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的六個基本原理

2020-12-04 博科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至少要感謝他,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在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背後有著六個基本原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 原理 1 -

光速不變原理

回到1860年代,麥克斯韋在前人的基礎上統一了電學和磁學。電磁理論最偉大的一個成果就是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證明了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率與真空中的光速 c 相同,從而揭示了光的電磁本性。而且,他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光相對於任一慣性系的速度都為c。」 也就是說光速是不變的。這很奇怪。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有一個人在移動的車上發射了一枚子彈,對於一個站在路邊的旁觀者來說,子彈的傳播速度是它發射出的速度加上車的速度。

△ 上圖:警察A發射的子彈以100mph的速度射中強盜,而警察B發射的子彈則以100-50=50mph的速度射中強盜。下圖:無論是警察A或B,都將以光速c射中強盜。(圖片來源: M. Rulison)

但是,20多年後,美國物理學家麥可遜和莫雷在尋找傳播光的介質——以太,他們的實驗出乎意料的得出了一個結論:光速是一個常數!不僅如此,光速還是宇宙的速度極限。無論是物質、信息、引力或其它力都無法超越光速。愛因斯坦認為光速不變是自然法則,這也成為了他構建兩個相對論的起點。

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發現,光速不變原理有一些奇怪的結果。想像一下你坐在兩架相互靠近的宇宙飛船中的其中一架,它們分別以90%的光速運動。從你的角度看,另一架的速度是多少?我們不用去管確切數字是多少,但肯定不會大於光速。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空間和時間會彎曲來滿足光速不變。例如,運動中的時鐘走的比較慢,也就是說你在一架飛船中會老的更慢。同時,運動中的尺子也會顯得更加的短。日常生活中的速度,這些效應都是可以忽略的,但是一旦速度接近光速,它們就變得非常顯著。

△ 運動中的時鐘走的更慢。(圖片來源: M. Rulison)

E=mc:

著名的方程E=mc就是源自於狹義相對論,用光速把能量和質量聯繫了起來。因此,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可以通過將兩束質子在高能下對撞產生許多大質量的粒子。

- 原理 2 -

等效原理

16世紀時,伽利略意識到在沒有空氣阻力時,從比薩斜塔扔下兩個質量不同的物體(比如一根羽毛和一個鐵球),將以同樣速率落下並同時落地。在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中,太空人David Scott在沒有空氣的月亮上確認了該原理。牛頓認為,這之所以會發生必須滿足一個奇怪的巧合:慣性質量 = 引力質量。為什麼會這樣?對於這一重要的事實的思考,愛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在空間的一個足夠小的區域,一個觀察者感知到的引力場的物理效應和另一個在沒有引力場區域以勻加速運動的觀測者所感知的物理效應相同。愛因斯坦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思想。

△ 愛因斯坦宣稱沒有任何物理測量能區別在左圖(加速中的火箭)和右圖(在地球上)中紅色小球的運動。換句話說,加速度可以「欺騙」你,讓你覺得是在引力場中。(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user Markus Poessel)

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將狹義相對論和等效原理結合,發展了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用惠勒的話總結:「時空告訴物質如何移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廣義相對論為我們理解宇宙在大尺度範圍如何工作提供了框架。

△ 彎曲時空的概念直接源於等價原理。(圖片來源: Graham Templeton)

- 原理 3 -

宇宙學原理

在伽利略時代之前,哥白尼認為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地方。一個世紀之後,牛頓在他的《原理》一書中假設太陽系被嵌入在一個均勻的空間之中,該空間在所有方向無限延伸。這些是宇宙學原理的起源。現代宇宙學原理認為,無論你朝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或任何方向觀測,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地方是特殊的。雖然在局部區域,我們會看到物質以太陽系、星系和星系團的形式存在,但在一個足夠大的範圍下,就會發現宇宙是均勻與各項同性的。在建立宇宙學模型的過程中,這一原理使所需要的數學大量的簡化。但宇宙學原理的有效性受限於我們的視野。例如,2013年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一個由星系組成的巨大超結構,延伸超過100億光年,稱為武仙-北冕座長城,使宇宙學原理受到挑戰。

△ 宇宙學原理認為無論朝宇宙的哪個方向看,我們都會看到同樣的物質分布。。(圖片來源: M. Rulison)

標準宇宙學模型:

