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老柴的《悲愴交響曲》,聽過無數回,但每回給人的感受都是全新的。
《悲愴交響曲》,總體上來說,它讓我感受到的是在人生與現實中,如何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至生離死別。雖說標題為「悲愴」,但它並不是特定或具體的某個個體事件的標題音樂,而是通過抽象的音樂手法來表現普世人生與命運的交響曲,之中既有對人生過程的真實體驗,對生活困境的悲愴感懷與發奮精神,對生命意義的嚴肅質疑與追問,等等,甚至對生命終極的恐懼、絕望、悽怨、悲嘆以及理解與敬畏。
第一樂章的序奏,在一片中低音提琴以空靈舒緩的曲調引出了夢一般的意境,接著是管樂低沉渾厚的旋律,宛如聲聲低吟陣陣輕嘆,隨之便形成全場樂曲低吟輕嘆的海洋……之後樂曲便不知不覺地由舒緩而快速、由陰沉而明朗、陽光和抒情。儘管總體上說,這一節始終給我一種很陰鬱很深沉和焦躁不安的感受。但之中優美的抒情,讓人置身於一種幸福、歡樂和渴望美好未來的幻想之中。最是那一聲晴天霹靂般的和弦,無情地將一切美好幻想頓時擊個粉碎,殘酷的現實與無情的生活,將人生推向各種極限,據說這裡通過兩個主題動機、形成了三個高潮。一陣暴風雨過後,一切歸於平靜。又是那迷人的單簧管聲音將人帶進了清雅、莊嚴的氣氛,這種氣氛有哀怨的、有沉鬱的、有悲悽的,有如葬禮般的,不!是多姿多彩的意境。你會想像是一種希望破滅後的悲觀失望,你會想像是從幻想中回歸現實的大徹大悟,你還會想像從生活的衝突到夢想的破滅後,歷經挫敗的人生意義……據說尤其是本樂章的第二主題,是柴可夫斯基最動人的旋律之一。
相對來說,第二樂章雖然展開了溫柔的主題、一開始便洋溢著優美而富於詩意生活氣息的圓舞曲,曾一度將我們領到了遙遠的夢想家園。然而舞曲戛然而止,浪漫的詩意生活繼而又瀰漫著憂鬱低迷的氣氛……甜酸苦辣交織在一起,乃人生常態,耐人尋味。
我還是十分喜歡第三樂章:很活潑的快板,諧謔曲。開始時是進行曲式的旋律,生活中的悲苦、抗爭、怒號和掙扎充滿其中,內涵十分豐富,音樂的張力極強。尤其是適時出現的單簧管、長短笛那激越高昂、輕快活潑的調子,優美和諧,最後以震耳欲聾的曲調,聲勢浩大的最強音掀起了最高潮,全場一片歡騰,體現了一種堅強的意志和力量。這一章承上啟下,與其他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四樂章終曲是「悲愴」主題的充分體現。那是一曲哀歌,沉鬱、暗淡,一反一般交響曲終曲「快速、歡快」等常態,通過圓號等襯託了十分悲哀、傷感和悽涼的悲愴主題,表現了「廣泛的哀悼和無名的苦痛」。音樂將我帶到一個很悲痛但很眷戀的境界,那裡好像有我的精神寄託,有我很多很愛的人……開始是哀痛的令人心碎,我的靈魂似乎在掙扎前行,之後便是在悲痛中透出對生命的嚮往和眷戀,進而是在掙扎中迸發出悲壯的呼號、激情的呼號……
在一種激情而悠揚、舒緩的旋律中,我感到生命才是一切的源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只是生命的一聲詠嘆、一息沉吟、一個無奈的發洩、一回借喜樂歡合來掩飾哀怒悲離痛楚的悲愴!在這裡,老柴的悲愴,貫穿了人生的終極主題。正是這種深沉的「悲愴」之美,反映了人生的艱難困苦,折射了生命的悲壯之光。最有趣的是樂曲最後又將我們帶回到第一樂章的氣氛,而且全曲悄悄結束於一切寂靜之中。此後鴉雀無聲,我似乎聽到優秀的演奏家們心裡在哭泣,我的臉簾隱約有滴滴熱流,我甚至想像到無數鮮花在無聲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