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智能製造引領未來工業

2021-01-14 MBA中國網

2020年的最後一天,學院為同學們組織了新一期的大工管理公益講堂。這次講座是由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曉冰教授為我們帶來的《德國工業4.0和智能製造》。通過這次講座,我們對德國工業4.0的來源以及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是工業4.0和智能時代前進的基礎,網速的提高和晶片技術的變革則尤為重要。德國工業4.0構建一個智能化和網絡化的世界,其中的兩項核心目標就是智能產品和智能工廠。工業革命的願景就是要根據整個價值鏈自行配置集成化生產設施、根據當前條件,靈活指定生產工藝以及將要生產的產品所包含的生產所需的全部信息。

同時,劉老師也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為大家解析了什麼是「智能」。

通過對美國GM公司產品設計數字孿生系統、德國大眾公司產品配置智能化平臺、工具機行業智能化產品、三一重工集團智能工廠、德國大眾公司智能化車間、雪龍公司智能化養殖場、大連港集團智能化物流、波音公司智能化產品服務這8個案例的學習,我們也更好地掌握了智能製造的相關知識要領。相信這些知識會在我們今後的工作中得到更好地運用。

最後,劉老師為同學們送上了新年祝福,希望大家「滿載2020年的知識,走向美好的2021」!

相關焦點

  • 智惠行動——CIMIURA2020.第二屆智能製造高峰論壇在杭成功召開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紹興工業網際網路學院院長張聚教授主持論壇。餘杭正在以「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技術為支撐,全面推進「新製造業計劃」,形成數字經濟與製造業「雙引擎」。還介紹了餘杭區主辦的《未來工廠 智造未來》浙江首屆「未來工廠」發布會,浙江達峰科技有限公司也入圍了2020年「未來工廠」。柴院士親臨現場 主題演講指明方向
  • 智能製造助力航空工業「高飛」
    「『智能化』已經深度影響了航空的未來。從預算研發到試製生產再到定型試飛,從供應鏈到裝配線再到航空城,從原材料到產品運營,一切都要求建設更加科學高效的運行生態體系,朝著航空智能製造方向快速演化。」在10月31日舉辦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航空智造」分論壇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新國認為,在「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背景之下,航空製造將不再只是選擇合作或自主研發新的機型佔領市場,而是進一步藉助智能供應鏈、產城融合等一系列創新技術和信息系統來推動整體業態的更新換代。  航空工業項目研發周期長、資金成本佔用高等因素始終制約著航空業態的健康穩定發展。
  • 武漢理工大學舉辦第九屆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論壇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3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昕潞 蔡曉東 萬新安)8月29日,由武漢理工大學、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武漢造船工程學會主辦,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船海工程》雜誌社承辦的第九屆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論壇開幕式及主會場報告在武漢理工大學餘家頭校區舉行。
  • 2020全球工業智能峰會工業智能之技術創新論壇在滬召開
    7月11日上午,2020全球工業智能峰會技術創新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論壇圍繞工業網際網路、5G網絡、工業大數據等工業智能關鍵創新技術的應用落地等話題展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  魯春叢 領域大咖百家爭鳴,推動工業智能技術落地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石安帶來題為《引領未來無限可能》的演講
  • 張建明副主任赴華東理工大學調研智能製造產業化
    12月30日上午,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建明赴華東理工大學調研。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軒福貞,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科協主席塗善東,華東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朱為宏等專家學者出席。張建明副主任聽取了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在智能製造和超聲檢測方面的創新成果介紹,他指出,華東理工大學是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也是上海重要的科研高地,為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條作出了巨大貢獻,希望一是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發揮在高端裝備與先進材料等領域的科研人才優勢,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術;二是進一步服務產業發展,聚焦相關技術在智能運維與檢測方面的成果轉化,應用於智能製造、航空航天
  • 2017 DiD Award(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複評揭曉
    評委由工業設計領域專家和東莞本地投資專家組成,包括:清華大學設計策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湯重熹先生,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院長、教授楊向東先生,原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高級工業設計師王習之先生,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秘書長、高級工業設計師周紅石先生,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與商業博士劉曦卉女士,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黃樹忠先生,東莞市光大產業投資公司總經理、光大We
  • 陳雷:isesol智能雲科製造新生態,引領製造業共享經濟新模式
    智能雲科由瀋陽工具機、神州數碼、光大金控三方共同投資打造,強強聯合。雲科以工業4.0和網際網路+理念為框架,智能數控設備為基礎,高端工業服務為途徑,整合廣泛社會資源,為企業和個人客戶群體提供一站式的雲製造服務,形成一個全新的製造生態系統,改變世界生產方式。
  • 大連理工大學怎麼樣?錄取分數是多少?
