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註定使2020年成為人類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就拉美地區而言,那裡已是毫無疑問的疫情「重災區」。截止到12月21日,拉美地區新冠確診病例累計已經高達近1500萬例。累計確診病例超過百萬的拉美國家也達到4個,包括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墨西哥。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都帶來巨大負面影響,但與其他地區相比,拉美地區又是遭受衝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拉美或再陷「失去的十年」
來自不同國際機構的判斷都證明了這一點。其中,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一份最新報告指出,該地區將經歷過去12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預測,繼20世紀80年代經歷「失去的十年」後,拉美地區將再度陷入「失去的十年」。
無論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的研究結論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觀點,都是基於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根據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的預計,2020年拉美地區經濟將下滑5.3%,出口下滑15%,整個地區陷入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嚴重的經濟衰退導致社會問題急劇惡化,失業率從2019年的8.1%上升到11.5%,貧困率也從30.3%上升到34.7%。
這些數據表明2020年拉美地區經濟形勢的嚴峻程度超過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時代。經濟危機加劇進一步惡化了拉美政治生態和社會形勢,甚至引發政局不穩、社會動蕩等連鎖反應。
經濟危機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但值得思考的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對世界經濟體系以及各國經濟都構成嚴重挑戰,但為何會在拉美地區引起如此慘烈的經濟危機?顯然,疫情頂多算是拉美當前這場經濟危機的催化劑,危機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肇因。
事實上,拉美今日的經濟困境在疫情暴發前就已初露端倪。從各項經濟指數來看,2014年到2019年拉美經濟一直飽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影響,長期低迷,六年間的平均增速僅有0.6%。這反映出拉美存在經濟結構的根本問題。
這一現實在拉美地區又有著根深蒂固的歷史根源。在拉美獨立後的200多年發展進程中,大部分拉美國家都長期依靠自身自然資源豐富的特點,走所謂資源型發展道路。即便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代實行的「進口替代工業化」,依然是建立在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的模式上。
這種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的發展模式,曾經在19世紀中後期到一戰之前給拉美國家帶來經濟繁榮。此後伴隨西方國家的技術進步和快速發展,工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但拉美國家所生產的產品性質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依靠初級產品發展經濟的拉美國家在國際需求上逐漸失去活力。
直至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爆發逼迫拉美國家轉變觀念、另尋他路,開始搞起「進口替代工業化」。儘管這種工業化模式幫助一些拉美國家建立起相對現代的工業體系,甚至衍生出一些「經濟奇蹟」,但建立在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基礎上的進口替代工業化仍猶如鏡花水月,1982年債務危機橫掃拉美地區後,讓拉美地區一下墮入「失去的十年」。直到本世紀初,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再次拉動拉美經濟回升,特別是2004年至2011年,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拉美地區年均增長率超過5%,拉美似乎再現昔日繁榮。
梳理拉美的發展史不難看出,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在拉美地區長期佔主導地位。根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統計,2008年初級產品在拉美出口中所佔比率接近一半。儘管這種發展模式曾經幾度給拉美帶來經濟繁榮,但從長期來看,這一模式造成該地區相關國家經濟結構的依附性和脆弱性。
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模式主要依賴國際市場需求,其價格漲跌就會直接反映在拉美經濟增長率上,初級產品貿易比價的上升和下降成為影響拉美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結構的依附性和脆弱性在短期內不會呈現出太大問題,某些時候反而還可以帶來虛幻的繁榮景象,但從長期看卻會帶來致命後果。拉美國家200多年的發展史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與其說是新冠疫情引起拉美這次經濟危機,不如說是拉美經濟結構的依附性和脆弱性拖垮了拉美,只不過新冠疫情放大了拉美經濟結構的依附性和脆弱性,成了壓垮拉美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責編:吳正丹
31944952,.拉美經濟百年最大危機的深層根源,.2020-12-23 08:20:02,.204064,.吳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