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2020-11-23 SZNEWS

柴可夫斯基

◎ 賈曉偉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又稱「悲愴」)的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寫得真是精彩,力透紙背,感情深沉、強烈,形式獨具一格。第二與第三樂章與這兩個樂章相比力度稍弱,但也不失水準。勃拉姆斯和馬勒的交響曲創作,與柴可夫斯基在同一水準,而超一流的大師,無疑是貝多芬。

英國學者大衛·布朗認為,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完成之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最具原創性,意思是「悲愴」連接了「歡樂頌」的高度,而中間其他作曲家的交響作品,原創上都要弱一些。此種比較不夠恰當,而且「貝九」與「柴六」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是對整個人類的發聲,有英雄主義,且充滿神學情懷。後者則是對俄羅斯大地的告別,如泣如訴的自我掙扎。黑暗的悲痛雲團,一生都在纏繞柴可夫斯基,他難以擺脫。而貝多芬是與陰影搏鬥的巨人,能夠超越今生,自創光明。柴可夫斯基是陰性的,貝多芬則無比剛烈,會把任何鎖鏈扭成一團,扔掉了事。

「悲愴」的錄音版本目前沒有異議,穆拉文斯基指揮的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唱片穩居第一,企鵝榜與日本榜都給予了極高評價(寶麗金公司出品,封面是穆拉文斯基的頭像,暗綠色)。關於穆拉文斯基,如今難證真偽的是蕭士塔高維奇的回憶錄《見證》裡對他沒說什麼好話。當然,這本書把前蘇聯的音樂界罵了個遍,林子裡沒有一隻好鳥。但在對待柴可夫斯基的態度上卻不敢造次,無論後輩蕭士塔高維奇,還是拉赫瑪尼諾夫與裡姆斯基·科薩科夫,都畢恭畢敬,崇拜有加。

在柴可夫斯基的最後歲月裡,能夠在音樂廳見到他,都是幸事。他已經是俄羅斯作曲家裡當之無愧的第一(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斯克裡亞賓、蕭士塔高維奇、普羅科菲耶夫,這些世界級作曲家與他都有距離)。他的「悲愴」,也許能進入世界意義上的交響曲前十之列。

據說,「悲愴」這個名字來自柴可夫斯基兄弟的提議。當然,「悲愴」的意思究竟如何還有爭議,尤其是漢語的意義,與原先的意義不能準確對接,我們只能接受譯名的局限。這部作品,柴可夫斯基是當作遺書來寫的。他極度滿意作品的完成,在指揮其首演後沒幾天就告別了人世。當時還有一位大人物向柴可夫斯基委約安魂曲,被他辭掉了,因為動手「悲愴」,就是自我的「安魂」,斷無可能兩部安魂曲同時寫成。

在梅克夫人不再提供贊助後(後人猜想,是梅克夫人聽信了一些半真半假的讒言),他感到奇恥大辱,想到了自殺。原本需要新的贊助,才能創作沒有後顧之憂,但柴可夫斯基已經不相信財主與大人物了。他的創作思路也隨之改變,更為關注自我,更俄羅斯化。

如果說《第六交響曲》有什麼開創意義,在於它以自我抒發為主,沒有了對衝突與衝突的解決這種古典曲式的尊重。無論貝多芬,還是勃拉姆斯,動機與主題進入迷宮,一定要在搏鬥中贏得出口,以凱旋告慰聽眾,就像善於表演逃脫術的胡迪尼一樣。但進入迷宮,不再尋找出路,在深淵裡混同於深淵,在悲愴裡悲愴,是柴可夫斯基最後得到的人生答案。第四樂章裡,反覆不已的道別如夢似幻,而俄羅斯大地卻一如當初緘默。天地不仁,死亡與新生皆在吹拂的風裡變換。但生者放不下這片大地,拽著幕布舞蹈到瀕死時分。

這是十九世紀的告別。其後,馬勒的交響曲是對奧地利山山水水的告別。到了二十世紀,人與大地的關係再也沒有了柴可夫斯基與馬勒的沉重,個人的成長與自然的母體不再相系相依。那個華茲華斯歌唱自然神秘的時代過去了。而俄羅斯人,天生有種大地神秘主義情懷,柴可夫斯基之後的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延續這種心結,到了二戰之後才沒了回聲。

