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2021-01-08 澎湃新聞

在近代的畫卷徐徐翻開之前,無論從文化角度還是地理角度來看,東印度群島都是文明世界共同的邊疆。

狹義的東印度群島大體對應如今的東南亞地區

在東方,這裡是中華文明的邊疆。乾隆年間,位於東印度群島東部的蘇祿國遣使朝貢方物並請求編入中國圖籍,乾隆帝的上諭如外交辭令一般冷淡:「蘇祿國傾心向化,其國之土地人民即在統御照臨之內,毋庸復行齎送圖冊。」顯然,在這個「十全老人」眼中,波濤深處的化外之地作為「外藩」已是高攀,納入「內臣」更是萬萬不可能的。

在西方,這裡是歐洲文明的邊疆。15世紀末,無數以伊比利亞半島為起點的卡拉維爾帆船正著迷於解鎖新世界:向東,船隊們一步步經過幾內亞灣、好望角、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向西,航海家們將依次領略加勒比海、德雷克海峽、火地島、南太平洋——無論是向東還是向西,東印度群島都安然地躺在航海圖上最遙遠的地方。

1697年英國出版的東印度群島地圖,西部邊界尚不明確

然而,正是這一片雙重意義上的邊疆,卻又是人類近代史最重要的見證人之一。尋找香料群島的欲望是歐洲人實現地理大發現最現實的動因,世界的殖民化潮流由此滾滾而來;在之後的歲月裡,這裡又見證了幾乎所有殖民帝國的興衰沉浮: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國、法國、美國、日本……許多年後,當那些龐大帝國都已經隨著殖民地獨立浪潮逐漸遠去時,依然有一條幾近於直線的國界橫亙在此間,向後人訴說著曾經海陸之間的鐵馬兵戈——那就是縱貫紐幾內亞島、與東經141度幾乎完全重合的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國界。

比起另一條印(度)巴(基斯坦)國界,這條印巴國界顯得異常低調。不過作為太平洋西海岸最漫長的直線國界,它的歷史卻要悠久、深邃許多。

縱貫新內亞島的「印巴國界」

不過,在開啟這一段史詩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幾內亞——這個太平洋西岸的龐大島嶼為什麼會擁有一個非洲化的名稱。

紐幾內亞的第一批歐洲訪客依然是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1526年至1527年間,葡萄牙探險家發現了這座島嶼,並以馬亞語將其命名為「巴布亞(Papua)」。1545年,西班牙人在考察紐幾內亞時認為這裡的居民與非洲幾內亞海岸的居民非常相似,遂以「紐幾內亞(New Guinea)」為之命名。曾經瓜分地球的葡萄牙帝國與西班牙帝國分別給予了紐幾內亞島兩個不同的名稱,而這兩個名稱又在四個多世紀後合二為一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國號——人類歷史總是充滿著這樣的宿命感。

從滿者伯夷到荷屬東印度

作為印巴國界的共有者之一,印度尼西亞的國家格言為舊爪哇「Bhinneka Tunggal Ika」,即「存異求同」。這是一句與印度尼西亞的歷史與氣質極為契合的格言:300多個民族、742種語言及方言、彼此纏繞的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和基督教,挾帶著不同的文化共生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中。破碎的地形及地貌往往不容易孕育出大帝國,各島嶼的部族與國家各自為政、此消彼長,直到14世紀末滿者伯夷王國的出現,才勉強宣告了東印度群島的統一。

滿者伯夷國的創立者Raden Wijaya

滿者伯夷滅亡後,東印度群島再次分化,然而歷史沒有再給後繼者統一的機會:歐洲人就要到來了。

滿者伯夷的擴張

1478年,強盛一時的滿者伯夷陷入空前的動蕩。十五年後,歐洲發生了一件大事: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簽訂了《託爾德西裡亞斯條約》,以佛德角群島以西100裡格(約西經38度)處的經線為界,瓜分了整個世界。

1527年,滿者伯夷被淡目國所滅。兩年後,歐洲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完成環球旅行之後,確認地球是圓形的西葡兩國再次籤訂《薩拉戈薩條約》,以「香料群島」以東297.5米格處的經線為界,劃出了兩大帝國瓜分世界的另一條分界線。

1493年《託爾德西裡亞斯條約》規定的子午線(紫線)以及1529年《薩拉戈薩條約》規定的子午線(綠線)

