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作品,羅曼·羅蘭評價其保存了作曲家「一生中這些最明朗的日子的芬芳」;而柏遼茲則形容「他的旋律是天使般的純潔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
聽上去,這曲子一定出自一位舒曼式的典型浪漫主義作曲家手下。但說來神奇,他們說的是貝多芬。
這部作品在貝多芬的整個創作生涯中分量並非前排,但卻實實在在的是一個特別者。
畢竟對於這位一生飽經風霜與考驗、性格倔強卻命途多舛的傳奇作曲家來說,你難得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聽到似乎完全放下緊張感的溫和甜美、天真爛漫,哪怕只有小小的一個樂章段落。
或許,有些人已經猜到了
這首顯得十分特別的曲子
就是他的《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
從後世的反響來看,《第四交響曲》是貝多芬九部交響曲中不那麼耀眼的一部,但它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
這部交響曲完成於1806年9月到10月之間。這之於貝多芬是一段什麼樣的日子呢?若去追溯音樂史,你會發現1806年貝多芬的創作簡直爆炸性地多產——八部主要作品幾乎在同時開展形成:
《「熱情」奏鳴曲》、三首劃時代的《「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第四鋼琴協奏曲》、《第四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春天」,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這一年內完成。
Beethoven at his pianoCarl Schloesser
在著手寫作第五交響曲「命運」期間,貝多芬認識了自己的崇拜者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伯爵要組織一支樂隊,並委託貝多芬創作了這部交響曲。
貝多芬接受了這個委約,中斷了已創作了一個樂章的「命運」交響曲,著手創作起了《第四交響曲》。《第四交響曲》也是幾乎一氣呵成在兩個月之內便完成了(這部交響曲也因此插隊到了《「命運」交響曲》之前,頂替了它原本第四部作品的位置)。
如我們所熟悉的那樣,一位創作者的創作力爆發,一定伴隨著生活中一些能夠帶來觸動的事件。1806年,無論是世界的變化、工作中的變故還是私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都顯得非常豐富飽滿,也許這些激發了貝多芬本就不平坦人生中的創作爆發期。
「三皇會戰」經典戰役。戰役中拿破崙以弱勝強,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茜茜公主老公)共同率領的「俄奧聯軍」失敗而告終。戰後,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由弗朗西斯二世領導的神聖羅馬帝國就此終結。(圖自網絡)
這一年,社會動蕩、拿破崙戰爭、"科西嘉暴亂"、已歷經逾84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亦被瓦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也在動蕩:
心愛的歌劇作品《費德裡奧》成為「問題子女」,貝多芬不得已要親手對其進行幾次「手術」——刪節和重新改寫。同時還有對排練準備不足以及幾次演出所遇不順的緊張心情,最終導致和劇院經理鬧翻,甚至憤怒地索回總譜。
9、10月在利赫諾夫斯基親王的格拉茲夏宮內作客期間,耿直的他由於不願為一位法國將軍和其他幾位法國軍官演奏,與親王發生了一場"不愉快、甚至粗魯的爭吵"。
有意思的是,這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看起來就暈頭轉向的苦惱,卻一如往常地充分激發了貝多芬的創作才思。
歌劇《費德裡奧》(圖自網絡)
但激發他靈感的卻不止這些。
沒錯,可能你也發現了,到現在為止,以上所有這些事件似乎都和「最明朗的日子」毫無瓜葛。
那麼到底「明朗」在哪呢?「明朗」就明朗在,此時他與匈牙利貴族友人布朗斯威克家的特雷澤小姐相愛了。
傳說貝多芬的一生中追求過的女子很多,其中有貴族小姐,有自己的學生,也有女作家,也包括這位特雷澤小姐的姐姐朱麗葉和妹妹約瑟芬。他對於情感的態度總是很執著的。
德國波恩貝多芬雕像Stephanie Berghaeuser
貝多芬一生的感情生活非常漂泊,沒有一段能夠修成正果。而在這所有的感情中,最接近成功的,就是與特雷澤小姐的這四年。
雖然未能結果,但兩人甚至曾有婚約,這也是他一生中感情生活最為穩定、浪漫、溫馨的時光。此時他的創作熱情特別高漲、才思敏捷,狀態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見的。
所以說這部《第四交響曲》是處於戀愛時節中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銘記,樂曲旋律充滿了生命、青春的氣息,而其主題就正是讚美生命和愛情。
特雷澤小姐畫像(圖自網絡)
特雷澤小姐曾在日後的回憶中說起貝多芬的創作狀態:
「在一個星期天的夜晚,在月光下,貝多芬坐在鋼琴旁,開始是他的雙手很平坦的在鍵盤上隨意閒彈,弗朗索瓦(指她的哥哥)和我都熟悉他的這種舉止,這通常是他創作前的準備。
然後他在低音部敲了幾個和弦,接著緩慢的、以一種莊嚴的神秘表情彈起了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支歌『如果你想把心交給我,首先要悄悄的進行,我們共同的心願是誰也不知道的。』我的母親和神甫都已瞌睡,我的哥哥嚴肅的凝視著前方,而我則全然被他的歌和眼神所深深感動了,我感覺到一種多麼豐滿的生活。」
毋庸置疑,這段日子對於貝多芬來說是幸福的,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1807年寫給特雷澤哥哥的《「熱情」奏鳴曲》,1809年寫給特雷澤的《奏鳴曲》78號,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春天」,以及被譽為「塑造貝多芬情人形象」的《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都是在此時寫就。
「塑造貝多芬情人形象」的《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1807年3月,《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首演於弗朗茨·約瑟夫·洛科維茨親王家舉辦的一場私人音樂會上,由克萊門特指揮,同時也首演了貝多芬的《科裡奧蘭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
第一場公眾首演則於1808年4月13日在維也納舉行,由貝多芬親自指揮。
對《第四交響曲》的首次演出,評論界認為它粗糙而恣意妄為,過於瑣碎,缺乏「高貴的質樸」。而後,評論又走向另一個極端。
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則認為這首作品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猶如希臘風格般纖細、精巧的作品。」
後世認為,《第四交響曲》以其優雅、活潑、輕鬆的氣質引人注目,其中充滿了猶如神助的、微妙的力量平衡。這種氣質也在後來舒曼的器樂作品風格中變得司空見慣。
而《第四交響曲》中的諧謔曲樂章也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形式路徑,此後貝多芬在許多創作生涯中期的作品中都沿用了這一思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