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2020-09-07 瓜聊科學

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名字裡帶獾的生物都不太好惹。

平頭哥蜜獾,在金氏世界紀錄中,它的名號是「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堪稱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兇狠角色,無論是獅子,還是眼鏡蛇,它都敢於發起挑戰。

豬獾,長著類似豬拱嘴的鼻子,發狠時,叫聲也像豬,但這種生物性情兇猛,非常不好惹。

今天再給大家介紹另一種生物,袋獾。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是除袋狼外,現存的最大的食肉有袋生物(如果袋狼還存在的話)。和其他眾多有袋生物一樣,生活在神奇的澳大利亞。

從外形來看,袋獾是非常可愛的。

體型不大,和小狗差不多,四肢壯碩,頭比較大,全身覆蓋黑色或棕色毛皮,零星有白色條紋或斑點,矮胖的外形看起來很像小熊。

奇怪的是,這樣可愛的動物,卻有「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島嶼,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袋獾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而且現如今只生活在這裡。

它被稱為惡魔,其實和最早進入該地區的歐洲定居者有關。

人們來到這裡後,總能在灌木叢深處聽到袋獾神秘的尖叫聲和咆哮聲,他們認為能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絕對不是正常的生物,極有可能是惡魔,甚至還認為,這種生物會吃人。

於是就給袋獾起了「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那麼惡魔稱號是名副其實,還是誇大其詞?

眾所周知,流傳總有誇大的地方,但是,袋獾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愛。

外表萌萌噠,咬合力卻是現存哺乳動物中最強的。

袋獾是食肉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只吃肉,而且對肉的來源並不挑剔,什麼肉都吃。

在自然界中,它們的主要角色是食腐動物,以動物屍體和部分腐爛的肉為食,但它們也會捕獵,蛇、蜥蜴、青蛙和昆蟲都是它們的獵物。

袋獾喜歡獨居,但經常聚在一起覓食,有時會加入一場拉鋸戰,幫助每隻袋獾將食物撕成更小的碎片。

有多項研究表明,袋獾有著和外形不匹配的咬合力,即使是腐肉中的骨頭,也可以輕鬆咬碎。

成年袋獾體重10公斤,一般每天吃1公斤,但具體情況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據報導,當食物匱乏時,袋獾一次可以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40%的食物。

個子小,脾氣卻很大

別看身形不大,但袋獾脾氣可不小,性情乖戾,非常暴躁。

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它就會大發雷霆,齜牙咧嘴,咆哮,猛撲。

除此之外,它還能發出恐怖的尖叫聲,尖叫聲聽起來有點像被激怒後驢的叫聲,聲音也很大,聽起來就像是惡魔發出的。

如果你看到這種生物,發現耳朵變紅了,就要立馬遠離這種生物。

一出生就面臨生死考驗:生幾十個,但只養育4個。

一隻袋獾媽媽懷孕大約三周,之後她可以生下多達40個小袋獾。

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小袋獾也被安置在育兒袋裡,新生兒可能只有一粒米那麼大。

它們面臨著嚴酷的挑戰。

袋獾的育兒袋裡只有四個乳頭,這意味著只有優先找到乳頭的4個小袋獾,才有可能活下來,而其他小袋獾幾乎都會死亡。

小袋獾會在育兒袋裡住上4個月,離開育兒袋後會生活在一個小洞裡,大約10個月左右就斷奶了。在2歲時成熟,成年後可以再活幾年。

好鬥是袋獾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

如此強悍的生物,卻被列為瀕危物種。

這一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一種名為「面部腫瘤病」的罕見癌症,這種疾病可以通過面部撕咬傳播,好鬥的個性成了傳播最好的途徑。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首次發現這種疾病,會在袋獾的臉和脖子上造成巨大的損傷,受感染的袋獾會變得越來越虛弱,最終導致進食障礙,在幾個月內死於飢餓。這種疾病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蔓延,導致整個塔斯馬尼亞島的魔鬼數量減少了80%以上。

除此之外,人類的存在也加劇了它們的滅絕速度。

最後

儘管有各種缺點,但是袋獾從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但在當地,袋​獾是生態系統的維護者。

它們喜歡捕食生病的動物,吃腐肉,就像天然的「吸塵器」。

清除生病的動物有助於防止這些動物感染其他物種,而吃腐肉有助於減少蛆蟲的流行,這些蛆蟲會導致多種疾病傳播。袋獾還會捕食當地的野貓,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野貓對當地的生態是非常不友好的,對本地的多種鳥類構成了威脅。