前一條經線就是赫赫有名的「教皇子午線」,最初位於西經38度附近,後調整至西經46度;而後一條經線位於東經142度附近,恰好縱貫東印度群島最東方的紐幾內亞島——這一條西葡之間切割地球的邊界並沒有被認真執行,但卻一語成讖地預示了東印度群島的命運;而幾百年後的印巴邊界與其幾乎完全平行,彼此相差只有一個經度。

1573年的多明戈斯特謝拉世界地圖,圖中的經線正是西葡兩國瓜分世界的界線;可以看到當時美洲尤其是北美洲西岸還是一片空白

作為地理大發現以降最早的殖民帝國,西葡在擴張中有先發優勢,早在1512年葡萄牙商人就已經來到了東印度群島。不過葡萄牙人沒有站穩腳跟,真正在東印度群島成功「拓荒」的是荷蘭人。1596年,一支荷蘭船隊駛抵爪哇島,並於1603年建立貿易站;1605年,荷蘭人將觸手伸入香料群島;1619年,荷蘭人攻佔雅加達,命名為巴達維亞並作為總部。巴達維亞(Batavia)是荷蘭的羅馬名稱,這一稱呼圓滿闡釋了荷蘭人在遙遠東方開疆拓土的雄心。

為什麼巴達維亞是「總部」而非「首府」呢?因為此時橫行於東印度群島的不是荷蘭政府,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人在到達東印度群島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迅速組建了14家以東印度群島貿易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在季風與洋流的影響下,各公司的船隊通常會同時抵達東方,造成當地原材料物價飆升;又同時返回歐洲,造成市場物價下滑。為避免過度競爭,這14家公司於1602年合併為「聯合東印度公司」,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路線圖

作為重商主義國家,荷蘭議會賦予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好望角西至麥哲倫海峽這一「大東印度地區」的貿易壟斷權,同時授予了包括發動戰爭權、判決囚禁、與他國談判、發行貨幣及建立殖民地等國家權力。有了這些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雖非國家而近於國家,也有條件在東印度群島開展一番雄圖霸業了。很快,當地的人們發現了一個「荷蘭版」的滿者伯夷王國:曾經連成一片的孤立群島再一次豎起了相同的旗幟,而在先進艦船和武器的支撐下,這個新興的王國也似乎有望將領土擴展到滿者伯夷王國都未曾到達的邊疆,比如紐幾內亞島。

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會所旗幟。上方的A代表該船隻或設備屬於阿姆斯特丹會所,若為米德爾堡會所所有則加注M字,依此類推

事實上荷蘭人的確做到了,只是並非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在戰爭與貪腐的拖累下,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799年解體並由荷蘭政府接管,其領土正式成為荷屬東印度。荷屬東印度剛剛成立時其疆域包括爪哇島、部分蘇門答臘島、馬魯古島及萬鴉老、望加錫等海港,而之後的三十年,這個新興的殖民地通過貿易站,將觸手一點點伸向紐幾內亞。

荷屬東印度最初只控制了紐幾內亞島西部

1828年,荷屬東印度勢力已經基本覆蓋了紐幾內亞西部,同時派遣了一支探險隊,對從雅木斯巴角至迪古爾河的海岸進行了勘探。雖然在當時測繪的地圖上,紐幾內亞島的腹地幾乎是一片空白,其海岸線的走向也並不完全清晰,這意味著荷蘭人根本沒有也無法對紐幾內亞西部全境實施有效管理——但荷蘭人還是宣告紐幾內亞島自南岸與東經141度的交界開始至雅木斯巴角以西均為荷蘭領土。

或許荷蘭人早有預感,荷屬東印度的東擴之路到此為止了。的確,在東印度群島,沒有哪個亞洲國家是荷蘭人的對手,但歐洲國家呢?

