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碑刻見證跨越國界的敬祖心

2021-01-08 東南網泉州頻道

洪氏肇基英林已歷1120個春秋,其族開枝散葉,瓜瓞綿綿;清康熙年間,旅居暹羅的族人帶頭倡建英林洪氏大宗,成為美談;洪氏歷代英賢輩出,留下諸多傳世著作

英林洪氏大宗巍峨壯觀

核心提示

公元897年,英林洪氏始祖十四朝奉公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至泉,三遷而肇居英林,自此開枝散葉,瓜瓞綿綿。英林洪氏大宗(即洪氏大宗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當時,旅居暹羅(今泰國)的巨賈、族人洪光弼帶頭捐資,首倡修建洪氏大宗。宗祠鼎成後,洪光弼跨越國界尊祖敬宗之舉,遂成美談。

□本報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洪少霖 文/圖

族群守墓 已歷千載

在今天的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鎮玉前村內,有一座氣勢浩大的陵墓,正好坐落於風景旖旎的白鶴灣灣畔。這座陵墓前臨碧海,背靠青山,遠眺數海裡外的大墜島,據晉江英林洪氏大宗理事會秘書長洪祖敬介紹,該墓為英林洪氏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公(即古淡公)之墓,穴名為「青草龍」。

據《英林洪氏族譜》記:「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妣郭氏恭人。公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緣黃巢、王仙芝作亂,唐昭宗乾寧三年丙辰(896年),錢繆克復越州,時王審知自稱福建留後,因以將軍扈閩。越四年丁巳(897年)公偕二子從王審知入閩來泉,初居晉邑十四都湖北洪厝,公幼習詩書;諳熟山水……因見英林地脈攬英山之勝概,揖虺水之奇觀,故三遷而肇基英林,是為英林洪氏之始祖。」由是可知,十四朝奉開基英林迄今已有1120年,他當時入泉還帶著兩個孩子,而選擇英林肇基,則是鍾情於英林山水之故。

英林,俗稱「烏籃」,乃搖籃之意,位於晉江南部,此地人文薈萃,乃洪氏一脈的重要發祥之地。自古以來,英林及其周圍的數十個村莊,毗鄰成片,聚居著洪氏族人。相傳十四朝奉入泉時,用搖籃挑著孩子,正待擇地定居,遇一風水先生說:「你挑孩子往前走,孩子到了哪裡啼哭,就在那裡定居。」得到指點後,十四朝奉出南門往前走,到了英林地界,孩子忽然哭了,於是便在英林定居,並以挑孩子的「搖籃」作為定居地名稱。「搖籃」的閩南方言曰「烏籃」,故英林又叫「烏籃」;另有一說,英林東臨龍、虺二湖,西屹小金、含武、豸角三峰,南聳雁塔,北依鷹哥山埔,四面地勢高出,中部小盆地。同時,村莊四周有東山仔、西山仔、後山仔、雞母石等四座小山丘,狀似古式搖籃的四根柱。縱觀村落全貌,英林形同一個古式大搖籃,故得名「烏籃」,沿用至今。

十四朝奉既然是在英林開基,為何卻葬於張坂鎮玉前村(舊屬惠安)呢?據族譜載:「(十四朝奉公)迨二子成立,遙念光州固始,乃以家事委二子,遂單騎而歸。途中染病,卒於惠安,就地安葬在惠安縣南山前鄉(即今玉前村)湖坑山……」由於思念故園,十四朝奉騎馬打算回光州固始探親時,不料途經惠安時病倒,不幸辭世,於是便葬於惠安。據說,後來出於對始祖的崇敬,有一支洪氏族人特地遷至山前鄉(今玉前村)來當十四朝奉公的「守墓人」,如今,千餘年時光過去,這支背負守墓之責的族群,仍堅守在當地。

