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同樣是對月亮的想像,一個盡力要揭示事情的真相,一個描述的是不合常理的浪漫想像。對於庸常和習慣的顛覆,也許是麥克·格雷涅茨圖畫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
麥克·格雷涅茨(Michael Gregniec)
1955年生于波蘭,1985年赴美國,開始獨立從事圖畫書創作。1996年他以《月亮的味道》獲得日本繪本獎,並在日本待了10年從事創作。作品包括《為什麼傷心/你在哪兒》、《小卡車,我等你》、《泰迪熊》。國內出版過《月亮的味道》《彩虹色的花》《9隻小貓呼呼呼》等作品
金秋九月的一個下午,建外SOHO蒲蒲蘭繪本館,波蘭繪本作家麥克·格雷涅茨(Michael Gregniec)的籤售現場,家長孩子們人手一本《月亮的味道》,排成了長龍。57歲的麥克身著黑色T恤,是一位面部輪廓分明、頭髮烏黑捲曲的老帥哥。他細緻地一本本籤名作畫,原本半個小時的籤售時間,延長至1個小時後,長隊依然未見消減。記者約他的專訪,不得不一次次延遲。
創作要拒絕平庸和習慣
從2005年開始,麥克·格雷涅茨共有7、8本圖畫書引進到國內。其中,最受歡迎、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月亮的味道》——動物們想嘗嘗月亮的味道,於是一個個地疊高起來,終於夠到並咬著了好吃的月亮。一條水裡的小魚覺得真奇怪:「為什麼它們要那麼費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這不是還有一個嗎,喏,就在水裡,在我旁邊呀。」
這個故事,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中國的古老童話《猴子撈月亮》。同樣是對月亮的想像,一個盡力要揭示事情的真相,一個描述的是不合常理的浪漫想像。對於庸常和習慣的顛覆,也許是麥克·格雷涅茨圖畫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他在籤售會之前的講座和隨後的專訪中,一直強調的是,如果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非理性的問題,看待創作,就沒有意義了。他希望,大家能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繪本和故事。
麥克·格雷涅茨沒有看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他覺得,這也許是一種東西方的思維差異。不過,《月亮的味道》的最後一頁,魚兒在水中的畫面,跟《猴子撈月亮》其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動物疊加起來的過程中,講述一個故事,在西方是一個常見的敘事套路。麥克·格雷涅茨說,《月亮的味道》一書,最重要的是最後一頁,對整個故事其實是一個顛覆——動物們夠月亮的過程,其實是那條魚的想像。魚首先有這個想法,動物們才會去做這件事情。所以,這本書可以從後往前看,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夠月亮的目的。
因為「月亮」愛上東方
有一年,麥克·格雷涅茨在美國的書店做活動,將《月亮的味道》講給世界各國的小朋友聽。讀到最後一頁時,一個美國小孩突然站起來說,這是不可能的!這只是一個影子而已!而同樣的故事在日本,一個五六十歲的日本老太太,閱讀後天真地向麥克·格雷涅茨提問:那條魚真的吃到月亮了嗎?巨大的反差,讓麥克·格雷涅茨覺得,這也許就是思維的差異。日本老人的想法和角度,非常地兒童化。反而是那個美國孩子,經過了教育,變成一個大人,從此再也回不去了。
麥克·格雷涅茨後來去了日本,整整待了10年時間進行圖畫書創作。他說,到了日本,感覺仿佛是前世來過似的,非常地熟悉。這也許是藝術家的另外一種浪漫想像,在日本,他能找到更多的讀者和知音。
對於自己創作的作品,麥克·格雷涅茨最喜歡的是《九隻小貓呼呼呼》:9隻睡覺的小貓,分批次地睜開眼睛醒來,最後全部聚集到媽媽身邊吃奶。這本書最大的顛覆,是用倒減的方式,來教孩子數數。而一般的方式,是加法。
麥克·格雷涅茨曾經想創作一隻青蛙想要尾巴的故事,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朋友們後,他們覺得難以理解:為什麼青蛙會想要一隻尾巴呢?麥克·格雷涅茨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們要問這樣的問題?如果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個非理性的問題,就沒有意義了。
「有些問題其實問起來不知道怎麼回答,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那樣做,但是如果要提這樣的問題的話,那我們就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出生?如果你連這個問題都回答不了的話,其他的問題你怎麼去回答?」對於圖畫書創作時常常遇到的邏輯和推理困惑,麥克·格雷涅茨如此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