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古以來,對師德的要求比普通大眾要高,師德,往往成為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杆。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其道德操守、行為舉止,向來受到嚴格的約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
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師,首先是由於教師德高身正,嚴於自律。
北宋景佑元年(1034),範仲淹任嚴州令,他對嚴子陵的傲骨十分推崇,下令重修祠堂,並寫下了千古美文《嚴先生祠堂記》,以「雲山蒼蒼,江水茫茫,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盛讚了子陵的千古之德。
「山高水長」一詞意即「像山一樣高聳,如水一般長流。原比喻人的風範或聲譽像高山一樣永遠存在。後比喻恩德深厚。」
我認為它應該也是評價師德的最高典範。
02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
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
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鹹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03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曾書寫過熠熠閃光的一頁。
其獨特魅力不僅在於培養了一批傑出人才,還在於師德的力量至今令人景仰。抗戰之時,國運凋敝,民不聊生,師生生活十分困難,教授們大都無力養家。可是,當教育部門發給他們「特別辦公費」時,吳有訓、馮友蘭、羅常培、陳岱孫、湯用彤等25位著名教授卻毅然拒絕,為的是與師生「同嘗甘苦,共體艱危」。
後人評價說,西南聯大大師如雲,教授的水平是一流的,其道德和人格更是一流的。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高尚師德是難得的社會道德資源,更是支撐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杆、精神力量。
也許有人會說,師德是高不可攀的,是對聖人的要求。
04
說師德,他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事情,他就蘊含在我們每一次備課當中,和學生的每一次談話當中,學生身體不適時教師的愛撫當中,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激勵幫助當中,教師每一次精神抖擻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每一天起早貪黑班級管理當中。
「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
對許多人來說,海倫·凱勒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作為美國著名盲聾啞作家,她的名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令無數人感動。幼年就失去了視力、聽力和說話能力的海倫·凱勒是不幸的。但萬幸的是,七歲那年,家裡請來沙利文女士作她的家庭教師。沙利文用無私的愛溫暖她的心靈,為她黑暗孤寂的世界送去快樂和光明。在沙利文老師的悉心培育下,海倫·凱勒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生理上的重重障礙,不僅完成了大學學業,還出版了十餘部著作,成為美國20世紀十大英雄偶像。
她把自己取得的一切都歸功於恩師沙利文:「我生命中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屬於她,我的才能、抱負和歡樂,無不由她的愛所點化而成。」 老師的言傳身教,雕刻著孩子們的心靈,甚至影響人的一生,這就是師德的力量。
05
教師沒有那麼多鮮花和掌聲,沒有那麼多拋頭露面的機會,沒有那麼多值得炫耀的資本,教師就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心中藏著理想,為一個健康的社會培養更多品德高尚的人。
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的薰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
這樣的師德標準,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