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相信大家都知道曹操與孫劉聯軍之間的「赤壁之戰」,即便不喜歡三國歷史的人想必也都知道,因為實在是太著名了。作為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場,「赤壁之戰」粉碎了曹操迅速統一天下的機會,保存和鞏固了江東集團,促進孫劉兩家結盟,戰後的權力真空的荊州更是成為劉備真正崛起的跳板和養分。總而言之「赤壁之戰」雖然在規模上不是三國諸多戰役中最大的,但在小編看來,它的意義重大至極。小編下面就簡單地聊一聊關於「赤壁之戰」的一些事情。
「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平北方、罷三公、下荊州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這個時間,或者這段時間對於曹操來說,是春風得意的一年。我們看當時的曹操,已經擊敗了袁紹,吸收了袁氏的勢力,又消滅了三郡烏桓,大大地削弱了來自北方幽州的威脅,徹底掐死了袁氏死灰復燃地機會。曹操成為了北方霸主,他下面有兩條擴張的路線可以走,一條是向西北方進攻關中,一條是南下進攻荊揚。當時關中的軍閥在名義上已經歸附了曹操,曹操當然選擇了南下。
為什麼說曹操是春風得意的狀態呢?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曹操用一個非常古怪的理由(闢自己的兒子曹丕為官),廢掉了司徒趙溫。當時是沒有太尉的,三公官就剩下曹操一個司空。僅隔了半年,曹操廢除了三公制度,恢復了丞相制度。自己就是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可以感受到曹操的心理,感覺天下就快要平定,也加快了名正言順地集權的進程。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春,正月,司徒趙溫闢曹操子丕。操表『溫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策免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秋七月,公南徵劉表。」
曹操為了訓練水軍,挖了一個大池子。訓練半年多,感覺差不多了以後,就發動對荊州的進攻。沒曾想剛一動兵,荊州牧劉表就去世了。這下曹操更是撿了一個大便宜。曹操讓王粲勸降劉琮。劉琮在荊州是沒有什麼威信的,荊州的世家名士和實權人物也不願意給他賣命,於是大家和和氣氣地出來投降了。這下曹操不僅接收了很多荊州的軍隊,更是佔據了長江的水利,荊州在揚州的上遊,江東集團賴以生存的長江天塹不僅起不到屏障的作用,還處於不利的位置。所以曹操拿了荊州之後,再也遏制不了拿江東的想法,誰勸都不好使。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荊州局勢突變的後果:孫劉兩家迅速結盟
說到劉琮投降,荊州易手的事情,最倒黴的應該是劉備。劉備當時正給劉琮守門呢(劉琮在襄陽,劉備在樊城),結果轉頭就被劉琮給賣了。劉備的第一撤退路線是江陵,但是曹操對劉備真是愛得深沉,拿了襄陽之後,趕緊調五千騎兵追殺劉備,於是才有了當陽之敗。這時候計劃沿漢水撤退到江陵的關羽到了,於是劉備與關羽匯合,也不去江陵了,沿漢水東下到夏口。
再說江東集團。原本魯肅以給劉表弔喪的藉口,打算挖劉備的牆角。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才到南郡的時候,劉琮投降了,劉備逃往江陵。魯肅繼續北上,就在當陽攔住了劉備。雙方進行友好會晤,充分交換了意見,在兩家結盟一事上達成一致。劉備到夏口以後,由諸葛亮代表劉備與孫權談判。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的勸說下,孫權終於力排眾議,決定與曹操開戰。
「赤壁之戰」的過程
「赤壁之戰」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戰役,並非僅有一次戰役,也不單單發生於赤壁。其實「赤壁之戰」可以拆分為兩個階段、三個戰役。
「浦口之戰」
孫權同意與劉備聯盟,共同對付曹操。江東方面由周瑜、程普、魯肅等人率領三萬水軍,與樊口的劉備匯合,進駐在江夏。江東軍隊有三萬;劉備集團的兵力有三個部分(小編姑且將劉琦算作劉備一方),劉備本部、劉琦軍隊、關羽水軍。劉備本部讓曹操打個精光,關羽有一萬人,劉琦有一萬人。孫劉雙方合計五萬的兵力,以江東為主導。而在這個期間,曹操與孫劉聯軍有過一次規模較小的戰役——「浦口之戰」。
《英雄記·曹操》:「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英雄記·周瑜》:「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椑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這次「浦口之戰」在《三國志》當中沒有記載,但寫《英雄記》的人是王粲,王粲是隨軍出徵的,所以應該是可靠的史料。
