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的始末:「浦口之戰」、「赤壁之戰」、「烏林之戰」

2021-01-18 騰訊網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相信大家都知道曹操與孫劉聯軍之間的「赤壁之戰」,即便不喜歡三國歷史的人想必也都知道,因為實在是太著名了。作為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場,「赤壁之戰」粉碎了曹操迅速統一天下的機會,保存和鞏固了江東集團,促進孫劉兩家結盟,戰後的權力真空的荊州更是成為劉備真正崛起的跳板和養分。總而言之「赤壁之戰」雖然在規模上不是三國諸多戰役中最大的,但在小編看來,它的意義重大至極。小編下面就簡單地聊一聊關於「赤壁之戰」的一些事情。

「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平北方、罷三公、下荊州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這個時間,或者這段時間對於曹操來說,是春風得意的一年。我們看當時的曹操,已經擊敗了袁紹,吸收了袁氏的勢力,又消滅了三郡烏桓,大大地削弱了來自北方幽州的威脅,徹底掐死了袁氏死灰復燃地機會。曹操成為了北方霸主,他下面有兩條擴張的路線可以走,一條是向西北方進攻關中,一條是南下進攻荊揚。當時關中的軍閥在名義上已經歸附了曹操,曹操當然選擇了南下。

為什麼說曹操是春風得意的狀態呢?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曹操用一個非常古怪的理由(闢自己的兒子曹丕為官),廢掉了司徒趙溫。當時是沒有太尉的,三公官就剩下曹操一個司空。僅隔了半年,曹操廢除了三公制度,恢復了丞相制度。自己就是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可以感受到曹操的心理,感覺天下就快要平定,也加快了名正言順地集權的進程。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春,正月,司徒趙溫闢曹操子丕。操表『溫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策免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秋七月,公南徵劉表。」

曹操為了訓練水軍,挖了一個大池子。訓練半年多,感覺差不多了以後,就發動對荊州的進攻。沒曾想剛一動兵,荊州牧劉表就去世了。這下曹操更是撿了一個大便宜。曹操讓王粲勸降劉琮。劉琮在荊州是沒有什麼威信的,荊州的世家名士和實權人物也不願意給他賣命,於是大家和和氣氣地出來投降了。這下曹操不僅接收了很多荊州的軍隊,更是佔據了長江的水利,荊州在揚州的上遊,江東集團賴以生存的長江天塹不僅起不到屏障的作用,還處於不利的位置。所以曹操拿了荊州之後,再也遏制不了拿江東的想法,誰勸都不好使。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荊州局勢突變的後果:孫劉兩家迅速結盟

說到劉琮投降,荊州易手的事情,最倒黴的應該是劉備。劉備當時正給劉琮守門呢(劉琮在襄陽,劉備在樊城),結果轉頭就被劉琮給賣了。劉備的第一撤退路線是江陵,但是曹操對劉備真是愛得深沉,拿了襄陽之後,趕緊調五千騎兵追殺劉備,於是才有了當陽之敗。這時候計劃沿漢水撤退到江陵的關羽到了,於是劉備與關羽匯合,也不去江陵了,沿漢水東下到夏口。

再說江東集團。原本魯肅以給劉表弔喪的藉口,打算挖劉備的牆角。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才到南郡的時候,劉琮投降了,劉備逃往江陵。魯肅繼續北上,就在當陽攔住了劉備。雙方進行友好會晤,充分交換了意見,在兩家結盟一事上達成一致。劉備到夏口以後,由諸葛亮代表劉備與孫權談判。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的勸說下,孫權終於力排眾議,決定與曹操開戰。

「赤壁之戰」的過程

「赤壁之戰」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戰役,並非僅有一次戰役,也不單單發生於赤壁。其實「赤壁之戰」可以拆分為兩個階段、三個戰役。

「浦口之戰」

孫權同意與劉備聯盟,共同對付曹操。江東方面由周瑜、程普、魯肅等人率領三萬水軍,與樊口的劉備匯合,進駐在江夏。江東軍隊有三萬;劉備集團的兵力有三個部分(小編姑且將劉琦算作劉備一方),劉備本部、劉琦軍隊、關羽水軍。劉備本部讓曹操打個精光,關羽有一萬人,劉琦有一萬人。孫劉雙方合計五萬的兵力,以江東為主導。而在這個期間,曹操與孫劉聯軍有過一次規模較小的戰役——「浦口之戰」。

