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肇基英林已歷1120個春秋,其族開枝散葉,瓜瓞綿綿;清康熙年間,旅居暹羅的族人帶頭倡建英林洪氏大宗,成為美談;洪氏歷代英賢輩出,留下諸多傳世著作
英林洪氏大宗巍峨壯觀
核心提示
公元897年,英林洪氏始祖十四朝奉公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至泉,三遷而肇居英林,自此開枝散葉,瓜瓞綿綿。英林洪氏大宗(即洪氏大宗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當時,旅居暹羅(今泰國)的巨賈、族人洪光弼帶頭捐資,首倡修建洪氏大宗。宗祠鼎成後,洪光弼跨越國界尊祖敬宗之舉,遂成美談。
□本報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洪少霖 文/圖
族群守墓 已歷千載
在今天的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鎮玉前村內,有一座氣勢浩大的陵墓,正好坐落於風景旖旎的白鶴灣灣畔。這座陵墓前臨碧海,背靠青山,遠眺數海裡外的大墜島,據晉江英林洪氏大宗理事會秘書長洪祖敬介紹,該墓為英林洪氏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公(即古淡公)之墓,穴名為「青草龍」。
據《英林洪氏族譜》記:「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妣郭氏恭人。公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緣黃巢、王仙芝作亂,唐昭宗乾寧三年丙辰(896年),錢繆克復越州,時王審知自稱福建留後,因以將軍扈閩。越四年丁巳(897年)公偕二子從王審知入閩來泉,初居晉邑十四都湖北洪厝,公幼習詩書;諳熟山水……因見英林地脈攬英山之勝概,揖虺水之奇觀,故三遷而肇基英林,是為英林洪氏之始祖。」由是可知,十四朝奉開基英林迄今已有1120年,他當時入泉還帶著兩個孩子,而選擇英林肇基,則是鍾情於英林山水之故。
英林,俗稱「烏籃」,乃搖籃之意,位於晉江南部,此地人文薈萃,乃洪氏一脈的重要發祥之地。自古以來,英林及其周圍的數十個村莊,毗鄰成片,聚居著洪氏族人。相傳十四朝奉入泉時,用搖籃挑著孩子,正待擇地定居,遇一風水先生說:「你挑孩子往前走,孩子到了哪裡啼哭,就在那裡定居。」得到指點後,十四朝奉出南門往前走,到了英林地界,孩子忽然哭了,於是便在英林定居,並以挑孩子的「搖籃」作為定居地名稱。「搖籃」的閩南方言曰「烏籃」,故英林又叫「烏籃」;另有一說,英林東臨龍、虺二湖,西屹小金、含武、豸角三峰,南聳雁塔,北依鷹哥山埔,四面地勢高出,中部小盆地。同時,村莊四周有東山仔、西山仔、後山仔、雞母石等四座小山丘,狀似古式搖籃的四根柱。縱觀村落全貌,英林形同一個古式大搖籃,故得名「烏籃」,沿用至今。
十四朝奉既然是在英林開基,為何卻葬於張坂鎮玉前村(舊屬惠安)呢?據族譜載:「(十四朝奉公)迨二子成立,遙念光州固始,乃以家事委二子,遂單騎而歸。途中染病,卒於惠安,就地安葬在惠安縣南山前鄉(即今玉前村)湖坑山……」由於思念故園,十四朝奉騎馬打算回光州固始探親時,不料途經惠安時病倒,不幸辭世,於是便葬於惠安。據說,後來出於對始祖的崇敬,有一支洪氏族人特地遷至山前鄉(今玉前村)來當十四朝奉公的「守墓人」,如今,千餘年時光過去,這支背負守墓之責的族群,仍堅守在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