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1年,當代巴赫和貝多芬作品的權威詮釋者、匈牙利鋼琴大師安德拉斯·席夫首次來華,來自全國的樂迷從四面八方趕到北京觀摩演出,並稱之為「朝聖」
2011年,當代巴赫和貝多芬作品的權威詮釋者、匈牙利鋼琴大師安德拉斯·席夫首次來華,來自全國的樂迷從四面八方趕到北京觀摩演出,並稱之為「朝聖」;兩年後席夫首度來滬,同樣受到業內外人士的極大關注。這個憑藉對巴赫作品的權威演繹躋身大師行列的「鋼琴思想家」今晚將在上海音樂廳舉辦獨奏音樂會。該場音樂會同時也是音樂廳2012-2013演出季的閉幕演出。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公布的曲目單中,並沒有令人期待的巴赫作品,席夫選擇了舒曼、巴託克以及最近十年他深度研習的貝多芬作品與滬上樂迷分享。昨天下午,席夫與本土青年鋼琴家解靜嫻進行了一場對談,對話中,席夫雖稍顯疲憊,但言語間透露出他對音樂透徹的思辨。
貝多芬值得陪伴一生
作為一個注重學術和文化的詮釋者,席夫的演奏深刻、內省、意味深長,沒有華麗的炫技,琴音中充滿思辨內涵與啟示。其錄製的巴赫「十二平均律」更是被譽為繼古爾德之後最偉大的詮釋。在古典音樂唱片資源還極為匱乏的上世紀90年代,席夫演繹的巴赫是無數中國琴童膜拜的「聖經」,而從唱片到現場聆聽,也成為眾多樂迷必須「朝聖」的理由。
不過這一次,曲目單上,有舒曼、貝多芬、巴託克,卻獨缺「招牌」的巴赫。事實上席夫從2004年就開始演奏和錄製貝多芬全部32首鋼琴奏鳴曲,在全球20個城市演出了貝多芬全部的鋼琴奏鳴曲。「貝多芬值得用一生品評。我十多歲時第一次被我的老師逼著彈貝多芬,當時我不喜歡,而且彈得很糟。貝多芬要有人生閱歷後才能彈深彈透。貝多芬不是一個天才,他的音樂隨著年歲增長而越發豐富,我覺得和我自己的狀態很吻合。」席夫坦言自己的確是有意不想讓每場曲目都圍繞著巴赫,「巴赫依然是我的最愛,但我想現在應該多彈彈不一樣的作品。」不過席夫還是透露,返場曲目中,觀眾會聽到期待中的巴赫。
對談中解靜嫻向大師請教,稱音樂學院的學生總是難以把握舒曼分裂人格中的情感脈絡,不知怎樣把握瘋狂與理性之間的平衡。席夫的回答是:「舒曼最忌平衡,表現分裂,彈出即興自由的感覺才是詮釋舒曼的正途,當然,演奏者必須要有豐富的想像力。」
至於選擇同樣來自匈牙利的巴託克,席夫說這是一種天然基因中的共鳴,「巴託克的作品紮根於古典,曲式上受到了巴赫和貝多芬的影響,同時融入東歐民族音樂的素材。」不過席夫就看不上同為匈牙利人的李斯特,「雖然有幾首還不錯,但大多數的作品我不會去彈。」
秘訣:
堅持背譜 因「樂」置琴
對談中,兩位鋼琴家還就如何理解作曲家意圖展開探討。席夫分享了自己的經驗,「首先我會花很長時間讀譜,在腦海中想像音樂形成的樣子。之後是分析音樂曲式上的邏輯、發展脈絡,如何展開、行進。接著是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哲學思潮、政治動向,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呈現方式。綜合這些因素之後,我還必須把譜子背下來。雖然現在年紀大了背譜需要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但是我還是儘量去背,因為我覺得只有完全背譜才能流暢完整地展現音樂。演奏過程中有個人在翻譜實在是很煞風景。而到了演出時,我就要把所有的思考都拋開,轉換為最直接的音樂,那個時候,沒有人關心你思考的過程,人們只要聽到結果。」
席夫對鋼琴音色的嚴格要求在圈裡是出了名的,有時甚至帶著自己的貝希斯坦演出。6月8日在北京的音樂會,三臺施坦威均因音色有缺憾未能入大師「法眼」,最終席夫選擇了一臺貝森多夫;他12日晚10點抵達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到音樂廳挑選鋼琴,好在音樂廳的一臺施坦威入了大師的「法眼」。選定鋼琴後,席夫隨身帶來的御用調音師再把鋼琴鍵盤拆下來調音,為的是達到席夫想要的「在彈奏高音時其他鍵盤不產生振動」的效果,同時,調音師還要綜合上海的氣候、大師的狀態、上海音樂廳的建築情況等因素調校鋼琴。「我並不認牌子,但琴的音色必須適合音樂的氣質。」席夫說。
音樂廳2012-2013
演出季收官
以 「多元的城市,多元的音樂」為理念的上海音樂廳2012-2013音樂季,從去年9月17日起至今日閉幕,共舉辦音樂會410場,其中主合辦音樂會56場,租場音樂會159場,音樂午茶195場。謝爾蓋·納卡裡亞科夫、蓋利亞諾、瓦汀·列賓、村治佳織、朱利亞弦樂四重奏、法國羅浮宮音樂家古樂團等名家名團登上音樂廳的舞臺。
公益品牌項目「音樂午茶」從今年起進入虹口音樂谷,策劃上演的崑曲與音樂、評彈與音樂、濃縮版音樂劇《悲慘世界》等富有創意的音樂會,吸引了各年齡段的觀眾前來體驗。本季音樂廳首推適合3-12歲孩童和全家一起欣賞的「家庭音樂會」品牌,受到父母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