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隨著氣溫的逐步降低,低溫飼養的某些觀賞魚,它們的食慾和抵抗力也在逐步下降,尤其是目前這個水溫,低不成高不就的,最怕觀賞魚的體表出現一樣東西。
這個東西就是白毛,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觀賞魚體表某處出現了菌絲,而且這個菌絲是個別的、少量的,初發的,如果這個東西不去加以治療,只想著調理水質或者任其發展,很快一缸魚都會玩完,尤其是體表本身有傷的魚。
前一陣子我到室外撈取的小麥穗魚,目前還有部分沒有餵完,因為當時沒有地方放置,就把其中一些小的放到了室外的水缸裡,大部分留在室內。
結果在前一周的時間,我就發現,部分麥穗魚的體表,開始出現了一丁點的菌絲。
這個和白點病完全是兩回事的,作為新魚友來說,雖然不會觀察,但是我們從字面上的理解,它也不會一樣的。
白點就是點狀物,白毛類似於饅頭長毛了、月餅長毛了,我們平時又不是沒有見過?只不過在觀賞魚的體表存在,這個菌絲大多也是發白的。
而且,白點呈現的是分布比較廣泛,體表、魚鰭到處都是,白毛、菌絲這個東西,最早是觀賞魚的體表哪裡受傷,先從哪裡發起,也就是三兩處菌絲,並且,菌絲的逐步增長,開始外延。
我們怎麼可能看不出來它和白點的區別呢?
而室內的小麥穗魚,由於水質和投餵原因,雖然也有部分死亡的現象,並沒有出現生長菌絲的問題,由此可見,水溫還是相當重要的,我的原生缸裡也有小麥穗,它們也經常打鬥,但是也沒有出現什麼菌絲。
我們這裡所說的,也是水黴病的一種,而且是一種小範圍、可以及時發現,並且治療異常簡單的水黴病。
這種水黴病的成因,只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水溫比較低,再就是觀賞魚身上有外傷、而且體質很差、處於長期飢餓中,這個飢餓未必是我們造成的。
有些魚友會說,我也是一天三遍的投餵啊,可是我們購買之前呢?
它已經長期飢餓過度了,一時半會體質是緩不過來的,再加上水溫不配合,撈取時的體表外傷,然後就會迅速發病。
這種疾病常常出現在飼料魚、草金魚、金魚身上,還有部分水溫已經降低到極限,我們仍然沒有給它們加溫的小型熱帶魚身上,或者是水溫持續不恆定,忽高忽低。
比如說較小魚缸、小圓缸內飼養的孔雀魚、斑馬魚、月光魚、紅綠燈魚、紅箭魚、各種鬥魚、藍曼龍、麗麗魚等,都會經常出現這種水黴病。
如果發現後,不去及時治療,整缸魚都有被傳染的風險,尤其是受傷較重的飼料魚,磨損較重的論斤稱的草金魚和金魚等。
為什麼說要視其情況,進行快速治療?
因為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一缸魚,飼養了很長時間,大部分體質非常強健,偶有一兩條或者是初期只發現一條患病。
這種情況下,按理說,是不必去整缸下藥的,自己的魚質量到底如何,自己應該有數的,多久沒換水了,是不是一直投餵著,水溫究竟在多少度等。
那麼,我們可以把病魚單獨撈出,進行點對點治療,無論是在傷口上撒鹽,使用小毛刷沾點鹽水刷去白毛,還是使用高錳酸鉀水,清洗患處或者浸泡,都很容易把白毛清除掉的,這個操作根本就不難。
然後可以把病魚體表塗點消炎藥,不管是黃粉、甲硝唑還是蘆薈膠,這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能用到的藥物有很多,既不是口服也不是整缸浸泡,只是在體表塗上一層,哪有那麼多的囉嗦事呢?
這個東西還要問用量嗎?根本不必。
接下來就是靜養觀察,看其體表能不能再次滋生白毛,如果沒有,那就是好了,如果有,繼續再來一次,就是如此簡單的招數。
但是,我們必須要保證水溫和水質,這才是治癒此病的關鍵點,有沒有可能不升溫也能治好?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性,只不過有可能治好了它還會再犯。
如果是觀賞魚患病的數量較多,我們發現較晚的話,是可以整缸高錳酸鉀的,必須配合升溫、換水,只是,也有可能會有部分觀賞魚掛掉,這個就要看病情的嚴重性,還有觀賞魚的體質了。
如果是觀賞魚的整個體表,已經全部覆蓋白毛,或者開始了搖頭擺尾的情況,可治、可不治,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節哀順變吧。
雖然說,看起來這種白毛病,似乎很容易治療,但是,有些觀賞魚如果體質太差,或者是小魚過小,可能無法進行藥物塗抹,這就增大了我們的操作難度,還有的魚友,根本不會撈魚,個別小魚也撈不出來。
還有可能部分觀賞魚已經半死不活了、根本不耐藥,這些情況也都會出現,包括了體表內部已經開始嚴重潰爛了,這樣的不治也罷,尤其是小型的孔雀魚、斑馬魚之類的,還是直接扔吧。
因此來說,我們飼養觀賞魚這個東西,還是應該以預防為主的,尤其是在撈魚、買魚的時候,千萬注意觀賞魚的體表問題,在這種水溫忽高忽低的季節裡,一定要保證住魚缸水溫的恆定,適度進行換水,保證水質清新,這樣觀賞魚就不會患上這種疾病了。
就比如室外的那缸小麥穗,除非是比較勤快的魚友,能去給它們下點藥治療一下,或者把它們提到室內統一下藥,否則就是面臨拜拜的境地。
類似於這樣的飼料魚,我們還是不要拿去投餵給其他觀賞魚了。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