赤壁即赤壁山,在江夏郡沙羡縣。曹操原本的目的不可能是赤壁山,赤壁山只是一個渡江的突破口。曹操在攻取荊州之後,不可能沒有戰船。曹操要攻取江東,也不至於用這些竹椑作為主力水兵(還特意挖了一個大池子訓練)。所以小編認為,這些竹椑只是曹操登陸的一次嘗試,如果取得赤壁山,曹軍可能會源源不斷地從這個突破口登陸,避免與孫劉聯軍在江上決戰;有人認為這支軍隊是配合水軍主力通過水陸並進的方式進攻夏口,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結果在這次「浦口之戰」中,這些竹椑被周瑜一夜燒光,孫連聯軍獲得勝利。
「赤壁之戰」與「烏林之戰」
有人將「浦口之戰」與「赤壁之戰」視為一場戰役。但根據《三國志》中對「赤壁之戰」的記載,小編還是更傾向於是兩場戰役。因為「浦口之戰」中周瑜燒的是竹椑並非戰船,而且只有周瑜的表現,與「赤壁之戰」有所區別。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很明顯,「赤壁之戰」比「浦口之戰」的規模更大,至少有劉備的參與。這時應該是曹操的水軍主力感到。但是由於疫病等一些原因,曹軍的戰鬥力很成問題,所以幹不過孫劉聯軍的水軍。曹操引軍回江北的烏林,孫連聯軍在江南的赤壁山,「火燒連環船」的事情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是「赤壁之戰」之後的「烏林之戰」的組成部分。
曹操的戰船首尾相連(其實未必是鐵索相連,有可能是排列得太密集),黃蓋看出這一點,以詐降之計使用火攻,燒了曹操的戰船,並且將戰火蔓延到長江北岸。隨後孫劉聯軍登陸作戰。我們可以看一些史料。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
《吳書》:「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圍曹仁於南郡。」
《三國志·吳書·程普傳》:「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
《三國志·吳書·凌統傳》:「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
種種記載可以說明,真正的「赤壁之戰」應該稱之為「烏林之戰」,因為「烏林之戰」才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孫劉聯軍擊潰了曹操的軍隊。隨後曹操由華容道引軍回江陵。孫劉聯軍宣告勝利。
關於「赤壁之戰」的爭議的一點思考
關於「赤壁之戰」的爭議有很多,而且到今天也沒有定論。小編在不生惶恐的心態下,試著對一些爭議稍作分析。
「赤壁之戰」的兵力
孫劉聯軍的兵力比較明確,劉備兩萬,孫權三萬,最多五萬的兵力(劉備總共兩萬,沒有明確說全投入到「赤壁之戰」中,《江表傳》中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但為史學家所不取)。而曹操的兵力就有些爭議了。
曹操給孫權寫過一封信,說自己擁兵八十萬與孫權會獵於吳。這明顯是扯淡,是恐嚇孫權。而周瑜的分析較為靠譜。曹操本身有十五六萬北兵,荊州投降後又有七八萬新兵。合計二十多萬。但是這些軍隊不可能全部投入到「赤壁之戰」中,其中光是七八萬降卒就不可能全部使用,而且荊州也需要留兵力維持。所以小編猜測,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兵力可能為十餘萬。
《江表傳》:「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江表傳》:「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赤壁之戰」是否為遭遇戰
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狹義的「赤壁之戰」似乎是一場遭遇戰,很多人也持有這個說法。但是小編認為,在「赤壁之戰」之前已經發生「浦口之戰」,雙方對赤壁進行過一番爭奪。所以小編私以為,「赤壁之戰」並非一場倉促的遭遇戰。
餘論
「赤壁之戰」堪稱曹操的滑鐵盧。其勝負因素有很多,比如曹操進軍到巴丘時已經發生疫病,但仍然堅持進攻夏口;又比如曹操駐軍在江北時,對黃蓋的詐降計沒有及時識破,於是讓孫劉聯軍的火攻得以成功實施。不過曹操也並非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慘敗,其中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事不可為,「燒船自還」。但這並不影響「赤壁之戰」的失敗,以及荊州地區的形勢轉變。孫劉聯軍相繼取得南郡、長沙、武陵、桂陽、零陵,打通入蜀以及入交的通道,各自打開了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英雄記》、《讀史方輿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