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於母親,至孝也(《人間魯迅》隨想之九)

2020-12-05 不器齋

母親是兒時的港灣。1881年9月25日,一個小男嬰降生,這就是小樟壽,日後以魯迅之名聞名於世的思想界的戰士。生在封建官僚之家的小樟壽,最喜歡的是母親。母親魯瑞也是官宦人家出身,能讀些彈詞和小說,常常選一些婉曲地說給孩子們聽;母親特別喜愛看戲,小樟壽很受了母親這種特殊愛好的感染,常愛坐在一家扎肉店門前,看高調班、亂彈班的戲子在臺上串來串去;小樟壽比城裡孩子多一項娛樂,那就是相隨著母親到鄉間外婆家看社戲,那是多自由廣闊的舞臺啊,那才是真正輝煌的演出啊,每次到外婆家,小樟壽身上好像快要長出樹杈一樣,有一種伸展開去的感覺。1893年,祖父周福清科考舞弊案發,少年樟壽的寄居藏身之地也還是母家皇甫莊。

魯迅童年隨母外家看戲。

母親是遠行的牽掛。祖父被判「斬監候」,處於斬與不斬之間,每年秋前,樟壽家都得花大量的錢財進行營救,而這一切負擔,都落在長子、樟壽的父親周鳳儀身上。周鳳儀一介書生,有什麼能力去負擔這麼一筆無底洞的費用呢?惟有變賣田產,面臨絕境的周鳳儀也是終日借酒澆愁,以至於1896年因病逝世。家道衰落、走投無路,17歲的少年樟壽決定走別樣的路,去考不要學費的洋學堂。1898年5月的一個黃昏,浙江紹興水運碼頭,母子相對,默默無言。母親慢慢解開布包,取出八元川資,遞給樟壽,「你自便吧」,說罷,眼淚簌簌地滴落在樟壽的手上……此後不久,就讀於江南陸師學堂的周樟壽因了叔祖周椒生的指示有了周樹人之名,並從此以此名行世。

魯迅少年別母求學。

母親是不忍拒絕的至愛。1899年正月,周樹人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堂;1902年2月赴日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6年8月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期間6月回國結婚,同月返日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結婚當天,周樹人默默地不說一句話,順從地按照司儀的說話做去,沒有半點反抗的表示,完成了「母親娶媳婦」的任務。「母親太不幸了,而你,就不能為母親做出必要的犧牲嗎?如果真的願意,你也就由她去吧……」第二天,母親驚異地發現你眼泡浮腫,臉色靛青。從那被淚溼的枕巾染過的臉色推斷,你該是哭了整整一個夜晚吧。可是,是誰布下這場酷刑的?母親?親人?還是中國人說的命運?誰人能逃脫時代呢?你只有選擇逃避,在家四天,你帶著二弟作人又一次離開故土東渡東瀛。

魯迅背負了一生的奉母成婚的禮物。

母親是一生侍奉的至孝。為了幫助母親減輕負擔,承擔弟弟們成長發展的責任,1910年8月你回國開始了灰色的教師生涯,文學好像成了迢遙的記憶;1912年1月,應蔡元培之邀,你就任教育部部員,五月抵北京,1913年6月請假回家省親,1915年1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並以二弟作人名印行,1919年8月,艱難購置公用庫八道灣屋。在與周作人全家遷入八道灣新居後,你便倉促地趕返紹興,把仍留在老家受族人欺侮的母親和三弟,以及母親賜予你的禮物、名義上的夫人一同接來北京。1923年,家「宴」散席、兄弟反目,8月你搬入逼仄的磚塔胡同三間房,東一間為朱安所住,西間為母親準備,中間作為自己的臥室、書房、會客室兼餐室;為使母親安心,10月,借得許壽裳、齊壽山各四百共花八百元買得西三條胡同21號房宅,接母親同住。你孝敬母親,出門時總要到她跟前轉一轉,告訴說「阿娘我去者」,回來時也一定來轉一轉,說一聲「阿娘我回來者」。1926年8月你離京後便只能儘可能多地抽空赴京探母了,直至先於母親7年離世。痛哉!

魯迅孝於親,及於養「母親娶的媳婦」。

李光耀說過,「孝道不受重視,生存的體系就會變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會因此而變得粗野。」我們的孝始於母親,始於親長,忠於家國,擴而及至忠孝於人類,忠孝於地球。我們不是常說地球母親麼!