當愛因斯坦第一次利用廣義相對論建立宇宙學模型時,他認為宇宙是靜態的:即不膨脹也不收縮。但是,在1920年代,對遙遠星系觀測發現它們「紅移」了,意味著遙遠的星系在不斷地遠離我們。其他科學家運用廣義相對論加上宇宙學原理,構建了一個膨脹中的宇宙。這些是現代標準宇宙學模型的開始。它描述了我們的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從一個熾熱、緻密以及無限小的一個點膨脹至今天我們觀測到的宇宙。這個理論也包含了一些我們現在仍然難以解釋的驚喜。

△ 根據天文觀測和標準宇宙學模型繪製了宇宙的演化時間線。(圖片來源:WMAP Science Team)

- 原理 4 -

量子化

1900年,普朗克試圖用數學更好的描述從燈泡輻射出來的能量。當時的理論跟實際觀測不符。在幾次失敗的嘗試後,普朗克發現他能夠消除該隔閡,但是他不得不作出一個大膽的假設:一個物體輻射出的電磁能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以一份份能量包的形式。普朗克一開始認為這些「量子」是理論的局限,而不是對現實的描述。但是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照射金屬會驅逐電子後提出了光電效應,認為光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稱為光子。但這僅僅只是開始。隨著量子理論的發展,我們發現不僅能量是一份份的,許多其它的性質,比如電荷和自旋,都有一個最小的單位。為什麼必須是這樣,沒有人知道。

△ 普朗克提出電磁輻射的能量是被量子化的,而不是連續的。(圖片來源:C24)

- 原理 5 -

不確定性原理

如果你踢一個足球,你可以同時知道它在哪裡以及它要去哪裡。但是,在亞原子粒子世界,情況就不這麼簡單了。你對一個粒子的位置知道的越精確,你對它的動量知道的就越少,反之亦然。這就是量子不確定性原理,在1920年代中期由海森堡提出。它不僅連接了位置和動量,也連接了能量和時間,以及其它。不確定性並不是來自於測量裝置的精確性,而是根本的限制了我們對這個世界能夠有多少理解。正是因為不確定性原理,粒子才有機會「隧穿」在經典物理中不可能克服的能量障礙,使發生在太陽的核聚變成為了可能。它也允許粒子能夠在看起來空無一物的真空中短暫的出現。

△ 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圖片來源:Chad Orzel)

- 原理 6 -

波粒二象性

在20世紀初,當物理學家發現光其實是由光子組成的時候,使人們非常困惑。因為在這之前,光也表現出所有波所具有的性質,比如幹涉和衍射。在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這個行為是普遍的,而且是雙向工作的:像波的光可以表現粒子的行為,而電子和其它的物質粒子也可以表現出波的行為。在這個波粒二象性的圖景中,一個量子物體同時處於所有可能的位置或狀態,稱為「疊加態」,只有在進行測量後才會坍縮為其中的一個狀態。薛丁格對此構想了一個思想實驗:一隻貓同時處於生和死的狀態。量子疊加態的魔法也是未來建造量子計算機的關鍵。

△ 光可以同時表現的像波和粒子。(圖片來源:S.Tanzilli, CNRS)

量子力學:

廣義相對論支配著整個宇宙在大尺度下是如何運作的,而微觀尺度下則由量子力學所掌管。量子力學正是起源於對量子化、不確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它完美地描述了亞原子粒子的運作方式,儘管這背後的原理帶來了許多反直覺的概念。正如廣義相對論一樣,量子力學也僅僅是一個框架。在它可以用來描述真實的粒子之前,它必須結合狹義相對論,因為這些粒子通常都以接近光的速度在運動。

量子糾纏:

量子力學有一個非常令人困惑的性質,那就是量子糾纏。愛因斯坦在1935年和另外兩位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簡單的說就是,兩個相互關聯的粒子會一直保持這種關聯,無論它們相距多遠。只要知道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就會立即知道另一個粒子的狀態。愛因斯坦把這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堅持認為有某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影響著這種糾纏狀態。因此量子力學必須是不完備的。過去,有許多實驗都表明量子糾纏的確存在,愛因斯坦或許錯了。

量子場論:

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粒子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現。而量子場論則將這兩個理論聯姻在一起,描述了所有的粒子其實都是由場「激發」出來的。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在1928年寫下了相對論性的量子力學方程——狄拉克方程,描述了相對論電子的行為。他的方程預言了一種跟電子完全一樣的粒子,除了擁有相反的電荷。在理論提出的不久後,科學家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第一個反粒子——正電子。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圖片來源:CERN)