地球是圓的。三百年前,葡萄牙人在世界盡頭遇到了西班牙人;如今,荷蘭人在紐幾內亞島上遇到了德國人與英國人,紐幾內亞島上的爭奪愈發激烈起來。

荷屬東印度的擴張

紐幾內亞島上的三足鼎立

在荷蘭人在紐幾內亞遇到「故人」之前,歐洲殖民帝國就已經向紐幾內亞磨刀霍霍了。

17世紀的紐幾內亞島在歐洲人眼中還是一片空白

紐幾內亞位於東印度群島的最東部,與眾多小島一道參差探入太平洋,西葡兩大帝國已然沒有餘力經營,這就給了後起之秀們可乘之機。1857年,德國商人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創辦了一家貿易站;1880年,德國政府批准《薩摩亞法案》,正式開始殖民戰略。1882年,德國紐幾內亞公司成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大肆收購、搶佔殖民地——這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極為相似的「準國家」成為德國邁向紐幾內亞的探路人。

德屬紐幾內亞公司旗幟

在之後的十餘年裡,德國通過戰爭、談判、購買與國際仲裁獲得了太平洋西部大量領土,並將其合併為德屬紐幾內亞:俾斯麥群島、北索羅門群島、馬裡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帛琉、諾魯……而這其中最大的便是新內亞島東北部地區。德國人將其命名為「威廉皇帝之地」,這片以皇帝命名的土地將為新內亞島留下一道重要的邊界。

德屬紐幾內亞除了紐幾內亞島東北外還包括很多島嶼

德國殖民帝國興起之時正逢西班牙殖民時代的落幕,然而,德國人身側有著同樣實力強勁的競爭者:在北面,美國人「購買」了菲律賓;而在南面,英國人的足跡已從澳大利亞北上,紐幾內亞島東南地區出現了第三股勢力,紐幾內亞島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幾個新興殖民帝國的擴張中正式成型。

德屬紐幾內亞(藍色)

1884年是紐幾內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同時也是世界殖民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就在這一年,歐洲列強召開了柏林會議,瓜分非洲的序幕正式開始;而在地球的另一側,荷蘭、德國與英國對紐幾內亞的瓜分已經初步完成。

邊界問題浮上水面:一個島上居然存在三個帝國,紐幾內亞究竟該如何劃分?鑑於荷蘭人早一步佔領了紐幾內亞西部,昆士蘭自治領在踏入新愛爾蘭之初便宣布只兼併東經141度以東的土地;而德國出於同樣的考慮,同樣將「威廉皇帝之地」的西部邊界,定為東經141度。

1885年,德屬紐幾內亞與英屬紐幾內亞進行了劃界——這一段邊界起點為東岸的米特礁,終點為東經141度線與南緯5度線的交戰,同樣由幾段直線組成。

荷蘭人在1828年的聲明中,其邊界與東經141度並不完全重合,為什麼昆士蘭自治領與德國會在擴張時對東經141度線採納了絕對的承認呢?因為早在1848年,英國便要求荷蘭對其海外殖民地做出明確說明。荷蘭為此對其紐幾內亞領地範圍做了一次秘密界定,將其東界確定為東經141度。這份秘密劃界定於1865年被公開,並基本得到其競爭者的認可。

最終,在三個遙遠帝國的角逐下,紐幾內亞上出現了兩條大致呈橫「T」形的國界,而作為荷屬東印度東界的東經141度線,從此在人類國界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紐幾內亞島上的三足鼎立:橙色:荷蘭,紅色:英國,灰色:德國

東經141度的測繪接力賽

1884年之後的故事似乎很容易理解:既然東經141度是荷蘭與德國、英國殖民地的分界線,那當殖民地獨立時繼承原宗主國的邊界,豈不是水到渠成?然而,一個世紀之後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界並不是一條直線,而帶有兩處「修正」。第一處「修正」非常清晰,是界線中間一處凸向印度尼西亞一側的突出部;另一處修正則很難為肉眼所察覺:其實突出部南北兩側的直線也並不重合——突出部以南的邊界為東經141度1分10秒,北部的邊界才是真正位於東經141度。

這條邊界上下兩段的延長線並不重合

突出部源於紐幾內亞島第一大河弗萊河。早在1893年,英荷雙方在視察海岸時達成修正協議,兩國邊界以南部的本斯巴赫河河口為起點。河口在東經141度線以東,這也意味著英國將損失一部分領土,作為補償,在東經141度線與弗萊河的兩個交點之間,兩國以弗萊河為界。英國的理由是弗萊河是歐洲探險家與淘金河進入紐幾內亞島腹地的主要通道,如果嚴格按照東經141度線來劃分邊界,弗萊河中的一段將會完全位於荷蘭境內,不利探險活動的開展。這一原則為荷蘭所接受,並從此確定下來。

