送樸素巴金
    《悲愴交響曲》———最後的音樂   巴金一生喜愛古典音樂,10月17日他就是聽著柴可夫斯基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離去的。記者昨天了解到,今天人們在貝多芬《悲愴交響曲》的旋律中與巴老告別。   負責現場布置的市政府機關管理局的同志告訴記者,遺體告別儀式上播放《悲愴交響曲》,是中央和巴老親屬共同商定的。
  • 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柴可夫斯基「悲愴」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11月6日,在青年指揮家柴昊夫執棒下,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本場音樂會的協奏曲目將由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聶佳鵬擔任獨奏。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貝多芬一生創作的九大交響樂作品。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C大調第一交響曲》,作品21這部作品創作於1794年~1796年,題獻給斯威滕男爵。他是貝多芬的早期贊助人。這首交響曲沿襲了貝多芬的老師莫扎特和海頓的風格。儘管如此,還是有其獨特的特點。
  • 作曲家只能創作9部交響曲?
    1、柴可夫斯基受詛咒的交響曲?1950年初,報紙上一篇報導說,英國諾丁漢交響樂團取消了未來所有的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的演出,因為每次演出時樂團都會有一人死亡。斯德哥爾摩音樂協會會長約翰內斯·諾爾比(Johannes Norrby)不信邪,把交響曲加入自己的音樂會清單,要打破迷信。他自信地告訴記者,交響曲「不會謀殺樂師」,當晚演出時毫無問題。
  •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又稱「悲愴」)的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寫得真是精彩,力透紙背,感情深沉、強烈,形式獨具一格。勃拉姆斯和馬勒的交響曲創作,與柴可夫斯基在同一水準,而超一流的大師,無疑是貝多芬。 英國學者大衛·布朗認為,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完成之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最具原創性,意思是「悲愴」連接了「歡樂頌」的高度,而中間其他作曲家的交響作品,原創上都要弱一些。此種比較不夠恰當,而且「貝九」與「柴六」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是對整個人類的發聲,有英雄主義,且充滿神學情懷。
  • 科學網—老貝、老柴、老肖
    於是,「俄羅斯民族樂派」大師及其所創作的合唱、歌劇、交響音樂,日夜縈繞耳畔。柴可夫斯基作為俄羅斯音樂中更為世界所認知的國際化音樂大師,連同他那些好聽的旋律,如《天鵝湖》的芭蕾曲調、《四季》的鋼琴樂聲以及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詠嘆調,徵服了整整一代人。當年以及以後,我們感受「老柴」,一是認知旋律是音樂的靈魂,二則明了音樂是藝術家個人心聲,直到認知了蕭士塔高維奇。 走近蕭士塔高維奇。
  • 這部不那麼「耀眼」的交響曲,保存了貝多芬一生中最明朗日子的芬芳!
    這部交響曲完成於1806年9月到10月之間。這之於貝多芬是一段什麼樣的日子呢?「命運」期間,貝多芬認識了自己的崇拜者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伯爵要組織一支樂隊,並委託貝多芬創作了這部交響曲。
  • 誰的交響曲能與貝多芬一較高下?答案竟是他
    作曲家曾向西貝柳斯談到自己對交響曲的創作觀念——他認為交響曲就像世界一樣,應當包含一切。馬勒時代的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沛然的表達,深刻的體驗馬勒說交響曲要像世界,而以往的交響曲是怎樣寫成的?古典交響曲的核心之一,就是簡潔。
  • 捷傑耶夫: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美得令人震驚」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9月30日至10月2日,世界著名指揮大師捷傑耶夫將率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登陸國家大劇院,在三天時間內為樂迷連續奉獻柴科夫斯基的全套六部交響曲。這樣的「柴科夫斯基盛宴」不但在國內尚屬首次,在國際上同樣也十分難得。日前,遠在英國的捷傑耶夫在繁忙的演出之餘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講述了馬林斯基劇院與「老柴」的不解之緣。
  • 新民晚報數字報-熱愛老柴
    柴可夫斯基,樂迷親切地叫他:老柴。外國作曲家裡,能用「老某」來稱呼的,好像只有他和蕭士塔高維奇,這是一種榮譽。上海的劇院,常有國外的團來演芭蕾,其中最多的就是《天鵝湖》。只要是《天鵝湖》,場場爆滿。我小時候還不會說話時,就已經開始從「四喇叭」裡聽《天鵝湖》了。它像陽光、空氣,滲透入我的生命,伴隨著我。  但很多資深樂迷似乎羞於提到老柴,好像覺得聽他不夠「檔次」。
  • ...周年中俄藝術家聯袂演出大型交響音樂會《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
    由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音樂廳交響合唱團、哈爾濱音樂廳合唱團、市財政合唱團、哈工大教授合唱團組成多達260餘人的龐大陣容將共同獻唱《歡樂頌》,這也將是哈爾濱交響樂團成立110周年來首次完整演繹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