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中超賽場上,最受球迷們詬病的就是裁判員的判罰,也就是球迷們所說的:黑哨、偏哨,顯然哨子為不公正的裁判員背了鍋。但是在很久以前的足球場上,裁判員並沒有配備哨子,那麼哨子是怎麼樣一步步的走向足球場的呢?我們來科普一下:
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足球總會剛開始制定足球規則時,不僅沒有哨子,連裁判員都沒有。因為那時候足球比賽是一項紳士運動,只是到後來足球比賽漸漸變得功利起來,爭執也就越來越多,所以才出現了裁判員,但那也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裁判員,而是兩個隊各出一名仲裁員,和一名裁判員組成「裁判團隊」。當兩名仲裁員意見一致的時候,判罰即為最終決定,當兩名仲裁員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交給裁判員判決並為最終判決。
這種制度持續了二十年後,哨子開始出現了,裁判員開始佩戴哨子,但是並不像現在可以隨意吹。只有兩名仲裁員都表示犯規或者一個仲裁員表示犯規而裁判員表示同意的時候才能吹停比賽。而兩名仲裁員不表示犯規,裁判員自己是無權吹哨的。據說最早使用哨子的是諾丁漢森林俱樂部,因為他們的帳本上曾有過一個「5便士的哨子。」
到了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足球的裁判制度又進行了修訂,基本和現在的醉去規則相差不大了。仲裁員變成了邊線裁判,而裁判員變成了主裁判,權利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甚至可以將邊線裁判驅逐出場。後來比賽又增加了罰點球的規則,足球場上裁判員的哨子成為了可以控制比賽方向的利器,才有了後來的黑哨、偏哨、軟哨、嫩哨等等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