弗萊河(紅線)是歐洲探險家與淘金河進入紐幾內亞島腹地的主要通道

那南北兩段邊界之間1分10秒的誤差呢?這源於殖民擴張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殖民帝國在劃定邊界時很難有足夠詳細的地圖,而讓政治家們等勘界工作完成後再回到談判桌前顯然不現實,所以殖民地的邊界往往是先出現在聲明、條約與附件中並不清晰的地圖中,再通過勘界工作逐步確定的。因此,殖民地之間往往不乏直線邊界——尤其是在缺乏自然、人文景觀分割線,同時又很難確定兩點之間直線的情況下,經緯線就更成了首選。

1914年左右太平洋西岸的殖民地

顯然,當荷蘭人、德國人和英國人確定彼此在紐幾內亞的國界時,同樣無法真正將地圖上的界線劃在土地上,於是三方又在之後開展了細緻的勘界工作。1908年,德英邊界的考察工作正式啟動;1910年,荷蘭與德國的聯合調查小組為確定東經141度的具體位置再次開始了邊境探險活動。這兩次活動都非常艱難,勘界人員的日誌中滿載著對紐幾內亞惡劣自然環境的絕望。1914年,荷德邊境的勘界結果公開,不過對於德國來說這份地圖已經失去了意義——一戰爆發了,而德國紐幾內亞旋即被近在咫尺的澳大利亞佔領。1921年,國際聯盟正式授予澳大利亞對德國紐幾內亞的託管權,德國人的身影,從此在紐幾內亞消失。

澳大利亞既是太平洋戰局中的老角色,也是新勢力。說其老,是因為澳大利亞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其政權架構與軍事力量均承襲自大英帝國;論其新,則是因為此時的澳大利亞已經有了較大的自主權。

曾盛極一時的「德國南海」,棕色的德國紐幾內亞在一戰時被澳大利亞佔領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並於1906年取得英屬紐幾內亞的管理權。德國紐幾內亞的「加入」,意味著紐幾內亞島上「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事實上已不復存在,東經141度成為島上唯一一條國界線,而這條國界的主人,則是荷蘭與澳大利亞。兩國很快達成共識:尊重東經141度這條歷史界線,以及弗萊河上的那一小塊突出部。

二戰時期,日本帝國在二戰中佔領了紐幾內亞島大部分地區,完全抹去了東經141度作為國界的地位;二戰結束後,這條歷史邊界再一次恢復。1964年,印度尼西亞獨立並佔領了紐幾內亞西部,並再次與澳大利亞進行勘界。在尊重歷史邊界的前提下,這一次勘界造成了微小的改動:弗萊河北部的國界重回東經141度線,而南部的國界則被確定為東經141度1分10秒。1975年,從澳大利亞殖民地身份獨立加入大英國協,存在了10年的印澳邊界就此轉變成印巴國界。

紐幾內亞島上的印巴邊界

結語

從西葡兩大帝國劃定的世界盡頭邊界到荷德英確定的紐幾內亞邊界只有一個經度的距離,然而正是這短短的一個經度,濃縮了東西文明的連天戰火與殖民帝國的雄起雌伏。

四百年來家國, 三千裡地山河。東印度群島已經從一個地理名詞漸漸轉化成歷史名詞,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早已踏上了屬於自己的新徵程,唯有那縱貫紐幾內亞島的東經141度線,還倔強地在地圖上保留著殖民歲月的印痕。人類邊界史的極致曼妙,恰在於此。