《英雄記·曹操》:「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英雄記·周瑜》:「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椑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這次「浦口之戰」在《三國志》當中沒有記載,但寫《英雄記》的人是王粲,王粲是隨軍出徵的,所以應該是可靠的史料。

赤壁即赤壁山,在江夏郡沙羡縣。曹操原本的目的不可能是赤壁山,赤壁山只是一個渡江的突破口。曹操在攻取荊州之後,不可能沒有戰船。曹操要攻取江東,也不至於用這些竹椑作為主力水兵(還特意挖了一個大池子訓練)。所以小編認為,這些竹椑只是曹操登陸的一次嘗試,如果取得赤壁山,曹軍可能會源源不斷地從這個突破口登陸,避免與孫劉聯軍在江上決戰;有人認為這支軍隊是配合水軍主力通過水陸並進的方式進攻夏口,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結果在這次「浦口之戰」中,這些竹椑被周瑜一夜燒光,孫連聯軍獲得勝利。

「赤壁之戰」與「烏林之戰」

有人將「浦口之戰」與「赤壁之戰」視為一場戰役。但根據《三國志》中對「赤壁之戰」的記載,小編還是更傾向於是兩場戰役。因為「浦口之戰」中周瑜燒的是竹椑並非戰船,而且只有周瑜的表現,與「赤壁之戰」有所區別。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很明顯,「赤壁之戰」比「浦口之戰」的規模更大,至少有劉備的參與。這時應該是曹操的水軍主力感到。但是由於疫病等一些原因,曹軍的戰鬥力很成問題,所以幹不過孫劉聯軍的水軍。曹操引軍回江北的烏林,孫連聯軍在江南的赤壁山,「火燒連環船」的事情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是「赤壁之戰」之後的「烏林之戰」的組成部分。

曹操的戰船首尾相連(其實未必是鐵索相連,有可能是排列得太密集),黃蓋看出這一點,以詐降之計使用火攻,燒了曹操的戰船,並且將戰火蔓延到長江北岸。隨後孫劉聯軍登陸作戰。我們可以看一些史料。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

《吳書》:「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圍曹仁於南郡。」

《三國志·吳書·程普傳》:「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

《三國志·吳書·凌統傳》:「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

種種記載可以說明,真正的「赤壁之戰」應該稱之為「烏林之戰」,因為「烏林之戰」才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孫劉聯軍擊潰了曹操的軍隊。隨後曹操由華容道引軍回江陵。孫劉聯軍宣告勝利。

關於「赤壁之戰」的爭議的一點思考

關於「赤壁之戰」的爭議有很多,而且到今天也沒有定論。小編在不生惶恐的心態下,試著對一些爭議稍作分析。

「赤壁之戰」的兵力

孫劉聯軍的兵力比較明確,劉備兩萬,孫權三萬,最多五萬的兵力(劉備總共兩萬,沒有明確說全投入到「赤壁之戰」中,《江表傳》中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但為史學家所不取)。而曹操的兵力就有些爭議了。

曹操給孫權寫過一封信,說自己擁兵八十萬與孫權會獵於吳。這明顯是扯淡,是恐嚇孫權。而周瑜的分析較為靠譜。曹操本身有十五六萬北兵,荊州投降後又有七八萬新兵。合計二十多萬。但是這些軍隊不可能全部投入到「赤壁之戰」中,其中光是七八萬降卒就不可能全部使用,而且荊州也需要留兵力維持。所以小編猜測,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兵力可能為十餘萬。

《江表傳》:「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江表傳》:「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赤壁之戰」是否為遭遇戰

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狹義的「赤壁之戰」似乎是一場遭遇戰,很多人也持有這個說法。但是小編認為,在「赤壁之戰」之前已經發生「浦口之戰」,雙方對赤壁進行過一番爭奪。所以小編私以為,「赤壁之戰」並非一場倉促的遭遇戰。

