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暴力化研究: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過程方程式

2021-01-10 玉笛心聲

情緒暴力化一般需要經歷三個過程:不滿感受、情緒化、暴力化,也就是說,情緒暴力化的方程式為:

情緒暴力化=不滿感受+情緒化+暴力化。

如果我們能解析這個方程,也就能控制情緒暴力化。

一、不滿感受方程式的解析。當人對客觀事物(即對包括自身狀況和其主觀狀況)的體驗與反應不佳達到一定程度時,即產生不滿感受。

不滿感受是人的情緒的前奏,是一種情緒的傾向,也是情緒暴力化的起點。它主要有二種產生途徑:一是由利益與需求途徑產生的;一種是由人生偏差產生的。

(一)由利益與需求產生的不滿感受。絕大部分不滿感受是與人們利益與需求緊密相聯繫的,一般說,當人們的利益受到損害,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很可能將這種感受進行認識加工,這個加工過程就是認識發酵(簡稱發酵);一旦發酵就會產生一種情緒傾向,即不滿感受。因此,不滿感受的方程式為:

不滿感受=(利益-需求)+發酵。

從這個方程式中,我們可知:影響不滿感受的主要變量就是利益、需求和發酵,控制好這些變量,就能控制不滿感受。

在上式中,當(利益-需求)<0時,即利益減需求小於0時,當人們的利益小於需求時,就可能會產生發酵心理,從而產生不滿感受。

1、解析利益。這裡的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比如財產受損,被人汙罵;而且這裡的利益往往是個體自認為應該獲得的利益,而不是一定合理的利益。人們利益受到傷害,特別是達到需求時,或自認為不應該時,是比較容易產生不滿感受的心理傾向,通過發酵後,就可能產生不滿感受。

如何解析?第一是不是真的受到了傷害,有時是誤解;第二是不是應該,也就是合不合理受到傷害。因此,很有必要把這二個問題搞清楚。首先要通過調查了解、與人溝通,如果不是,自然就不會產生不滿感心理傾向。其次,如果是,又是合理需要,要儘可能爭取。再次,要學會審時度勢,有時儘管是不合理傷害,而且傷害比較大時,也要學會忍,因為,當前你所處的環境,只有忍,才可能不讓自己產生不滿感受,只有忍,才可能不會產生更大的不滿感受心理傾向。

2、解析需求。這裡的需求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比如獲得物質獎勵,被評先進;而且這裡的需求往往是個體自認為應該自認為應該得到的需求,而不是一定合理的需求。

如何解析?人們得不到滿足,特別是急需的、必須的,是比較容易產生不滿感受的。但冷靜考慮一下,首先,我的需要是不是合理,如果不合理,就應該抑制;其次,換個方式,靜靜的等待時機,或許能滿足。常言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此時不亮,彼時亮。

上世紀80年代前,人們的主要娛樂活動就是看電影,所以,有時電影票,一票難求。站在電影門口想看電影的人,有的強行進去,或被電影工作人員訓罵,甚至扭送電影院的工作辦公室;有的則趁驗票人不注意或走後門遛進去;還有的,則等到電影開到一定時間了,驗票工作人員放鬆警惕或不驗票了,再遛進去或大大方方進去。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對上述解析人生需求的一個思路。

3、解析發酵。這裡的發酵主要是對利益的合理性和擴大化,以及需求的急需性和必須性,對利益受損、需求不能滿足、利益減需求小於0的原因、後果等,進一步在內心進行加工,導致不滿感受的不斷積累過程。越認為自己利益受到傷害越大,越不合理,越容易積累不滿感受;越感覺需要越急需、越必須,越容易積累不滿感受;越認為產生的原因不合理,越容易積累不滿感受;越認為後果越嚴重,越容易積累不滿感受。現實中,有的人,為了房屋撤遷之事,站在自己屋頂:補償款太少了,太欺負人了;或者當著撤遷工作人員說,今天不答應我的要求,我就從屋頂跳下去;這點補償款根本無法買房,今後我無家可歸。這都是人們對利益、需求及其原因、後果發酵的結果。