紐幾內亞島

相關焦點

  • 親歷中俄邊界談判
    經過三輪政府代表團之間的談判和兩輪專家組談判,1988年10月雙方已基本對中蘇邊界東段的走向問題取得共識。雙方達成一致的邊界線長度為4154公裡,佔東段總長度的98%。並同意我方各類船隻包括軍用船隻,可從烏蘇里江經哈巴羅夫斯克城下至黑龍江無阻礙航行及確認中方船隻可在圖們江通海往返航行。只剩下黑瞎子島和阿巴該圖洲渚問題未解決。
  • 走訪中俄東段邊界之二:中俄邊界談判歷經40年
    走訪中俄東段邊界之二:中俄邊界談判歷經40年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趙嘉麟報導 距離黑瞎子島最近的黑龍江省撫遠縣邊防大隊工作人員近日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電話採訪時指出,2004年《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籤定後,中俄雙方於2005年6月開始就黑瞎子島勘界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今年6月下旬將開始新一輪的實地勘界,勘界預計將持續到2007年。
  • 互瞪、踢腿、掐手、示威,全球最搞笑的印巴邊境降旗儀式!
    這次去巴鐵,終於看到了網紅版的「印巴邊境降旗儀式」,之前看過朝韓38線,感覺真的沒有印巴降旗儀式來得刺激,好玩!關鍵是印巴邊境的降旗儀式是帶有強烈的表演風格的。從形式到肢體動作,再到眼神,一臉嚴肅的兩邊的邊境警察搞笑得很,簡直讓我們這些外國人捧腹大笑。
  • 中國邊界談判策略及中國與鄰國邊界問題現狀
    —— 專訪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劉振民中國已與12個鄰國籤訂了邊界條約或協定,劃定的邊界約佔中國陸地邊界線總長度的90%2005年8月3日,就中國在邊界問題談判過程中,奉行怎樣的方針政策;中俄、中印邊界談判的過程及走向等問題,《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劉振民
  • 中國邊界談判策略
    劉振民:中俄邊界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與前蘇聯(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國)先後舉行了三次邊界談判。第一次在1964年,第二次從1969年到1978年,第三次談判自1987年開始至2004年。   1991年5月16日,《中蘇國界東段協定》籤署。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該協定。
  • 廣西狗肉節去留之爭 飲食文明的邊界在哪裡?
    飲食文明的邊界在哪裡?(圖片來源:資料圖) 原標題:廣西狗肉節去留之爭 飲食文明的邊界在哪裡? 經濟之聲評論員馬尚田 從父親節開始說起。你向父母說過「我愛你」嗎? 老馬以為,這種爭論是有積極意義的,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確立飲食文明的邊界在哪裡。 這個邊界,首先,就是不虐殺、不炫耀殺戮。 從歷年情況來看,廣西狗肉節的確出現虐殺和炫耀殺戮現象,一個節日吃一萬條狗,很多狗被當街屠殺,甚至有人虐待動物只是為了讓動物保護者出手購買。這讓很多人反感。
  • 印巴第一輪空戰的劇情 幾乎和一部巴基斯坦電影一模一樣
    利刃/曲光日前,多達12架的印度空軍幻影-2000戰鬥機越過印巴邊界線對巴基斯坦境內的一系列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此前本就火藥味十足的印巴邊界局勢,徹底被印度空軍的這一舉動所點燃。就在印巴空軍此番你來我往酣戰正濃不久前,巴基斯坦國內剛剛公開了一部名為《SHERDIL》的空戰電影的預告片。而在預告片中出現的"梟龍"戰機大戰幻影-2000的劇情,更是完美契合了衝突第一天的實況。如此巧合,甚至讓吃瓜網友發出了"真實事件根據電影改編"的感嘆。
  • 國界在我心:我們家的雞,一根毛都不能少!那你知道雞毛在哪裡?
    國界在我心:我們家的雞,一根毛都不能少!那你知道雞毛在哪裡?預文陳詞:四海八荒,天下九州,盡歸我中華,可八荒之外、九州盡頭又是怎麼個情形?許多人都知道我國版圖就如一隻雄壯的「公雞」,傲視東方,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到這個輪廓,是花了多少年「制定」的?而這輪廓的邊緣又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呢?
  • 《三方國界》五兄弟戰大毒梟
    horner)主演了《三國邊界》(three borders),這部電影將由j.c. shandur根據馬克·鮑爾(marc Bauer)的劇本改編而成。「三方國界」是巴拉圭、阿根廷和巴西之間臭名昭著的邊界,伊瓜蘇河和巴拉那河在這裡交匯,這使得該地區難以監控,同時也是有組織犯罪的避風港。三方國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10年前,包括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和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等人。
  • 中俄和平解決所有邊界問題(圖)
    新華社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羅斯)6月2日電(記者宋世益)中國外長李肇星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日在俄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市代表中俄兩國政府共同籤署了「互換《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准書的證書」,並交換批准書和證書。