餘論

「赤壁之戰」堪稱曹操的滑鐵盧。其勝負因素有很多,比如曹操進軍到巴丘時已經發生疫病,但仍然堅持進攻夏口;又比如曹操駐軍在江北時,對黃蓋的詐降計沒有及時識破,於是讓孫劉聯軍的火攻得以成功實施。不過曹操也並非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慘敗,其中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事不可為,「燒船自還」。但這並不影響「赤壁之戰」的失敗,以及荊州地區的形勢轉變。孫劉聯軍相繼取得南郡、長沙、武陵、桂陽、零陵,打通入蜀以及入交的通道,各自打開了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英雄記》、《讀史方輿紀要》

相關焦點

  • 三國謎團,赤壁之戰曹操敗了兩次,火燒赤壁實際上是火燒烏林
    如果有人問網友們三國中哪一場戰役讓人印象深刻,很多人應該都會回答,就是赤壁之戰。因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把赤壁之戰描寫得非常精彩,同時在歷史教科書中也有說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故事。
  • 赤壁之戰研究簡訊第二號:赤壁之戰在黃州(群內討論)
    「借 東風」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國史教材「赤壁之戰形勢圖」所標的 地理名稱可以意會為「東南風」,可我們現在說臘月是「數九寒天起北風」。 那麼,火燒赤壁是什麼風燒的呢?想請教諸位討論,可至今沒有回帖。故今 又發帖提出赤壁之戰的時地問題求教諸位。老梁:順告半甲先生:有多家可靠的曆法記載:建安十三年閏十二月!
  •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逃跑(撤軍)路線:烏林~華容道
    曹操敗走華容道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赤壁之戰後曹操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二笑笑出張翼德,三笑出了關雲長。此時,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曹操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 還原歷史真相:草船借箭是假的,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參加赤壁之戰
    史書也無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記載,但是有一個事件與之類似: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魏略》據《魏略》記載,赤壁之戰時,孫權曾經乘坐大船到曹操陣前,曹操命令手下放箭,箭支附著到孫權所乘的船上,船隻失去重心快要傾覆,孫權調轉船頭,以另一面接受曹軍射來的箭,最終船隻兩面的箭支數量相當,船隻再次保持平衡,孫權得以逃脫。《魏略》是專門記載魏國歷史的史書,由曹魏郎中魚豢所寫,其內容大體上是可信的。
  • 赤壁之戰中,不識水性的曹操大敗,如果郭嘉沒死會扭轉戰局嗎?
    對於一些愛讀愛研究三國的人來說,郭嘉之名絕對是不陌生的。甚至這些人會覺得惋惜,這麼厲害的郭嘉卻是無緣與臥龍諸葛亮一較高低,大家都想知道"齊佐"郭嘉與諸葛亮之間,到底誰的才識更高一些。郭嘉輔佐曹操的時候,曹操便是當時最厲害的霸主,直接一統中原,掃平北方。可惜的是,郭嘉身體一直十分孱弱,最後在赤壁之戰開戰前便去世了,也就與諸葛亮無緣相逢了。
  • 夷陵之戰蜀國只死了五萬人,為何就傷筋動骨,開始走下坡路?
    蜀國從赤壁之戰後到夷陵之戰這段期間還算是較為昌盛,而就是夷陵之戰後,蜀國才走了下坡路。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夷陵之戰蜀國以及吳國兩方軍馬大概只是五萬人,那也就是說哪怕蜀國全軍覆滅,也就是死了五萬人,這五萬人真的就令蜀國如此傷筋動骨嗎?首先,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書中動不動就是數十萬大軍,赤壁之戰更是整來了八十萬大軍。
  • 萬裡長江第三十五鎮——洪湖,因湖得名,赤壁之戰「火燒烏林」
    長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在此匯聚,境內有大小湖泊102個,被譽為「湖北之腎」。洪湖也稱為百湖之市、水產之都、著名老區,更是旅遊勝地。洪湖所在的長江平原在歷史上都屬於雲夢澤,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的《嘉靖 · 沔陽》記載:「上洪湖,在州東南一百二十裡,又十裡為下洪湖,受鄭道、白沙、壩潭諸水,與黃蓬相通」。洪湖的地名在歷史上多次更換,1987年正式設立洪湖市。
