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動物裡面,貓科、犬科及鼬科動物,一直以來都是「明星類目」,比如獅子老虎、灰狼、蜜獾等等,在全世界範圍內喜歡者眾多,它們除了擁有漂亮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作為捕食者,天生具備「霸氣」,這也是眾多粉絲喜歡它們的理由。但是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很多「明星動物」卻又很多爭議,畢竟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思想不一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以下幾種名氣很大,戰力其實一般的肉食動物,在膨化吹捧的現實裡,其實它們的實力嚴重被吹高了!
1. 獵豹
豹一類動物,戰鬥力都是非常強的,獵豹因為有一個「豹」字,經常被人們認為也是豹子的一種,實際上獵豹在動物學的分類裡面,並不屬於豹,而是貓亞科獵豹屬裡面的物種(原先的獵豹亞科已經被取消了)。另外,即便一些人知道獵豹不屬於豹子,但依舊認為它實力強勁。
眾所周知,獵豹最出名的當屬它的速度,它是陸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平常狩獵時常見的速度是64km/h,在百米衝刺的時候速度能夠達到112km/h,這足以讓它追得上絕大多數的動物。它之所以能夠跑這麼快,主要是獵豹體重較輕,且擁有又長又靈活的脊椎,依靠結實而纖細的肌肉推動身體前進,再加上而獵豹巨大的鼻腔使得它在奔跑的時候也能吸進大量的氧氣,保證血液供氧量,以維持機體健康,這使得獵豹瞬時爆發力超強。
不過獵豹為了速度,卻「犧牲」了戰力。由於獵豹的爪子不能像其他貓科動物一樣自由伸縮,所以常年奔跑的摩擦下,變得很鈍,加上四肢纖細,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抓住獵物,所以獵豹捕獵的方式往往依靠高速撞擊,將獵物撞倒之後咬住其喉嚨。獵豹的犬齒短細,在對付一些中大型獵物時,不能將其咬死,只是咬住其喉嚨等待獵物窒息而亡,這樣的壞處就是獵物極容易逃脫,所以即便有速度加持,獵豹的狩獵成功率也不高。
2. 蜜獾
蜜獾,人們根據它的性格特徵甚至給出了「平頭哥」的外號,甚至吹捧為「非洲一哥」,在網上可是「大名鼎鼎」。蜜獾是一種十分兇狠的動物,「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是很多網友對它的描述,相當貼切。
在非洲大草原上,幾乎大多數動物都不願意招惹它,這也是讓人誤以為蜜獾實力強勁的主要原因,其中被引用最廣的一個例子就是在非洲的一個動物保護區,蜜獾挖洞進入雄獅所在的院子,還將雄獅某一致命部位咬傷了。經過網絡上一些博主的添油加醋,蜜獾儼然成為了非洲大陸上比獅子還強的霸主。蜜獾真的這麼強嗎?很顯然有誇大成分!大型動物不想去招惹它的原因是:蜜獾性格兇狠,有仇必報,雖然它們戰鬥力不行,可是防禦還是很強的,蜜獾的皮膚柔軟堅韌,身體也很軟,一口咬下去,可能不會對它造成致命傷,而蜜獾也擁有尖牙,被它咬一下鼻子、嘴唇等部位,也是非常疼的。而且蜜獾根本不是大型動物們的主要食物,在大多數捕食者眼中,捕食蜜獾的性價比產出太低了,所以自然就不願與它有過多糾纏。
其實在非洲大草原上除了獵豹、棕鬣狗等一些實力較差的食肉動物沒有捕食過蜜獾之外,絕大多數的大型動物,還是有被觀察到捕食了成年蜜獾,而且蜜獾的身體雖說咬起來不容易受傷,但其頭部卻極容易被獅子等大型捕食者咬穿的。
3. 狼獾
是一點點!狼獾也叫貂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金剛狼》這部電影,裡面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型就是狼獾,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狼獾的實力也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少人認為它是「平頭哥」的大表哥,實力比「平頭哥」還要強。在戰鬥力上,理論上狼獾確實要強於蜜獾,但在現實生活中,狼獾都不是一個高效的捕食者,而是一種多以食腐為主的「清道夫」,更別提與其他大型捕食者相比,比如灰狼、豹子等,那差的不是一點點。
4. 漁貂
漁貂是鼬科動物裡面很小的那一類了,體重只有兩三千克,這樣小的動物本該與強悍無緣的,但現實中發生的那麼幾起事件將漁貂送上了強者的「寶座」,究竟是什麼事呢?那就是它能夠捕殺體型比它大一倍以上的加拿大猞猁。在大家的印象中,猞猁在中型貓科動物裡面是很強的,而小小的漁貂竟然能捕殺加拿大猞猁,那麼它的實力自然就非常強悍了。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首先漁貂之所以能夠捕食加拿大猞猁,主要靠的就是偷襲,根據一些現場留下的痕跡,研究者們發現猞猁似乎並沒有什麼反抗的痕跡,所以人們推斷,很有可能是漁貂趁著風雪,埋伏在猞猁休息的地方,等到猞猁臥下休息時發動攻擊,一把咬住猞猁喉嚨,將其殺死。
而且從加拿大猞猁10幾年的數量變化趨勢來看,似乎並沒有什麼影響,表明漁貂捕殺加拿大猞猁,只是為數不多的現象。再加上加拿大猞猁,本就是猞猁屬裡面的「弱者」,它們最主要的獵物就是白靴兔,佔其獵物來源總量的95%左右,捕殺白靴兔這種動物,基本上不需要用到什麼戰鬥技巧,只需比它更快就行了,所以在漫長的物種演化過程中使得它能在雪地上跑得更快,然而失去的卻是大量的戰鬥力。
另外,人們也曾多次觀察到赤狐在追擊漁貂,而赤狐的捕食者之一,就有加拿大猞猁,所以漁貂的實力絕對是被過譽了,我們不能因為某一個例現象,就直接給動物們貼上了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