相關焦點

  • 114年前魯迅照片公布:魯迅還是一個「暖男」
    自五十年代以來,魯迅被深深地烙印在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然而關於魯迅的影像,留存的卻不多。  日前,迄今為止最全的魯迅生平照片在南京展出,共有127張照片,最早的一張拍攝於1902年秋,最晚的一張拍攝於1936年,跨越34年。  在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魯迅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還可以看到魯迅對兒子和家庭的愛,還有和朋友間的情誼,錚錚鐵骨的魯迅還是一個「暖男」。
  • 周作人:稱呼自己的母親為「魯老太太」,並說她是「魯迅的母親」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為何會起個「魯迅」這樣的筆名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母親姓魯。沒錯,魯迅的母親名叫魯瑞。魯瑞一生生育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周樹人、周作人和周建人。雖說魯瑞的丈夫去的早,但是魯瑞卻也把三個兒子都拉扯大了,而且也都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作為一名民主戰士,魯迅在與許廣平同居之初,便已向其說明自己並不想要孩子,而是單純地想與他在一起。 許廣平深知魯迅所處的境地,所以也對魯迅的要求表示了贊同。
  • 她是魯迅明媒正娶的妻子,卻從未與魯迅圓房,死後被葬在這裡
    魯迅的妻子只有一個,那就是與魯迅拜過天地的朱安。許廣平只能算是魯迅的一個伴侶,當時在上海的時候兩個人就在一起同居,不過他們兩個人是真心相愛的,她還曾經為魯迅生了一個孩子。其實魯迅並不喜歡母親為他相看的這個妻子,特別是在他對朱安家提出了送朱安去上學,但是卻被拒絕之後。於是魯迅就去了國外留學。
  • 魯迅: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19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魯迅寫下了《希望》,這「新年寄語」的標題下,卻是另外一番風景。「虛妄」就是《希望》要表達的核心。「不明不暗」是虛妄的基本狀態,它是正文對標題的懸置,是魂靈的衝擊處於臨界點的緊張,是兩種對立情緒、多種交錯意念的對衝。魯迅說:「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 被胃痛牙痛困擾的魯迅,也用偏方,常自我安慰
    《魯迅日記》從一九一二年五月進入北京始,讓後人可知其日常生活情形之片段,而他得病治病的經歷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九一二年十月至十二月,魯迅日記裡記載了數次「腹痛」「胃痛」的經歷。十月十二日「夜腹忽大痛良久,殊不知其何故」,十三日「腹仍微痛」,十一月九日「夜半腹痛」,十日「飲薑汁以治胃痛,竟小愈」,二十三日「下午腹痛,造薑汁飲服之」。
  • 端木賜香:打量魯迅之身前事與身後名
    在廈大,就有學生勸過魯迅:「別人胡罵你,你要回罵。還有許多人要看你的東西,你不該默不作聲,使他們迷惑。你現在不是你自己的了。」這種規勸讓魯迅打了個寒噤,感嘆曰:「嗚呼,一戴紙冠,遂成公物,負『幫忙』之義務,有回罵之必須。然則固不如從速坍臺,還我自由之為得計也。」[1]等到了廣州,又有人發表《魯迅先生往哪裡躲》的文章,說魯迅到了廣州,不但不曾恢復「吶喊」的勇氣,反而無話可說了。
  • 魯迅罵人的那些事:緣何魯迅要懟天懟地?
    說到魯迅,人們總體感覺之一就是「罵人」。但魯迅是否真的罵人?又為何罵人?又是「罵」的什麼人?魯迅「罵人」的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遠。魯迅純然是懷著對中國民眾的真誠關心,懷著對中國社會的深重憂慮,懷著對中國明天的熱烈嚮往,而拿起戰鬥的筆進行猛烈戰鬥,進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這一點又集中表現在對魯迅雜文的閱讀中。
  • 謝其章︱魯迅「老虎尾巴」的傳播史
    許欽文或許是使「老虎尾巴」名播天下的第一人,而魯迅自己只是私下與許欽文閒聊時,說起這間小屋稱之為「老虎尾巴」,而公開文章裡魯迅稱之為「綠林書屋」——《華蓋集·題記》末署:「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記於綠林書屋東壁下。」
  • 鄧曉芒:孤獨的魯迅
    1981年版的《魯迅全集》16卷在15年內已印行9次,最後一次在中共中央黨校圖書訂貨會上以580元一套(漲價100%)的價格一次就訂出6000套。而且,在魯迅生前和死後,海內外對魯迅的高度評價一直都沒有中斷過,甚至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魯迅的書也不在被禁之列,相反還被利用來整倒一些人。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對魯迅的不感興趣,未必不是出於一種逆反心理。但這些其實都與魯迅毫不相干。