  • 江北高速東延線即將開建,全線61公裡,途經洪湖烏林等地
    據悉,江北高速公路東延線推薦線路全長61.930公裡,其中洪湖段45.552公裡,監利段16.378公裡,途經洪湖市烏林、小港、汊河、萬全、戴家場、瞿家灣等地。江北高速是我省規劃「七縱五橫三環」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延線項目起點接烏林(赤壁)長江公路大橋,與洪監高速公路立體交叉,終點順接江北高速公路,並與隨嶽高速公路立體交叉。
  • 赤壁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念奴嬌」是一個詞牌名,據悉,唐玄宗去各地遊玩,遊到興起之時就會作曲填詞,他的身邊總有一個叫念奴的歌女跟隨,念奴的聲音百轉千回,像百靈鳥的叫聲一樣悅耳,每次都把唐玄宗寫的歌唱得非常好聽,唐玄宗一聽更加心花怒放,就把曲子取名為「念奴嬌」。
  • 「Sasa的奇妙塔羅」正義 –「萌三國」赤壁之戰
    【正義 · 裡相】赤壁之戰 —— 《萌三國》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乃至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為何說赤壁之戰是「正義」牌的裡相,並非說明此次孫劉聯盟擊敗曹操是符合「正義」的,而是此次戰役行動恰恰是經過 「理性的審時度勢」、「正確的判斷」來實現的,這即是「正義」牌所表達隱藏含義。
  • 郭嘉如果不死,曹操赤壁之戰會失敗嗎?
    個人覺得,郭奉孝有能力,但是會否影響到赤壁之戰結果卻很難定論。歷史不允許重來,戰爭不存在假設。 從赤壁之戰的背景來看,當時的曹操滅袁紹、徵烏桓文治武功空前高漲,達到其生涯的頂峰。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其實曹魏陣營已經瀰漫了一種輕狂,驕縱!
  • 官渡之戰中,袁紹如果聽取了田豐的建議,曹操還有勝算嗎?
    官渡之戰,田豐的策略是左右進攻,曹操救左,我則攻右,救右則攻左。袁紹人馬遠多於曹操,而曹操還要四處防守。公元200年曹操親徵劉備,田豐立改變原來策略向袁紹建議立馬攻擊曹操後方,可是袁紹根本沒有聽。戰時的消耗是平時的十倍,更容易拖垮曹操。沮授田豐不這樣做還是因為袁紹太遲疑了,而且又自大。
  • 三國演義八大事件:第一名桃園結義,第五名官渡之戰
    第三件:官渡之戰  曹操軍與袁紹兩軍對峙於官渡。曹操兵力僅有數萬,而袁紹軍號稱百萬。關鍵時刻,袁紹軍師許攸因小事被袁紹責罰而叛逃曹營,獻計曹操奇襲袁紹糧倉烏巢。曹操依計而行,燒了袁紹糧倉,繼而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此戰過後,袁紹病死,其三子爭權,被曹操逐一擊破,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中原的霸主。
  • 國歷史:曹操以弱勝強贏得官渡之戰,得多加感謝這2個人
    三國歷史:曹操以弱勝強贏得官渡之戰,得多加感謝這2個人歷史上的三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種大小不一的戰爭可謂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莫過於當時的「三大戰役」。這裡面的每場可以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不僅改變了當時勢力分布的局面,還決定了接下來天下的走勢。
  • 「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
    1.與黃帝炎帝蚩尤有關的「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歷史爭論。遠古時期主要有兩場重大戰爭,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對於「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一般沒有異議,都認為是黃帝或者是炎黃聯盟與「蚩尤」的戰爭,周公在第3卦屯卦的六二爻辭中已經有了描述,六二爻辭曰「即鹿,無虞」。
  • 《魔獸編年史》第二卷前瞻:希爾斯布萊德丘陵之戰
    希爾斯布萊德丘陵之戰,是第二次獸人戰爭歷史上一場極為重要的戰役。作為聯盟和部落的陸軍第一次大規模正面衝突,希爾斯布萊德丘陵之戰投入了雙方大量的兵力。在這場戰役中,聯盟方獲得聖光祝福,以虔誠的信仰之力作戰的聖騎士和部落方使用死靈法術,陰森可怖的死亡騎士都首次投入戰場。那麼,這場記載在魔獸編年史第二冊中的戰役始末為何?又是將第二次戰爭的局勢導向了怎樣的境地?
  • 王者榮耀覺醒之戰為什麼不見了 覺醒之戰下次開放時間
    王者榮耀覺醒之戰為什麼不見了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王者榮耀覺醒之戰下次開放時間哦!想知道的小夥伴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