如何解析?一是進一步解決利益與需求矛盾,停止內心發酵。通過上述利益與需求解析的方法,進一步解決利益與需求矛盾,停止因利益與需求矛盾引起的不滿感受心理傾向活動。二是運用戶外運動、打牌唱歌等方法,使自我心理轉移,阻止內心發酵活動。三是一切朝好的方面著想:事物將會向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他人有他人的難處;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對我不利,一定是有其合理性的;……等等,當你向好的方向著想,你心中的霧霾都會煙消雲散,煥然開朗,而且將使你的內心發酵向正方向發展。

(二)由認識偏差產生的不滿感受。有時,人們不滿感受與人們利益和需求無關,只與人們認識偏差有關。認識偏差是人們從對事物與他人產生認識偏離和差別(簡稱認識偏差,或簡稱偏差),一旦人與他人(含團體)對客觀事物認識不一致,即有了認識偏差,就可能對這個認識偏差進行加工,也就是認識發酵(簡稱發酵);一旦發酵就會產生一種情緒傾向,即不滿感受。因此,不滿感受的方程式為:

不滿感受=認識偏差+發酵。

從這個方程式中,我們可知:影響不滿感受的主要變量就是認識偏差和發酵,控制好認識偏差和發酵,就能控制不滿感受。

1、解析偏差。在現實的情緒暴力化案例中,人們往往忽視,甚至否認認識偏差在情緒暴力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當事人,更是如此。

由認識偏差產生的情緒,往往與認識對錯無關,也與利益和需求無關,只與認識偏差有關。如前面的6與9的案例和三八二十四的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A說是6,B說是9,由於他們各自所處的位置不同;而C說三八二十四,D說三八二十二,是因為他們對客觀事物認識對錯不同。但無論其所處位置不同還是對事物認識對錯不同,終究其都是認識偏差,也就是說,由認識偏差產生的情緒,往往與當事人的所處位置和認識對錯無關,也與其利益需求無關;因此,要解決其情緒問題,根本的是要解決其認識偏差問題。

如何解析?源於人們的認識偏差產生的不滿感受,一般應解決認識偏差問題,如果用滿足他人利益或需求方法解決,不僅白費財物或人力,而且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因為他內心疙瘩並沒有消除。所以,解決由認識偏差產生的不滿感受,只能解決其認識偏差問題。

解決偏差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對於誤會的認識,可以通過澄清事實,糾正誤會。二是對於一時難以統一認識的,儘可能尋求認識共同點。三是找不到共同點,暫時放棄自己的認識。四是可以對方過錯採取不計較方法,化解矛盾。

2、解析發酵。這裡的發酵是人們對認識偏差進一步的認識偏離和外界刺激下導致的情緒不斷的積累過程。在不滿感受階段的發酵,是對認識偏差不斷加工過程,而且隨著這個加工過程的不斷深入,將產生不滿感受心理傾向,最終產生不滿感受。通過這個心理過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發酵在產生不滿感受心理的作用,從而使我們認識到解析發酵的意義。

這個過程主要受二個方面的影響,一是自我主觀深入認識,二是外界情景與事件刺激。解析發酵也就主要從自我主觀認識和外界情景與事件著手。一是解決主觀認識問題,使發酵向正方向發展,首先要認識事件的真相,發酵向正方向發展,使情緒減弱、消退和消失,很多不滿感受很可能是誤會;其次要糾正舊錯誤觀念,重新樹立新的正確,錯誤觀念是產生不滿感受的主要原因,儘可能壓抑和抑制自己,使不滿感受永遠控制在激情的情緒之內。二是運用上述方法化解矛盾,使不滿感受永遠徹底解決。如果矛盾解決了,不滿感受肯定徹底解決了。

