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9 17:06圖文來源:金陵晚報
傳說是指民間長期留傳下來的對過去事跡的記述和評價,有的以特定歷史事件為基礎,有的純屬是幻想的產物。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歡和傳頌。下面筆者簡介幾則南京的民間傳說。
吳冶城鑄劍捨身祭爐
朝天宮古時稱冶城。春秋晚期,吳王闔閭和他的兒子夫差都曾在此設置冶鑄兵器之所,故世稱冶城。
據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 中記載,在這座冶城,曾發生過幹將莫邪鑄劍的故事。
吳王闔閭訪得吳中鑄劍名手幹將與莫邪夫婦倆,令其冶鑄寶劍,以為護身之用。幹將與莫邪來到冶城,採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為吳王鑄劍。運來的薪柴煤炭堆積如山,遣使童男童女裝炭、鼓橐。這樣夜以繼日冶煉了三個多月,仍不見爐中升起青黃之氣,金英既不銷,鐵精也不熔。莫邪對幹將說:「你擅鑄劍,在吳中很有點名氣,如今三個月過去了,劍還沒有鑄成,怎麼向吳王交代呢?」幹將不明白莫邪的意思。莫邪接著說:「聽說利劍是神物所化,須得人氣而後才成,看來要捨生祭爐才能成功啊!」幹將恍然大悟,想起自己的師傅歐冶子為冶鍊金銀不化,後來師娘投身熔爐,金銀才熔化成器的事。莫邪慨然說道:「師娘能捨身煉成神器,吾何嘗不能效學呢?」於是莫邪沐浴淨身,斷髮剪爪,呼喚童男童女300人,再鼓橐,使烈風,待爐火方熾,便躍身入爐,金鐵頃刻銷鑠,煉成陰陽雙劍。陽劍即雄劍,名為「幹將」,有龜甲狀紋飾;陰劍即雌劍,名為「莫邪」,有波浪形紋飾。幹將把「幹將」劍藏匿起來,以「莫邪」劍獻給吳王。吳王以石試劍,應手而開。一分為二,裂面如削,心中大喜,視為至寶。後來他聽說幹將煉成的是雌雄雙劍,匿其雄而獻其雌,大怒,責令幹將獻出雄劍,否則「即當殺之不赦」。於是幹將持劍入朝,其劍自匣中躍出化為青龍,幹將乘龍直上雲霄,成為「劍仙」。
仙鶴街仙鶴助母子
從前,靠城南新橋的地方,住著織戶母子倆,他們靠一張破機子向東家領料織錦過日子。母子倆人勤手巧,但織好的錦幾乎全部都要給東家,自己則連生活也糊不過來。
天上的七仙女知道母子倆的艱辛處境後,就派兩隻仙鶴去幫助他們。仙鶴飛到母子倆的家,繞機飛了幾遭,從此,母子倆織錦,再也不用向東家領料了,上一卷經,就織得沒個完。他倆心裡好歡喜,日子也好過起來。東家看他們老是不來領料,但天天有錦出門,就跑到他們家看是怎麼回事,母子倆便一五一十把仙鶴的事說了出來。東家頓時起了歹心,他趁母子倆不留意,一把扯住經,用勁拉到頭,「撲撲撲」地猛然飛起了一對仙鶴,衝出窗戶,一直鑽到雲彩裡去了。從那以後,母子倆就只得依舊向東家領料織錦受剝削,依舊過著吃不飽飯的苦日子。
他們日夜思念著仙鶴,織錦時老覺得有一對仙鶴在眼前飛來飛去。一天,兒子在織錦,忽然,一對仙鶴停在雲錦上,他連忙叫娘來看:「娘,仙鶴飛回來啦!」娘跟過來一看,哪裡有什麼真仙鶴啊,分明是兒子在雲錦上織出了一對仙鶴。打這以後,他家織出來的雲錦上都有一對白羽紅頂的仙鶴,張著翅膀在雲彩中飛,活靈活現,叫人越看越愛。從此,他家的雲錦更出名了,他家住的地方,人們就叫仙鶴街。
泥馬巷泥馬渡趙構
泥馬巷在中華路北段西。據《金陵瑣志》稱:「泥馬巷,俗傳宋高宗南渡遺蹟。」