經歷了幾十年的努力,物理學家發展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三種基本力和基本粒子。在過去的幾十年,標準模型漂亮的通過了所有的實驗檢驗。它描述了攜帶基本力的玻色子和構成物質的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兩個量子場論則是它的核心。量子電動力學(QED)描述了光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並和弱核力被統一成單一的電弱力。量子色動力學(QCD)則是描述強核力的一個理論。標準模型的巔峰來自2012年,當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填補了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

基於這六個基本原理,物理學家發展了標準宇宙學模型和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它們各自都成功地經受住了無數次的檢驗,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六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大大 原理(principia1687)

喜歡這類內容?也願意再閱讀其內容…?那麼敬請關注【博科園】今後我們會努力為你呈現更多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解讀「香蕉球」、「落葉球」與「電梯球」所蘊含的物理學原理
    接著他說,這個跟貝克漢姆踢弧線球的原理基本一致。接著,他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足球裡面的弧線球。由於與足球結合在了一起,艱深的物理學知識不再枯燥,反而變得十分有趣。那一天,我們聽的如痴如醉。那一天,我永遠記住了「香蕉球」、「落葉球」和「電梯球」這三類弧線球,同時也理解了裡面所蘊含的伯努利原理、馬格努斯效應等等複雜的知識。那一天,我畢生難忘。插曲之二:童話世界
  • 細數那些從事物理學的一家子
    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向我們介紹了10個物理學(數學)家族:巴丁家族: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1908-1991)因半導體工作及電晶體效應的發現而與他人共同獲得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1972
  • 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對慣性的新理解和認識之上
    導讀: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對慣性的新理解和認識之上。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把慣性概念視為一個重要的概念。而其實慣性概念是物理學的一個基石,對於此問題正確思考,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其實真正物理學開始飛速發展,應該從伽利略開始說起。伽利略之前的,都算不得是真正科學的的發展。
  • 等效原理被證實,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再一次被加固
    等效原理等效原理在現代物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1916年愛因斯坦建立的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之一,另一個基本假設是廣義相對性原理。等效原理又分為弱等效原理、強等效原理和甚強等效原理。弱等效原理最初是伽利略通過對物體在引力場中規律的研究而得出的一個基本原理,因此它又叫做伽利略等效原理。可能大家對這個名詞會感到有點陌生,但是相信大家在學習物理的時候都有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同時釋放了兩個不同重量的小球,其結果是這兩個小球幾乎同時落地。
  • 【科技日報】測試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本原則有新法
    一種新的測試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本原則的方法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方法利用了太空中被稱為快速射電暴的罕見短波,測試效率比以往使用伽馬射線暴高10到100倍。《物理評論快報》評審認為這一方法「非常重要且具有創新性」。  新方法被認為是對愛因斯坦等效原理提出100周年的重要貢獻。
  • 2019年蘭州城市學院專升本考試物理學專業考試大綱
    2019年蘭州城市學院「物理學」專業專升本招生考試專業課考試大綱一、專業名稱:物理學二、學制:2年三、授予學位:理學學士四、專業類別:師範類五、招生人數:30名六、培養目標按照「厚基礎、善實踐、能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要求
  • 物理學上的四大神獸,除了薛丁格的貓,你知道其他三大神獸嗎?
    物理學可以說是人類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對物理學的追溯可以到幾千年前。從最早的阿基米德定律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然後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最後到玻爾等人的量子力學,人類的物理學經過了幾千年的發現與發展。物理學界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天才物理學家,他們也提出了很多顛覆性的開創性理論。
  • 為何物理學無法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麼
    物理學家仍在繼續研究這類系統,但並非僅從所謂的基本等式入手。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界限這一問題上,人們犯的第二個錯誤至今依然常見。這一錯誤的根源在於我們使用語言的方式。許多人想當然地以為,如果我們對物理學足夠了解,最終就能像弄清水如何結冰或沸騰一樣、將生命作為一種物理現象來理解。確實有很多人認為,我們總能找到某種完美的物理理論,作為劃定生命與非生命的黃金標準。
  • 用過這麼多太陽能電池 光變電原理你不一定知道