(三)控制情緒臨界點。不滿感受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產生情緒化,這裡的「一定程度」就是不滿感受到情緒化的「臨界點」,它是情緒暴力化的第一個臨界點,控制它有益於情緒化的產生。這個臨界點的產生有時當事人感覺得到,有時感覺不到。這個臨界點的突破,往往在當事人心理和生理在發生一些質變現象,如心情加速不愉,產生一種嫉恨心理,心跳加快,不自控的產生一些情緒化的非攻擊性語言和行為。當事人一旦意識到這個臨界點將情緒化時,應積極採取措施控制;我們應在現實中關注和把握自己心理與生理的變化,將自己不滿感受控制在臨界點之內,防止不滿感受向情緒化發展。

二、情緒化方程式的解析。當不滿感受達到一定程度時,即產生情緒;情緒化是當不滿感受越過第一個臨界點進入情緒後,情緒將在對不滿感受以倍增的數學形式發酵,並在外界場景刺激和事件方式刺激下,不斷升級過程;因此,其方程式為;

情緒化=情緒*發酵+事件場景。

這裡的事件場景和事件形式都是常量,但這裡情緒化是以情緒的倍數發酵,因此,抑制情緒與發酵最為關鍵。

(一)解析情緒*發酵。如果把人的心理動力(需要和動機)、人格特質(性格、氣質等)分別比做物質的氣體和固體的話,那麼,情緒就是人的物質的液體,它在人的心裡處於一種游離狀態,這種狀態比心理動力穩定,但又沒有人格特質穩定,因此,情緒往往處於人心中一個相對較長時期。但是某種情緒長期積壓心中將可能固化為某種心理人格特質,比如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長期積壓心中,很可能產生一種對社會仇恨的人格特質。

同時,情緒也具有一定的結構性:認知因素、心理體驗和行為傾向三個因素。人的認知是情緒的基礎及前提,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過來,人的情緒影響人的認知,一旦人產生某種情緒後很可能產生某種錯誤的認知;當某種情緒產生後,就可能產生與情緒一致的行為。比如,當認知到某人漂亮、帥氣,就可能愛情的情緒產生;當產生愛情的情緒後,即使他(她)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都會認為是好的或無所謂;當愛情情緒產生之後,就可能產生去追求的行為。

當我們有了上述對情緒的認識後,我們解析上述情緒化方程式:由於情緒它是一種液體不易散發,消失,且情緒對認知有反作用,特別當事人在事件的場景和事件方式的不斷刺激下,所以情緒化過程它不像不滿感受過程一樣,發酵是以算術方式積累,而情緒化過程中的發酵是乘積方式積累,因此,人們務必極為重視情緒化過程的積累,積極採取前已所述的情緒有效釋放方法釋放情緒,以使情緒不突破第二個臨界點,即進入暴力化。

(二)控制暴力化臨界點。情緒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產生暴力化,這裡的「一定程度」就是情緒達到暴力化的「臨界點」,它是情緒暴力化的第二個臨界點,控制它,是防止情緒暴力化的最後的防線。這個臨界點,一般是當事人需求與利益有較大或很大距離,或情緒積累足夠時,才可能越過第二個臨界點。

這個臨界點的突破時,當事人理智減弱,甚至喪失,情緒極為激動,心理和生理在發生一些質變現象,如心情極為不愉,心跳極快,嫉恨心理和仇恨心理至濃,很容易採取攻擊性語言和攻擊性行為。

(三)事件場景解析。事件場景雖然是個常量,但他對突破第二臨街點,即將產生暴力化行為起著極為關鍵作用。比如,當事人在現場有某個刀具、槍枝等殺傷性極大的兇器時,如果當事人還有一點理智,一是不使用這些兇器,即使使用,儘可能對某物或對天進行攻擊,如對天開槍;如果周圍有人時,周圍人應儘可能將這些兇器拿走。

三、暴力化方程式解析。當情緒達到頂峰時,即產生暴力,也即暴力化過程。

暴力化是情緒突破了第二個「臨界點」,其情緒以幾何形式爆發,在某種合適的情景和事件刺激(自我刺激)下,產生一種無畏的心理,進而產生攻擊性行為,其方程式為:

暴力化=情緒*發酵n+事件刺激+自我刺激+事件後果預計+場景模式+攻擊心理。

(一)情緒*發酵n解析

當人們情緒越過「第二個臨界點」進入暴力化階段時,其發酵速度不再以倍剩方式增長,而是以幾何方式暴漲,極速地推動情緒極為高漲,甚至固化為一種「仇恨」、「怨恨」近似乎的個人人格特質。因此,一般人不考慮後果,直接採取暴力化行為,很是恐怖的。

如何解析?當事人如果意識到這個臨界點突破時,應盡力理智克制,不斷採取忍耐與抑制心理方法,積極控制;或用一些非攻擊性語言和行為發洩內心情緒;也可以採取非直接傷害攻擊性語言和非破壞性攻擊行為發洩內心極度情緒。

在日本,有些企業經常發生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甚至一些暴力化行為時有發生,為了企業管理,平息和化解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矛盾,企業專門請心理學家給予幫助,心理學家建議,在企業內部建立情緒發洩室,在發洩室設有每個管理者的塑像,並配備有鞭子。如果某個被管理者對某管理者的管理產生了極度情緒,即將暴力化時,他可以到情緒發洩室對該管理者採取辱罵、鞭子抽打等傷害性語言和攻擊性行。這樣既發洩了被管理者極度情緒,也防止了暴力化行為。

在當事人極可能實施暴力化行為時,如果有周圍的朋友、同事和家人及時阻止,也能有效防止暴力化的產生,或許一場可能發生的悲劇就此終止;實際上,只要當事人熬過了極度情緒過程,平靜之後,或許他都自悔當時的極度情緒的發生。

(二)事件刺激解析

事件刺激就是在暴力化階段在此發生與情緒化有關事件,如果這件事件對情緒具有激活性,那麼這個事件很可能成為暴力化行為的「導火線」;如果這件事對情緒有抑制作用則很可能使暴力化行為延緩、減弱、甚至終止。

如何解析?噹噹事人即將實施暴力化行為時,應儘可能避免與展現刺激情緒,激活其施暴行為的事和人,甚至要讓當事人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希望,展現事件美好的一面。比如,某個失戀者正準備對戀愛者家人實施暴力,或許他是誤解了戀人,可以將其戀人展現其面前,說明實事真相,她仍然是愛他的,只是對其某個方面缺點深感不滿,這將點燃其內心戀愛的希望,極可能放棄施暴行為。

(三)自我刺激解析

自我刺激就是當時雖然沒有外界事件刺激,但人自我聯想「仇恨」、「怨恨」的人或事,如果他從惡方面想,這個聯想將成為暴力行為的導火線。

如何解析?當事人如果從善的方面想,有敬畏法律、敬畏人性之心,特別想其後果,則很可能使暴力化行為延緩、減弱、甚至終止。

(四)後果預測解析

事件後果預計,就是當事人對行為暴力化的後果預計或預測,如果當事人對暴力化行為後果沒有預計或雖然預計但採取無畏的心理,他就很可能採取暴力化行為。

如何解析?如果當事人對暴力化行為後果有所有預計感覺暴力化行為後「得不償失」或有所畏懼的心理,他就很可能使暴力化行為延緩、減弱、甚至終止。

(五)場景模式解析

場景模式就是當事人處於的社會及具體的環境,這個環境影響人的情緒暴漲速度和行為方式;當這個場景有益於暴力化行為,他很可能採取暴力化行為,反之,很可能使暴力化行為延緩、減弱、甚至終止。