換句話說,​袋​獾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某些物種的數量,以此來保護多種本地物種。

為了保護這種生物,當地政府也正在努力。

相關焦點

  • 外形很萌的袋獾,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太好鬥加快滅絕速度
    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名字裡帶獾的生物都不太好惹。  體型不大,和小狗差不多,四肢壯碩,頭比較大,全身覆蓋黑色或棕色毛皮,零星有白色條紋或斑點,矮胖的外形看起來很像小熊。  奇怪的是,這樣可愛的動物,卻有「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島嶼,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袋獾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而且現如今只生活在這裡。
  • 外形很萌的袋獾, 為什麼叫塔斯馬尼亞惡魔? 太好鬥加快滅絕!
    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名字裡帶獾的生物都不太好惹。平頭哥蜜獾,在金氏世界紀錄中,它的名號是「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堪稱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兇狠角色,無論是獅子,還是眼鏡蛇,它都敢於發起挑戰。奇怪的是,這樣可愛的動物,卻有「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塔斯馬尼亞,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島嶼,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袋獾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而且現如今只生活在這裡。
  • 「塔斯馬尼亞惡魔」死亡之謎
    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食肉性有袋類動物―――袋獾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強大的獵食者。  通過研究動物的頭骨化石,科學家在已經滅絕的食肉哺乳動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已經滅絕的袋獅與袋獾比較起來,其兇猛程度更勝一籌,是所有食肉哺乳動物中咬力最強的。
  • 塔斯馬尼亞惡魔:唯一一種快把自己鬥滅絕的生物
    它就是袋獾,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是一種哺乳動物。目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它們往往獨居,夜間活動,只在夜間外出覓食。體型和一隻小狗差不多,有很大的頭和脖子,看起來有點像小熊,非常可愛,但是澳大利亞的當地人卻稱它們為「塔斯馬尼亞惡魔」,那為什麼這麼叫它呢?
  • 與腫瘤鬥爭20多年,繁衍5代,塔斯馬尼亞惡魔有望戰勝病魔
    由於其短小精悍的體型和別具一格的戰鬥方式,以及驚人的咬合力,它們被冠以「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州歷來是大型有袋動物的避難所,但在歐洲人登陸澳大利亞後,許多大型食肉有袋動物迅速絕跡。
  • 塔斯馬尼亞惡魔時隔三千多年後重返澳洲大陸
    (CNN) 海外網10月9日電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日報導,近日,塔斯馬尼亞惡魔(學名袋獾,是一種食肉有袋動物),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3千多年後,重返這片土地。目前已有26隻塔斯馬尼亞惡魔被澳大利亞非政府組織澳洲方舟(Aussie Ark)放歸到新南威爾斯州雪梨以北一個面積為400公頃(988英畝)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3千多年以前,野生袋獾在澳洲大陸上滅絕,只有塔斯馬尼亞島上僅存25000隻,澳洲方舟組織在過去的10年中一直致力於保護該物種。
  • 癌症會傳染,一交配就死,天生的戰鬥物種:袋獾
    袋獾(學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大嘴怪」,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這個小傢伙在打架時常常在對手身便撕咬,而且他們又非常好鬥
  • 「平頭哥」蜜獾與「惡魔」袋獾誰更厲害?為什麼?
    這是「平頭哥」與「惡魔」之間的較量,也是兩種體型相近的食肉動物之間的較量。「平頭哥」大家都知道是蜜獾的稱號,而「惡魔」這個稱號大多數人卻有些陌生,它正是袋獾的簡稱,全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屬於袋鼬目袋獾屬,並且它是袋獾屬下現存的唯一物種,原本早在更新世以前,袋獾屬原有3個不同的模式中,除了袋獾以外,還有S.laniarius和S. moornaensi這兩種,但是,這兩種比袋獾體型還要大的食肉動物,早在更新世就已經滅絕了。那麼,為什麼體型相對較小的袋獾能夠存活至今呢?