相關焦點

  • 導遊甘肅丨藝術力量傳遞跨越國界大愛
    導遊甘肅丨藝術力量傳遞跨越國界大愛 2021-01-01 1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跨越國界的忠犬「八公」
    這一奪冠背後的插曲通過俄羅斯的通信社,傳到了日本乃至全世界。比扎吉託娃的父母動作還快的是日本的「秋田犬保存會」。該保存會通過日本外務省就贈送事宜展開了磋商。扎吉託娃所說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是日本電影《忠犬八公物語》的翻拍版,是以真人真事為題材的美國電影。
  • 跨越國界的友誼——兩位「洋八路」的感人事跡
    此時的他,沒有意識到,這一去竟是一生。輪船經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入紅海,越過印度洋向目的地駛去。在劈浪前行的輪船上,米勒不禁思念起家中的父母,思緒萬千的他不禁問自己,自己一句中國話都不懂,到這個遙遠的國家來參加艱苦的戰爭,能行嗎?
  • 基尼妹酒後騎馬奔馳,清醒後發現已跨越國界!
    美國一名比基尼辣妹莉茲(Liz)於10日晚間出門喝酒,結果醉得不省人事,隔天早上醒來之後發現自己騎在一匹馬上,一旁2名小男孩也騎著馬,但他們講的卻是西班牙語,莉茲才驚覺,自己已經「跨越國界」來到了墨西哥叢林。但她對整個過程卻絲毫沒有印象。她用手機錄像上傳網絡,很快就吸引超過1000萬次觀看。
  • 開眼看世界,愛心無國界
    2019年4月23日,愛樂堡幼兒園裡充滿著歡聲笑語,一節生動有趣的地理課正在愉快地進行著。小朋友們紛紛圍到留學生志願者們的身邊,聽著他們講述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孩子們小小的手指指向五彩的地圖,這是哪個國家呢?
  • 講述古代中國法治故事 河北隆堯發現明代萬曆年間碑刻
    隆堯發現明代萬曆年間碑刻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日前,記者從隆堯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文物保護人員近日進行縣域文物普查時,發現一通明代「巡撫都察院禁諭明文」碑。碑文屬官府禁令告示,記載了兩個村莊圍繞集市相爭80年的詳細過程及官府判案經過。
  • 印度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愛可以跨越一切,美好依舊存在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是一部囊括喜劇、溫情、宗教、人性等元素的劇情電影,講述了猴神大叔帕萬經歷千辛萬苦、跨越國界與偏見護送異國女孩沙希達回到故鄉的故事,笑中帶淚,感人至深。巴基斯坦女孩沙希達因為語言障礙無法發聲,愛女心切的母親冒著危險帶沙希達去看病,而在返回途中沙希達卻意外與母親走失,來到了印度國界。幸運的是,沙希達在陌生的異國遇見了善良的猴神大叔帕萬,帕萬開始誤以為沙希達是印度女孩,將沙希達送去警察局,卻被警察告知沙希達不能留在警察局。
  • 無國界醫生組織譴責美軍空襲醫院致19人死亡
    據美國媒體報導,國際慈善組織無國界醫生3日說,他們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的醫院當天遭到空襲,造成至少19人死亡,其中包括3名兒童。    該組織說,他們通知了在喀布爾和華盛頓的美國和阿富汗軍方官員之後,不斷的空襲又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死者當中包括該組織在昆都士醫院的12名工作人員。
  • 見字如面:「一個人的樂隊」跨越時空,延續夢想
    「一個人的樂隊」寄託著跨越國界超越種族的人間大愛溫暖出發,這一次,他們在黑龍江衛視與騰訊視頻共同打造的《見字如面》節目中亮相點起希望的火種。菲利普的故事,跨越國界的愛菲利普出生於一個澳大利亞普通的家庭,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促使他畢業後以一名外教老師的身份,在重慶西南大學教授英文課程。
  • 跨越一個世紀的「糧」心故事,有你家的影子嗎?
    跨越一個世紀的「糧」心故事,有你家的影子嗎?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粵姐姐邀你一起來讀讀家庭愛惜糧食、節約食品的「糧」心故事☟△70年代的東莞農村。
  • 寶姐解密「有界之外」,中西方審美跨越時空的重逢
    今年夏天,卡地亞和故宮博物院合作的「有界之外」備受矚目,以故宮博物院藏品和卡地亞典藏的交織,呈現了中西方文化藝術間的靈感共鳴與交融互鑑,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跨越時間與國界,展現無上藝術創造力、極致工匠技藝及中西方文化碰撞互通的盛宴。
  • 國界在我心:我們家的雞,一根毛都不能少!那你知道雞毛在哪裡?
    國界在我心:我們家的雞,一根毛都不能少!那你知道雞毛在哪裡?預文陳詞:四海八荒,天下九州,盡歸我中華,可八荒之外、九州盡頭又是怎麼個情形?許多人都知道我國版圖就如一隻雄壯的「公雞」,傲視東方,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到這個輪廓,是花了多少年「制定」的?而這輪廓的邊緣又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呢?
  • 藝術沒有國界,但藝術家有國界!樂華娛樂到底因何受罰?
    早上起來就被樂華娛樂的一份聲明嚇了一跳,跟他們過往的聲明有點不一樣,這次少了「嚴正」兩個字。根據他們聲明中的一二三點,小編嘗試解讀了一下:一、樂華被處罰了;二、處罰的具體原因不清楚,所以網友們很是發揮了聯想,其中可能牽連了無辜明星;三、處罰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為損害了G家利益。從第三點看,事情有點大條了。
  •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乾隆年間,位於東印度群島東部的蘇祿國遣使朝貢方物並請求編入中國圖籍,乾隆帝的上諭如外交辭令一般冷淡:「蘇祿國傾心向化,其國之土地人民即在統御照臨之內,毋庸復行齎送圖冊。」顯然,在這個「十全老人」眼中,波濤深處的化外之地作為「外藩」已是高攀,納入「內臣」更是萬萬不可能的。在西方,這裡是歐洲文明的邊疆。
  • 「博之美物」「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
    【博之美物】「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梁公碑雷 婷在寧縣博物館保存著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石碑,在它的陽面和陰面記載了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和故事。陽面題為「牛公碑」,為後梁寧州刺史牛知業筑州牆建諸公署及州衙所立之碑。
  • 【煙雨華亭】一碑兩文記述元明清三代事——華亭寺碑刻賞析
    原標題:【煙雨華亭】一碑兩文記述元明清三代事——華亭寺碑刻賞析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昆明之有碑刻,始於漢。一類為文字碑刻,一類為畫像刻石。早期與佛教有關的是畫像刻石,昆明最早刻有佛像的石碑當推《王仁求碑》,立於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這是昆明僅存的唐碑,也是雲南發現最早的刻有確切紀年的碑刻佛像。南詔大理國500年間,雲南尚幢尚塔不尚碑,像《王仁求碑》這樣的實物是一孤例。
  • 美軍承認誤炸「無國界醫生」醫院
    原標題:美軍終於承認誤炸「無國界醫生」醫院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6號,北約駐阿富汗部隊最高指揮官、美軍將領坎貝爾首次承認,美軍在3號轟炸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的軍事行動中誤炸了一所醫院。
  • 羅馬帝國的理想國界是什麼?
    而是羅馬帝國的理想國界應該在什麼位置?要分析這個問題,就要分析羅馬帝國的統治極限在哪裡?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夠統治整個歐洲,靠的是地中海發達的海運。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羅馬帝國的繼續擴張,原因很簡單,羅馬帝國的後勤補給嚴重依賴海運,這意味著羅馬帝國所到之處,必須有港口可以提供補給。在地中海沿岸,甚至是黑海沿岸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