無論貝多芬的英雄主義,還是柴可夫斯基俄羅斯化的浪漫主義,裡面都有一個巨大的人形,在掙脫,在悲痛。這是調性音樂裡的人形。其後現代主義拍馬趕到,人的影子開始變小,破碎,直至成了一堆不需認定祖國與故鄉的原子顆粒。

相關焦點

  •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柴可夫斯基  本期節目——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是一首最為著名的樂曲,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可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幾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可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 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柴可夫斯基「悲愴」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11月6日,在青年指揮家柴昊夫執棒下,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本場音樂會的協奏曲目將由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聶佳鵬擔任獨奏。
  • 古典欣賞|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b小調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是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生前演出過的音樂作品。在作者指揮首演9天後,作者過世。全曲共分為4個樂章。 本曲於1893年八月末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將該作品命名為"標題",然而,現時出版的樂譜,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語的翻譯名字:Pathétique,翻譯出來便成了"悲愴"。本作品於1893年10月28日在聖彼得堡首演,作者親自指揮,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自此9天之後,作者不幸與世長辭,本作品成為作者的絕筆之作。
  • 《第六(悲愴)交響曲》 教案
    三、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聆聽樂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請同學們思考這兩首樂曲的異同?導入新課。(二)新課教授1.初次聆聽播放歌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請同學們談談欣賞樂曲的後的感受是什麼?學生自由回答,老師總結。
  • 世界文化探秘: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樂》
    1893年11月6日凌晨3時,俄國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猝然而亡,起因是「喝生水」。12天後,即11月18日,他所創作的《第六交響樂》(「悲愴」)第二次公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樂曲自始至終的悲劇性的形象和氣氛,給人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 這首經典常常被用作電影配樂,柴科夫斯基《悲愴》第三樂章
    今天推薦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大約在1893年8~9月間完成,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柴式音樂的特徵,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在談到自己這部心愛的作品時,柴可夫斯基說自己「將整個心靈都放進這部交響曲了」,「我肯定地認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別是『最真誠的』一部。」
  • 呂正惠:「同性戀者」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CD封面柴可夫斯基是一個很難談論的作曲家,他的許多旋律, 如三大芭蕾、第一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弦樂小夜曲、《一八一二年序曲》、斯拉夫進行曲、《第一弦樂四重奏》,以及《悲愴交響曲》的某些片段,都已獨立成通俗名曲,許許多多的人耳熟能詳,卻未必知道是柴可夫斯基作的。
  • 《崩壞3》柴可夫斯基聖痕厲害嗎 柴可夫斯基聖痕解析
    其中柴可夫斯基聖痕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兩個聖痕已經為大家帶來過了解析。下面帶來柴可夫斯基聖痕解析。 柴可夫斯基聖痕解析 上位 ... 崩壞3測試服此次共上線五件新裝備,兩件新武器,三件新聖痕。其中柴可夫斯基聖痕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兩個聖痕已經為大家帶來過了解析。下面帶來柴可夫斯基聖痕解析。
  • 「不朽的柴可夫斯基」 響徹冰城夏夜
    樂聲飛揚,樂聲嘹亮,作為2017第二屆哈爾濱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周的重要演出之一,《龍江兒女情·藝苑家鄉人》的第四場演出《不朽的柴可夫斯基從哈爾濱走出去的著名指揮家姜金一執棒本場音樂會,在他的激情指揮下,哈爾濱交響樂團奏響了柴可夫斯基的《B小調第六交響曲》。 用交響向家鄉父老獻禮舞臺中央,指揮家永遠是亮點。昨晚,姜金一用他那具有深刻表現力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指揮,與哈響的音樂家們一道,為音樂做了最好的詮釋,為家鄉父老獻上最好的祝福。