  • 中俄邊界聯檢議定書及附圖生效
    新華社聖彼得堡11月7日電11月7日,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期間,兩國政府就國界聯合檢查發表聯合聲明。全文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第一次聯合檢查成果的聯合聲明(2016年11月7日聖彼得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以下簡稱雙方),根據2006年11月9日籤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管理制度的協定》的有關規定,於2011年至2016年開展了中俄國界第一次聯合檢查(以下簡稱聯檢)。
  • 2019最新高燃戰爭電影之《三方國界》觀後感
    電影《三方國界》是一個大逃亡的故事,一個掙扎人性原則的故事,一個中年男人勇敢前行的故事。《三方國界》演員陣容十分強大,五位男演員都是有點名號的角兒。但在強大男團加持下,本片的本質還是一部充滿南美風景的動作片,加上一點糾結的人性。
  • 走訪中俄東段邊界之一:黑瞎子島靜候勘界
    根據1991年的協議,我方有繞過黑瞎子島、經過俄方城市哈巴羅夫斯克的航行權,2004年《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解決黑瞎子島的主權問題後,我方仍保留有繞航權。 在撫遠縣採訪時,當地漁民曾告訴記者,船隻不繞經哈巴羅夫斯克附近一段的烏蘇里江,直接走撫遠水道,可以近90公裡。但就是這種長期走捷徑的舉動,讓俄方一些人長期以來甚至至今都認為:撫遠水道才是中俄的界河。
  • 世界上千奇百怪的國界線,看到荷蘭和比利時的國界,笑出豬叫聲
    說到國界,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限,它是國家主權範圍的邊界。通常以領陸和領海的國界為基準,向上向下作垂直線,構成該國的領空與底土的界限。但是有些國界,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奇葩的,我們來看看,上面的這就是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國界,就是一條河分開了三個國家。接著我們來看到的,這是德國和荷蘭國界,但是這個國界線是穿過了一棟房子。這個房子有一個德國地址和一個荷蘭地址。德國那邊有一個郵筒,荷蘭這邊也有一個郵筒。只有一步的距離,但是卻割成了兩個國家了。
  • 中俄邊界遺留問題解決
    新華社黑龍江撫遠電 中俄雙方昨天在黑瞎子島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中國外交部大使趙希迪和俄羅斯外交部一亞局副局長馬雷舍夫共同為中俄界樁揭幕。兩國外交、國防、公安等部門及地方代表共同出席了儀式。
  • 中國與塔吉克斯坦邊界問題由來
    與塔吉克斯坦的邊界。中塔邊界約400多公裡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在1997年就有爭議的烏赤別裡山口和喀喇雜克山口兩地區達成協議。2002年5月塔總統訪問中國,同意把靠近帕米爾地區存在爭議的28,000平方公裡土地中的3.5%共大約1,000平方公裡的領土交給中國,從而結束了邊界爭議。2000年7月,中塔吉三國籤署了《中塔吉關於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為徹底解決中塔兩國邊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中塔邊界勘定結束 我國新增上千平方公裡領土
    中塔兩國分別於1999年和2002年籤署了《中塔國界協定》和《中塔國界補充協定》。根據上述協定規定,雙方成立了聯合勘界委員會,並於2006年至2008年開展了實地勘界立碑工作。中塔雙方在平等、友好、互助的基礎上,共同豎立界樁101棵,新劃歸中國領土面積1000餘平方公裡,待2009年中塔雙方首席代表確認後正式生效。
  • 中塔邊界勘定結束 上千平方公裡新劃入中國(圖)
    中塔兩國分別於1999年和2002年籤署了 《中塔國界協定》和《中塔國界補充協定》。根據上述協定規定,雙方成立了聯合勘界委員會,並於2006年至2008年開展了實地勘界立碑工作。中塔雙方在平等、友好、互助的基礎上,共同豎立界樁101棵,新劃歸中國領土面積1000餘平方公裡,待2009年中塔雙方首席代表確認後正式生效。
  • 地球龍脈探秘——世界盡頭的美麗仙境
    3000年前,周穆王駕車西行尋找世界的中心,經萬裡徵程到達崑崙山的源頭帕米爾高原與西王母在此相會,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克什米爾地區在歷史上也是多種文明的重要樞紐,這裡希臘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草原文明以及漢文明在這裡碰撞,人種變成也非常豐富,保留下來許多優良的遺傳基因。
  • 科目三路考直線行駛怎麼把路跑直
    科目三路考直線行駛要保持直線行駛,不能左右搖擺,方向不穩。那科目三路考直線行駛怎麼把路跑直呢?下面一起來看看相關內容。  科目三路考直線行駛考核要求  保證跟車安全速度和安全距離,了解車輛行駛速度、注意觀察路面狀況,採取相應措施。不能有左右擺動、方向不穩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