相傳北宋朝康王趙構曾作為人質拘於金營,後得徽、欽二帝血詔和原雁門關總兵崔孝的救助逃出,不久在商丘即皇帝位重建了宋朝廷(史稱南宋)。金兵大舉南侵,趙構向南奔逃。當他逃到建康(今南京)附近,金兀朮已追趕上,並射倒了康王的坐騎。正危急時,只見林中走出一個老漢,方巾道服,一手牽著馬,一手拿著鞭,叫「主公快上馬」。康王便接鞭跳上馬飛奔到夾江(今上新河西),舉目一望,只見前有茫茫大水,後有金兀朮緊追,急得他大叫:「天喪我也!」忽見那馬四蹄並舉,背著康王跳入江中。康王騎在馬上,緊閉眼睛,只聽譁譁水響。不久那馬過江上岸,又行了一程,來到一茂林處,將康王聳下地來,往林中去了。康王跟著進林,見一座古廟,廟門匾額上五個金字寫著「崔府君神廟」。康王進廟,見一匹溼淋淋的泥馬,顏色和騎來的一樣,暗想「渡我過江的,難道就是此馬?」不覺失聲道:「馬是泥的,沾了水,怎麼不壞?」言畢,只聽一聲響,那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合掌道:「我趙構深荷神力保佑,若復得宋室江山,定與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後,金兵退回北方,趙構下令修繕建康「泥馬廟」。幾經滄桑,「泥馬廟」廢,街坊出現,人們一直叫這裡為「泥馬巷」。
止馬營原為芝麻營
相傳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後,兵部侍郎之子朱紫貴在水西門偶遇畫家何上清和妻子肖梅娘,頓起歹心,妄圖霸佔梅娘,便逼何上清以其妻去抵債。在此之時,石婆庵老尼來請何畫一幅觀音大士像。願以20兩銀子報酬還債。何以妻子為模特兒,畫了一幅送子觀音像。朱紫貴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利用朱元璋生性猜忌,搶走了何的畫稿,進行誣陷,朱皇帝見畫稿上的大腳女人懷抱一個西瓜,疑為嘲弄馬娘娘,命錦衣衛在何家屋簷下插上芝麻秸,作為捉人的標記。馬娘娘認為開國之日,亂殺無辜,會失民心。因此對朱元璋進行規勸,而朱決心已下:「除非你把鐘山搬到石頭城,否則絕不準請。」無奈馬娘娘便扮為民婦,前往何家夜訪,了解到何畫中的女人懷抱的圓物是未畫成的童子頭,冤情大白。她同時在何家附近發現一捆芝麻秸,於是和隨從在各家的屋下都插上它,以假亂真。天亮時,錦衣衛前去捉人時,見許多家屋簷下都有芝麻秸,要統統抓走。馬娘娘見事禍及滿街,乃主動投案,結果又鬧出了一出「審皇后」的笑劇。在馬娘娘進諫下,朱元璋省悟,畫師得救。後來,居民為銘記馬娘娘恩德,將這條街巷改名為「芝麻營」,後又演變為今天的「止馬營」了。
另一傳說是,由於這地方靠近朝天宮,朝天宮進口處立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的大石碑(至今猶存),示意人們到此必須下馬。因此這地方就被稱之為「止馬營」了。
上新河曾是「傷心河」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稱應天府,建立政權。傳說,有一天,他帶著朱棣來到紫金山上,得意地對朱棣說:「你看紫禁城好不好?」朱棣答道:「好是好,就是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轟到後門口(即後宰門)。」朱元璋聽了,大為掃興。回家的路上,順手在路邊樹上摘了個橘子,剝了皮,去了筋,遞給朱棣吃。朱棣回到後宮,把這事對馬娘娘說了。馬娘娘說,你父王給你叫橘子,意思是要剝你的皮,抽你的筋,你還是趕快逃吧。於是母子倆連夜逃出宮城,來到江心洲附近一條新開的河邊,分別時,母子抱頭痛哭,眼淚掉到江裡,河水都發出了悲泣之聲。因此人們就叫河為『傷心河』,後因諧音而念成『上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