    物理學原理告訴我們,能量轉化過程必然會帶來能量損失。於是,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課題因此提上了日程。那麼,太陽能是否可以直接轉化為電能?這種轉化過程又與哪些因素相關?這對19世紀初的科學家們來講,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命題。慶幸的是,這一難題在19世紀末取得了巨大突破。
  • 從數學到物理學:加密算法簡介
    - 密碼學就是數學和物理學的組合;它是信息安全技術的核心,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和隱私 -密碼學(Cryptology)的歷史「cryptology」 和 「cryptography」 兩個詞在現代的文獻中常常是無差別混用的,這就把對它們實際意義的混淆延伸到了語義學中。
  • 2020,「不確定性原理」的至暗時刻
    「不確定性」如今是個熱詞,而它來自於上個世紀初一位天才的發現,這就是對量子物理學具有奠基石意義的「不確定原理」(也可以稱作「測不準原理」)。比如我,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查閱了無數資料也沒搞懂量子力學到底該怎麼描述,所以只好藉助維基百科,給大家一個基本的概念: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它主要描述微觀的事物,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以其為基礎。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由此可以大致總結成五個方面來解讀。如果是考試的話,請按照書本標準答案來記憶,如下觀點為個人理解,僅供學習和交流,不能作為考試答案。一、認識的本質(討論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在馬克思之前的哲學理論,都是側重於強調哲學原理的,也就是說重點是解釋世界。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兼投資人張首晟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前提下的最小單位。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1928年,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Dirac)作出驚人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
  • 粒子加速器及其工作原理:9個有趣的事實
    一種比如稱為圓形粒子加速器,由下面六個基本組件組成。1. 粒子源:在此產生預期的粒子束「彈藥」。2. 束管:這是粒子束在其中傳播的結構。通常保持在真空,並且必須始終保持相當乾淨。3.通過它們,粒子物理學家認知許多基本粒子的性質,以及控制從物質、能量、時空的一切事物的物理定律。4. 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最大,功能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
  • 物理學吃貨解釋聽聲辨瓜 各學科大神掀挑瓜大戰
    一位物理學吃貨最近跟「聽聲挑西瓜」這件事較上了真,本著「決不能白白浪費一個西瓜」的信念,這位物理學大神運用聲學和力學知識,教起了挑西瓜秘訣並發到了果殼網上。很快各學科大神紛紛出動,生物學、醫學學霸們爭相出擊,掀起了一場最專業的挑西瓜大戰。物理學大神為吃西瓜寫專業論文還記得長輩愛用的聽聲辨西瓜生熟這一招嗎?
  • 探索基本對稱性的新方法
    每個領域都有一些核心的基本原理。生物學有進化論,地質學有板塊構造學,而物理學則有守恆定律和對稱性。例如,我們熟悉的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是守恆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宇稱對稱告訴我們,真實世界中的物理過程與它們在鏡像世界中遵循相同的物理學定律。 然而,如果物理定律是完美對稱的,那麼在宇宙大爆炸後應該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
  • 葉片式氣動馬達基本工作原理動畫
    氣動馬達基本工作原理同液壓馬達類似。壓縮氣體從輸進口A進入。作用在工作室兩側的葉片上。由於轉子偏心安裝,氣壓作用在兩側葉片上產生的轉矩差,使轉子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當偏心轉子轉動時,工作室容積發生變化,在相鄰工作室的葉片上產生壓力差,充分利用該壓力差推動轉子轉動。
  • 薛丁格的貓火爆全世界,其實在它誕生前,物理學還有個麥克斯韋妖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22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麥克斯韋妖1935年,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了一個關於量子力學的思想實驗,即薛丁格的貓,後來薛丁格憑藉著「薛丁格的貓」中的那隻不打開箱子就不知道死活的貓火遍了全球,詭異的薛丁格的貓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正在興起的量子力學,其實在薛丁格的貓誕生之前,物理學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
  • 物理學「四大神獸」:除了薛丁格的貓,另外三個是什麼?
    物理學十分注重實驗,最初的物理學理論就是從實驗中總結而來的。雖然只是思想上的實驗,但它們引發人深省,並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在這些思想實驗中,有四個的名稱與動物有關,它們被冠以物理學「四大神獸」。
  • 超級電容器:基本原理、分類及電性能
    儲能聯盟將分兩期與大家分享超級電容器的相關情況,本文為您詳細介紹超級電容器的基本原理及分類以及超級電容器電化學性能。超級電容器的基本原理及分類本小節主要對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機理進行介紹,在超級電容器中能量主要存儲與電極與電解質界面中,這種儲能方式儲能機理與使用的電極材料有很大關係,當一種超級電容器的兩個電極使用了不同種類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對產品儲能機理進行綜合分析將不能全面理解超級電容器工作原理,基於此,本節將首先對超級電容器的工作原理進行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