  • 《彷徨》中魯迅的影子\魯人
    魯迅的小說集《彷徨》共收有十一篇作品,創作時間在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
  • 魯迅為何喜歡罵人是狗?背後原因是魯迅的性格缺陷
    大家又會想了,既然大文豪魯迅都罵的人,那肯定是該罵的人,但是事實上可能跟大家想像得並不一樣,我們來說說魯迅都罵過哪些人?胡適被魯迅罵作是「毒蛇」、「出賣廉恥」、「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陳源被罵是「臭茅廁」、「謊狗」;梁實秋被罵是資本家的走狗,還說他知識低下;林語堂,魯迅認為他太過淺陋,只因為林語堂提倡「小品」這種體裁;馬寅初、李四光等人又被魯迅罵做是「城狐社鼠之人」,還說他們到北京來就是為了騙口飯吃;甚至連自己的親兄弟周作人,魯迅也不放過,罵他是「頗昏,不知外事」;三弟周建人也被魯迅罵「逼錢頗兇也」。
  • 她是魯迅明媒正娶的妻子,不識字裹小腳,魯迅將她視為自己的責任
    魯迅的一生之中曾經有過兩位伴侶,一個就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還有一個就是和他真心相愛的女子,那個被魯迅迎娶的女子就是朱安。朱安是當時非常常見的那種保守女性,個頭不算高,從小就裹了一雙腳,不認識字,但是卻非常忠於自己的丈夫,不過魯迅並不愛這個女子,於是她就把照顧魯迅的母親當成了自己的責任。
  • 魯迅的「惡鄰」:最反感鄰居的喧鬧
    20日日記寫道:「鄰室又來閩客,至夜半猶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1914年1月31日日記又寫道:「夜鄰室王某處忽來一人,高談大呼,至雞鳴不止,為之輾轉不得眠,眠亦屢醒……人類差等之異,蓋亦甚矣。」他對喧鬧擾鄰的切齒痛恨之情真是溢於言表,力透紙背。  1926年9月,魯迅隻身去廈門大學任教,先暫住在國學院三樓,同樓還住了一些未帶家眷的教員。
  • 魯迅和周作人、周建人的情感糾葛,為何鬧得滿城風雨?
    17日,周作人的日記曾記載有關他與魯迅矛盾的內容,但後來被他剪去了。19日,周作人將一封絕交信送給魯迅,信中寫道:"魯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
  • 雕塑家為魯迅印雕像,意外粘下魯迅22根毛髮,如今成了一級文物
    這無疑是魯迅的一生最真實的寫照,為了國家與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毫無疑問,魯迅的一生必然是轟轟烈烈的,無論是之於中華人民亦或是之於國家民族的命運,魯迅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從當時為魯迅抬棺的十六個社會名人我們就不難看出魯迅之於時代發展的重要性,然而魯迅去世後僅留下22根毛髮,都粘在了石膏遺容上,現在甚至成為了一級文物。
  • 魯迅與美食(六)
    魯迅這麼愛吃梅乾菜其實也是一種食補,他胃很不好,而中醫認為梅乾菜味甘,可開胃下氣、益血生津、補虛勞、治痰咳(魯迅也有肺結核)。    其實不單在上海,在北京的那些年裡,魯迅也非常喜歡紹興菜。當時北京專門做紹興風味菜的山陰館子有兩家,一家名為杏花村,另一家叫頤薌齋,在萬民路。這兩個館子離魯迅的住處比較遠,但魯迅還是經常光顧,原因當然是難捨家鄉菜。
  • 名人故事:魯迅與豐子愷「撞車」
    兩個月後的4月8日,魯迅買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著手翻譯,10月10日譯完,第一、第二部分於10月1日至31日在《晨報副刊》上連載,1925年3月,作為《未名叢刊》之一出版。而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由《上海時報》連載,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
  • 魯迅與郭沫若吵架,「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真如魯迅所說嗎?
    魯迅最近被一些人安排了。由於魯迅曾與郭沫若交惡,有人聲稱暴露了一個天大的秘密:魯迅曾說過「遠近皆狗,近看郭沫若」這樣不道德的話。然而,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位在文壇傳史的文學大師,真的為了打擊對手而拋棄了自己的原則嗎?。魯迅:走出一條文學救國的新路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一個書香門第。
  • 大文豪陀翁之父被農奴打死,為何不恨農奴?魯迅可是恨中醫一輩子
    如今的陀翁故居博物館陀翁的父親(下文簡稱老陀)是一名退役軍醫,就職於「窮人之家」的濟貧醫院。但他並不是一名懷有仁愛之心的醫生,從戰爭中獲得的殘酷經驗使他性情憂鬱、脾氣暴躁、專橫獨斷。不過,好在陀翁的母親瑪莉亞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人,並且她還受過良好教育,喜歡音樂、詩歌和小說。這不僅使陀翁從小受到了藝術的薰陶,也為了他後來創作溫文爾雅的偉大女性提供了一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