(六)攻擊心理解析。

攻擊心理就是擬採取的攻擊行為的方式與策略,這個方式和策略與當事人人格特質(能力、性格、氣質等)、從事職業及環境相關。

相關焦點

  • 情緒暴力化研究:簡介解析情緒方程式理論
    如何控制情緒,美國企業家兼心理學家奇普*康利提出了一種新的情緒控制理論,即情緒方程式理論。他認為,人們的某種情緒總能與另外一些情緒情感、現實生活、人的某種行為存在一定的函數關係,建立相應的數學方程式,這種數學方程式稱之為情緒方程式,控制情緒就是解析這種情緒方程式。
  • 如何區分情緒的心境、激情、應激?
    心理學中的情感是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考的知識點,也是學生在做題辨別過程中較為混淆的知識點,同時也是很容易設陷阱的考點知識,特別是知識之間的精細對比度還需要細化和區別。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詳細解讀情緒的種類如何去區分。
  • 情緒的分類考點梳理
    情緒的分類主要以單選題的角度進行考查,考查的角度是心境,激情和應激之間的區分,今天小編把這部分的試題給大家一一列舉,幫助大家把這部分的知識點一網打盡。(一)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和持久的情緒狀態,也叫心情。沒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對象,而是使人們的整個生活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
  • 情緒的狀態分類
    心理學中的情緒分類是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考的知識點,也是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這一知識點主要以單選題的形式呈現,常見考法為情境判斷屬於哪一種情緒狀態或者通過古語來考查考生對於情緒分類的理解。根據情緒持續的時間長度以及強度的大小把情緒的狀態分為三類,分別是:心境,激情與應激。
  • 情緒狀態的分類
    情緒的分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歷年考試中的反覆多次考察這一知識點。關於情緒狀態這一部分知識,在備考中要以例子型的單選題備考,我們要重點把握每一種情緒狀態的特點並加以區分,在考試中能根據這些特點選出對應的例子。情緒的狀態一共分為三種:心境、激情以及應激。(一)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和持久的情緒狀態,也叫心情。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然而,用戶對社交媒體的認知並非總是積極的,國內外的多個行業報告均顯示,用戶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出現了消極情緒。 過往的研究更多關注何種因素導致了社交媒體倦怠的產生,缺少對後續消極行為的系統分析。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試圖通過問卷調查探索影響社交媒體倦怠情緒及其後續行為的關鍵因素,以及用戶出現倦怠情緒之後的主要行為表現,並試圖對社交媒體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其關係進行探索研究,希望研究結論可以對社交媒體用戶和運營者提供一些幫助。
  • 研究發現:山羊能從同類的咩咩聲中辨別情緒
    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導 西媒稱,日前發表在《動物學前沿》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山羊能夠區分其他同類發出的叫聲中的情緒變化,且其心率還會隨著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發生變化。據埃菲社7月9日報導,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山羊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進行了測定,以確定它們是否可以區分與積極和消極情緒相關的咩咩聲。
  • 怎樣克服發言緊張情緒
    怎樣克服發言緊張情緒這些都屬於笨辦法。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緊張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人在面對演講的時候為什麼會緊張?緊張,是一種本能。怎樣克服發言緊張情緒怎樣克服緊張?雜誌,書堆,商店,商店,攤位,貨架,紙張,雜誌商店,雜誌商店克服緊張的關鍵不在於解除生理問題,而在於解除對危險的感知。如何解除自己對危險的感知呢?
  • 最新研究:輕鬆跑+衝刺跑能同時加強注意力和情緒處理能力
    如今,人們都知道運動能讓人心情更愉悅,但你是否知道不同強度的運動能為大腦和情緒帶來怎樣的影響嗎?國外最新研究發現:低強度運動與認知和注意力明顯有關,高強度運動則能增加情緒處理能力。在以往的許多研究中,運動和大腦健康之間存在的關聯已很明確,而新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活動強度不同,獲益也有所不同。這項發表在《大腦可塑性》期刊上的研究招募了25名男運動員,他們分別在跑步機上以低強度跑30分鐘,並在另一天以高強度跑30分鐘。在每次訓練前後,研究人員通過MRI核磁共振檢查,測量活動過程中大腦發生的血流變化,並檢視大腦區域與跑步活動的關聯。
  •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情緒一共27種