  • 「塔斯馬尼亞惡魔」3000年來首次回歸澳大利亞大陸
    據Ladbible網10月6日報導,在動物保護組織的幫助下,11隻袋獾,又名塔斯馬尼亞的惡魔,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島生存了3000年,近期首次回歸澳洲大陸的野外開始全新的生活。由於這些小動物離開澳洲大陸野外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為它們重歸野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 塔斯馬尼亞惡魔榮歸故裡,外表可愛性格兇殘,捕食體型大9倍的羊
    這些有袋類動物包括樹袋熊、袋鼬、袋鼠、袋狸、袋貂、袋鼴、樹袋熊等,而其中就有一種在澳洲大陸已經滅絕了三千年的動物,號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現如今因為科學家的人為幹預,它們又榮歸故裡,重新踏足澳洲大陸。
  • 塔斯馬尼亞惡魔榮歸故裡,外表可愛性格兇殘,捕食體型大9倍的羊
    這些有袋類動物包括樹袋熊、袋鼬、袋鼠、袋狸、袋貂、袋鼴、樹袋熊等,而其中就有一種在澳洲大陸已經滅絕了三千年的動物,號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現如今因為科學家的人為幹預,屬於澳洲的特有生物,但是經歷過物種大滅絕導致生活在澳洲的袋獾又神秘消失了。
  • 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原標題:預測滅絕的袋獾演化出「抗癌能力」   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個被傳染性癌症「攻擊」的種群,按人類預測目前應已滅絕,卻被發現仍有部分存活。
  • 澳大利亞:神秘疾病嚴重威脅「塔斯馬尼亞惡魔」
    進入[今日亞洲]>>    央視網消息(今日亞洲):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位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就陸續接到一些不同尋常的報告,報告說,澳大利亞特有物種——有著「塔斯馬尼亞惡魔」之名的袋獾數量急劇減少,原因是這個物種遭遇到了神秘疾病的侵襲
  • 澳大利亞依靠人工飼養拯救袋獾
    新華社雪梨7月25日專電(王靖雲)在澳大利亞,面部腫瘤致使大多數野生袋獾死亡,甚至一度瀕臨滅絕。近日,雪梨北部山區一個名叫「惡魔方舟」的動物保護區通過人工飼養,使足夠數量的袋獾得以存活,從而確保該物種不會滅絕。
  • 絕跡3000年後,「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洲大陸
    皮毛黑亮,叫聲響亮刺耳,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00年前在澳洲大陸上絕跡,現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晝伏夜出,以食腐為主,外表可愛但脾氣暴躁,當地人送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
  • 研究人員在澳洲袋獾中發現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雖然個頭不大卻異常兇猛
  • 塔斯馬尼亞的「魔鬼」——袋獾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動物園表示,向澳洲租借的「塔斯馬尼亞魔鬼」袋獾,已經死亡。這隻5歲大的雄袋獾名叫賽勒,從希思維爾野生動物保護區出租到阿爾伯克基生態公園,屬於一項親善計畫。袋獾平均壽命5到7年,是一種食肉的有袋動物,僅僅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被發現,因為肌肉發達、全身黑色皮毛,加上受到攻擊時會散發惡臭且發出尖叫聲,因此被稱為「塔斯馬尼亞魔鬼」。袋獾強健的身軀卻深受面部腫瘤疾病困擾,20年來數量已經下降80%,因此被列為瀕危物種。
  • 近親繁殖讓澳洲袋獾身陷疾病面臨絕種
    由於兇惡的面相和食腐的習性,它們被人們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二十年前那時,它們的日子還算不錯。雖然在威脅到羊群時還是偶爾會被投毒或獵殺,但袋獾終究是受到了官方的保護。到了20世紀70年代,袋獾數量的過度增長引起人們的警惕。1975年和1987年袋獾數量先後兩次下降,不過隨後都繼續保持回升。這種周期性數量波動在野生動物種群中很常見,人們認為「塔斯馬尼亞惡魔」一直在茁壯成長。事情在1996年發生轉變,種群中爆發的面部腫瘤開始嚴重影響袋獾數量。
  • 滅絕了的塔斯馬尼亞虎要被復活了?!!!
    最近,墨爾本大學的科學家們想了一個大招:想通過克隆技術,復活已經滅絕了的塔斯馬尼亞虎,又稱袋狼🐯
  • 絕跡3000年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洲大陸 |一行看世界
    每天關注壹行伊朗 了解中東實事與動態 皮毛黑亮,叫聲響亮刺耳,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00年前在澳洲大陸上絕跡,現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晝伏夜出,以食腐為主,外表可愛但脾氣暴躁,當地人送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