  •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人生
    1865年畢業後,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也開始積極進行音樂創作。此後,他第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柴可夫斯基沒有了經濟壓力和生活負擔,於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而專事創作。1878—1885年間,他多次赴美國及西歐各國演出,1893年6月,他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第六(悲愴)交響曲》首次演出並獲得成功。
  • 崩壞3柴可夫斯基聖痕怎麼樣-柴可夫斯基聖痕解析[多圖]
    其中柴可夫斯基聖痕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兩個聖痕已經為大家帶來過了解析。下面帶來柴可夫斯基聖痕解析。 柴可夫斯基聖痕解析 上位 睡美人的荊刺 受到近戰攻擊時,降低受到的 套裝 悲愴交響曲2件 釋放必殺技後,下一次切換的隊友提高20%造成的全傷害,持續10
  • 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細數老柴跨世紀神曲
    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很少會像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那樣有著堅如磐石的剛毅意志,卻有著另一番悲情的抒發方式。他的最後三部交響曲,被後世稱作「悲愴三部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和第六交響曲分別有著「命運」和「悲愴」的標題,而這部《第五交響曲》正是溝通這兩部名作的過渡橋梁,也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了作曲家對人生的思索。
  • Noah君棄與京慕雨探討:柴可夫斯基之死
    米柳科娃結了婚,這位女士曾與他一起在音樂學院學習過,她瘋狂的痴迷著柴可夫斯基,甚至以自殺威脅他與自己結婚,這為柴可夫斯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甚至想過要去跳河以結束這段不幸的婚姻,最終,這段婚姻以離異為收尾,婚姻帶來的痛苦,使其實是同性戀的柴可夫斯基的精神負擔極為沉重。
  • 柴可夫斯基:靈感是超自然的力量
    柴可夫斯基秉持這樣觀念。他說,創作要有感而發,心靈感動震動,好樂曲從心靈流淌出來。《如歌的行板》,託爾斯泰讚美不已。旅居妹妹家偶然聽到泥瓦匠工人歌聲,新奇優美曲調吸引他,從而成就這一樂章。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普希金筆下充滿詩意故事觸動了他,決心創作抒發普通人的生命感受。《悲愴交響曲》,優美旋律、飽滿編排、精巧管弦樂法、悲愴情緒,演繹人生深刻領悟。
  • 從「悲愴」開始聽古典
    沅子  2014-09-02 00:00:00   《世界經理人》雜誌 對於剛開始接觸古典的人們來說,她推薦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好聽,也容易讓人接受。
  • 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記:音樂是心靈的自白
    而如果要用一個人來表達俄羅斯,來表達十九世紀末的民族樂派,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的父親也放縱著兒子對音樂的追求,他資助了一位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魯道夫。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恢復了對德國音樂的興趣,並且持續一生對莫扎特音樂的喜愛也開始在心中萌芽。當柴可夫斯基的母親於1854年死於霍亂後,十四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
  • 《悲愴交響曲》:老柴交響曲創作之頂峰(圖)
    柴可夫斯基老柴的《悲愴交響曲》,聽過無數回,但每回給人的感受都是全新的《悲愴交響曲》,總體上來說,它讓我感受到的是在人生與現實中,如何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至生離死別。雖說標題為「悲愴」,但它並不是特定或具體的某個個體事件的標題音樂,而是通過抽象的音樂手法來表現普世人生與命運的交響曲,之中既有對人生過程的真實體驗,對生活困境的悲愴感懷與發奮精神,對生命意義的嚴肅質疑與追問,等等,甚至對生命終極的恐懼、絕望、悽怨、悲嘆以及理解與敬畏。
  • 俄羅斯音樂之父——柴可夫斯基
    雖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有音樂天分,但並不認為其有成為專業音樂家的條件,於是要求他選讀法律。因此柴可夫斯基在10歲時就離家前往聖彼得堡進入一家法律頂備學校就讀。在學期間,柴可夫斯基對音樂的熱愛有增無減,他常利用課餘時間努力學習鋼琴,參加合唱,熱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有空時就雲試作曲,1855年起還隨一位德國籍老師昆德林格學習鋼零和作曲理論。
  • 柴可夫斯基,就是俄羅斯本身
    頭幾年的訪談裡,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博物館館長波莉達·韋德曼女士也如此確認:她認為,柴可夫斯基的信函與日記中,這一點明確無誤。本來這是他的私事,藝術家們的隱私大可以無關作品。但柴可夫斯基特殊一點。韋德曼女士認為,柴可夫斯基的所有作品,都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 譚軒轅以《悲愴》致敬音樂大師 用歌聲傳遞和平
    《悲愴》是一首以和平為主題的歌曲,它所表達的是對和平一種嚮往與守護。  歌聲表達內心 旋律傳遞情愫  《悲愴》是一首以和平為主題,情緒中略帶一點哥德式渲染的藝術搖滾歌曲。歌曲中不得不提的兩大亮點是歌曲的開頭和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