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似乎這就意味著父母們要在管教上花費更多的心思。男孩天生好動的性格使父母在管教的時候倍感頭疼。於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特別容易情緒化,動輒打罵,在有男孩的家庭中也並不少見。
雖然年輕的家長們不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但是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叛逆」表現時,家長們也難以保持冷靜。
家有男孩只能靠打罵?寶媽給孩子買來平衡車當禮物,最後卻以胖揍孩子來收場!
鄰居給孩子買了一輛平衡車,孩子很喜歡,收到禮物的當天就在客廳裡開心地玩了起來。
但是因為平衡感需要練習,孩子一開始並不能完全掌握技巧。試了幾次沒有成功,還差點摔倒。孩子的情緒有些波動,但是忙著做飯的鄰居並沒有在意。
沒想到幾分鐘以後,孩子的怒氣值直線上升,撒氣似的把平衡車用力地扔到一邊,還把媽媽摘好的菜扔了一地。
鄰居看著孩子這麼調皮也很生氣,於是指責孩子說「就不應該給你買,反正你也不知道珍惜!懲罰你不愛惜東西,飯後不許看動畫片了!」
原本就氣鼓鼓的孩子,一聽媽媽這麼說,乾脆趴到地上哭鬧起來。孩子一邊哭一邊說:「為什麼不讓我看動畫片?我非要看!」
鄰居看到孩子撒潑的樣子實在氣不過,重重地打了孩子的屁股。「這是對你撒潑的懲罰!」孩子卻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表現時,基本上會和鄰居採用同樣的教育「套路」。一開始是滿不在乎,隨後是威脅警告,最後是強勢打罵。整個過程中,父母教育的強度一步一步增強,同時情緒也在一步一步失控。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是父母情緒失控的承受者,也許挨了一頓胖揍的孩子,並不完全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兒了!
打罵孩子可以規範孩子言行,但是卻不利於孩子成長!
不置可否的是,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打罵會在言行上有所收斂,父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對孩子的管教。但是這種強勢的教育方式並非是屢試不爽的,對於服從型的孩子來說,打罵教育可以讓孩子乖乖聽話,而對於叛逆型的孩子來說,而容易激發孩子更大程度上的逆反。
造成這種教育窘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沒有建立錯誤和懲罰之間的邏輯關係。就像上面提到鄰居家的孩子,孩子不明白扔東西和不讓看動畫片之間有什麼關係,於是聽到媽媽這樣懲罰自己時,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而忽視自己的犯錯行為。
懲罰男孩不妨試試「邏輯懲罰」!
格爾索夫(E. T. Gershoff)研究發現,有些輕微懲罰會使孩子變得焦慮,即輕微懲罰在實現管教目的的同時,妨礙了孩子的內化價值。隨後心理學家瑪吉(Geneviève A. Mageau)在此基礎上發現了另一種方式——邏輯懲罰(Logical consequences)並且認為這種方式更加有效。
「邏輯懲罰」講究的是讓孩子建立錯誤與懲罰之間的邏輯關係,使得孩子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能夠有所感知。邏輯關係的建立使孩子更加願意配合父母的引導,而不會有過激的逆反行為。明確孩子錯誤行為的真正誘因,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引導。
孩子把平衡車用力扔到一邊,是因為操作不熟練,媽媽應該了解這個原因,鼓勵孩子多次嘗試、反覆練習,實現對平衡車的駕馭能力,孩子就不會把怒火撒到平衡車上了。
孩子把媽媽摘好的菜扔了一地,應該讓孩子把菜撿起來,也可以懲罰孩子每天幫媽媽擇菜,因為他犯了和菜有關的錯誤。
懲罰孩子不看動畫片,和扔平衡車、扔菜毫無關聯,孩子就難以心服口服。如果讓他學會騎平衡車、建立自信,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同時孩子把情緒發洩到菜的身上,進行了怒氣延伸,也應該受到同等的懲罰。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建立起錯誤和懲罰之間的聯繫,合情合理。
家長在施行邏輯懲罰的時候,需要注意不要情緒化,不要讓孩子父母是在發洩壞脾氣。讓孩子把關注點回歸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本身,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這才是最重要的。同時,家長也不要心軟,否則很容易讓孩子認為哭鬧有效,形成這種邏輯誤區也是不理想的。
今日話題:孩子犯錯,你是如何懲罰孩子的呢?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