    2021高考想要報考大連理工大學的同學們,要注意了。為了更科學地填報志願,就必須事先了解自己理想院校的招生計劃和往年的錄取分數線。參照數據,對比自己的水平,還有多少差距,還需要多大的努力,要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細心的小編整理了大連理工大學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參考。
  • 東方雨虹:數位化轉型升級,引領行業步入智能製造時代
    近日,工信部印發《建材工業智能製造數字轉型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計劃提出,到2023年,建材工業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智能製造關鍵共性技術取得明顯突破,重點領域示範引領和推廣應用取得較好成效,全行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經營成本、生產效率、服務水平持續改進,推動建材工業全產業鏈高級化、現代化、安全化,加快邁入先進位造業。
  • 2020年京津冀專家唐山行智能製造與電子商務「雲」對接活動成功...
    2020年京津冀專家唐山行智能製造與電子商務「雲」對接活動成功舉辦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趙雅靜 通訊員 王秋華)7月31日,由唐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路北區委組織部、路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協辦的2020年「京津冀專家唐山行智能製造與電子商務『雲』對接活動」
  • 聚焦智能製造世界「燈塔」 「黑科技」連結指揮大腦
    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將於11月26日至28日在南京召開,本屆大會雲上雲下匯集1600餘家全球知名企業,包括著名的「燈塔工廠」代表企業以及製造業的龍頭企業。 全球「燈塔工廠」匯集南京 引領智能製造未來發展 「燈塔工廠」是指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尖端技術應用整合工作方面卓有成效,堪為全球表率的領先企業。
  • 2018中國(江門)「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獲獎名單公布
    設計周期間,總決賽答辯、主題設計演講、「小小設計師創想未來」……精彩活動一場接一場,這個由市政府主辦、市經信局、市創新設計院承辦的設計界盛會,秉承著工業設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理念,以「新理念引領新時代,新設計推動新製造」為主題
  • 2017第12屆「五金杯」中國五金產品工業設計大賽獲獎公告
    >李波、蘇慧華、李亞鵬悅享空間讀書桌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謝深、李賢燊、廖俊華充氣羽毛球網門深圳麋鹿工業設計有限公司任丁丁「自由」蹺蹺板江蘇大學張宏恩兒童室外多功能籃球架中原工學院王蕊娜、姚華團隊的訓練王國良學習的空間自由設計師劉勇、侯寅峰E-PingPong太陽能智能共享桌球桌張陳曉、王雨鋒黑板桌球桌浙江工業大學謝四季「貼心」籃球架自由設計師楊文彪、張備迪「巧學」課桌椅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黎瑤兒童無障礙成長書桌自由設計師邱麒
  • 大連理工大學2019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含直博生)辦法
    二、接收專業  我校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所有專業(不含125100工商管理碩士(MBA)、125200公共管理碩士(MPA)、125600工程管理碩士(MEM)專業)均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 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MBA教育中心赴西南科技大學交流學習
    2021年1月11日,山東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李忠華主任、王新軍副教授、孫齊兵老師一行人前往西南科技大學MBA教育中心交流辦學管理經驗。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胡樹林;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MBA教育中心執行主任張霜、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曹好婷、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心招生主管胡敏出席了經驗交流會。
  • 大連理工大學的排名怎麼樣?
    它就是大連理工大學,在2020校友會中國理工大學排名中位列第一,是2020年中國理工大學中綜合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的大學,能夠被排在第一位,自然也是有它自身的優勢的,這也足以見得大連理工大學的實力了。
  • 如何看待智能製造與風電製造業的轉型?
    這期間,中國製造業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與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中國製造業高速發展,社會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開始活躍;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裝備現代化大大提升生產效率,規模化經濟開始發展,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轉變;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設計、工藝、管理模式創新開始帶動製造業升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改變著製造業從底層控制到高層管理的方方面面
  • 北大清華等26所高校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
    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記者 賀迎春)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發布關於支持有關高校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通知,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所高校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17所高校籌備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此舉旨在儘快滿足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