    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慾」,先前也曾有研究指出,人類有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和厭惡6種基本情緒。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情緒其實共有27種。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共收集了時長5~10秒的2185段視頻,內容包括出生、結婚、死亡、自然災害等等。研究人員要求800多名參與者各觀看其中30個靜音狀態的視頻,並對他們的情緒做了記錄。參與者被分成三組。第一組人員的任務是自由報告他們所感受到的情緒。
  • 培養孩子情緒自控力,要學會畫「情緒地圖」
    孩子們之所以會頻繁情緒崩潰,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情緒,更別說控制情緒了。而家長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情緒自控力」,讓孩子學會畫出屬於自己的「情緒地圖」。「情緒地圖」的概念以及作用「情緒地圖」的概念: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面對外界刺激的時候,人的身體總是會率先做出反應,之後身體裡的各個系統才會受到影響,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應對之後的刺激。
  • 研究:人類可通過聲音頻率判斷所有陸生動物情緒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26日報導,一支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可以通過叫聲的頻率識別所有陸生動物的情緒,這項研究證明了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一個多世紀前提出的的觀點:人類和動物用相似的方法表達情緒,這一發現將對動物保護事業大有幫助。
  • 教招考點之有關情緒情感的相關理論
    一、情緒的概述(一)情緒的概念情緒一般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景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其實情緒就是以需要為中介,有時我們也說需要是情緒的核心)情緒由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三部分組成。主觀體驗:個人對不同情緒和情感狀態的自我感受。
  • 娃情緒總失控,可能是元情緒不受控,你成為情緒引導型家長是關鍵
    當家長看到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通常都會選擇滿足孩子的要求,只要孩子能冷靜下來就好。但是這個時候,家長更應該在意的應該是自己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會用怎樣的方法來應對。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家長可能產生的四種「元情緒」第一種:情緒不幹涉型。
  • 英國最新研究表明:山羊能根據叫聲讀懂同類的情緒
    &nbsp&nbsp&nbsp&nbsp據英國《鏡報》7月9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山羊能夠通過叫聲中細微的變化來感知羊群中其他成員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其他山羊的情緒會對它們產生影響,類似於人類的同情心。
  • 英國最新研究表明:山羊能根據叫聲讀懂同類情緒
    因此,倫敦西南部羅漢普頓大學的Alan McElligott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測量了這些動物在聽到不同叫聲時的行為和生理變化,他們發現,即使是細微的聲音變化也會讓它們看向聲音的來源,這表明它們在識別其他山羊的情緒。
  • 情緒情感知識點梳理
    在教師招聘統考中,心理學情緒情感屬於常見的考點,情緒情感概念及相關理論點較為相似,是容易混淆的的考點,令廣大考生頭疼、容易混淆。希望通過今天的整理能加深大家的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一、情緒概念及分類概念情緒一般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景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 孩子的壞情緒是可以疏導的,家長要向孩子正確解釋「情緒」
    都說教會孩子情緒管理很重要,發脾氣、跺腳、尖叫、扔東西、無理取鬧……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情緒表現!你知道嗎?孩子們的這些情緒是可以疏導的。命令孩子們"聽話"或者讓他們"自己好好想想",並不是解決這類強烈情緒問題的合宜之計。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在25歲左右的時候,大腦才能夠完全的發育好,有情緒的表達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當中講到:人類的情感和行為是由大腦控制的,及我們引以為傲的理智腦。而情緒呢,往往對人類的學習、記憶,還有決策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能夠很好的管理自己情緒、擁有正面情緒的人。
  • 兒童青少年常出現情緒問題 與腦部功能的發育過程有關
    為什麼現在的兒童青少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抑鬱症,以及自殘自傷等行為呢?鄭勇利老師解釋,這與兒童青少年的腦部功能的發育過程有關,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過程。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發生重大疾病和死亡的比例,比兒童還會高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