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紀錄片在CCTV9播出,上線兩個月豆瓣評分8.8。很多人說它有BBC的範兒,「這樣的拍攝讓人看了頭皮發麻,每一幀都美到可以做壁紙」。
這部紀錄片一共有十集。將地球的46億年,換算成24小時,類比之後就推演出了「38億年第一個細胞出現」、「1.45億年前左右第一個開花植物出現」、「12000年前左右的時候水稻出現」,而人類在最後的三分鐘才登場。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三十萬種
近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
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見到這些
對世界有著重大影響的中國植物:
紐西蘭的奇異果,源自中國
所有國際大牌所用的絲綢
都來自生長在中國的桑樹
桑樹雄花綻開時彈粉的瞬間
常常出現在梵谷、莫奈畫中的花朵
正是中國的蜀葵
另外,還有許多中國植物之「最」
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攝到
其中不乏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
梭果玉蕊
我國特有的植物,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小時
寬葉綠絨蒿
雪山極寒之處的花,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雪兔子
開花植物中所處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
跟隨攝影機鏡頭,還可以見到
塔黃的「成人禮」
生長在青藏高原偏遠地區的流石灘上
塔黃的內部
像玻璃一樣的透明苞片,形成一個天然溫室。昆蟲在裡面繁衍,景象令人震驚。這是它的成人禮,也是它的死亡儀式。
歷經3個月,攝製組拍攝到了日照中的塔黃、霧中的塔黃,還有雨景、冰雹、彩虹等生活在各種獨特生境裡的塔黃。
珙桐開花全過程
第四紀冰川之後保存下來的「地球遺民」
珙桐花開時,兩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鴿子,也被稱為「鴿子樹」。
攝製組前後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使得珙桐開花的全部過程第一次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花朵竟有人臉那麼大。
共有102位中國攝影師參與了紀錄片的拍攝,他們花費3年的時間,去到中國的27個省市、以及國外的7個國家,尋找和記錄下很多厲害的植物……
導演李成才說:「我覺得中國植物最偉大的地方,是塑造了中國人、甚至人類的審美。」
英國花園中的中國植物
中國漢字裡,草字頭、木字旁的漢字太多了,以竹為偏旁的漢字,在《辭海》中大約有200個。《紅樓夢》裡沒有植物,紅樓夢是不存在的。《詩經》裡沒有136種植物,詩經也是不存在的。
「中國人不了解中國植物,不知道中國的植物究竟有多厲害,這是一件挺令人難過的事。」當對比這部紀錄片與BBC拍攝的區別時,導演李成才說,「與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國人拍的中國植物,加上我們對中國植物的情感,這兩點他們都不具備,也很難超越。」
中國的植物,已被認知的有35000多種,是整個歐洲的三倍。然而,在對中國植物進行整理記錄、科普宣傳方面,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作為出版人、編輯,如何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美好的生態環境,並且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達成一種共識?
2012年,我們開始醞釀一個選題:如何把傳統文化藝術和生態環境、動植物題材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樣式的出版物。其間不斷的與一些畫家、植物學界、地理學界的學者討論,想法逐漸清晰:要做一套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關於中國瀕危植物的繪譜,展現中國植物的東方韻味。
蘇鐵
銀杏
2019年,《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繪譜》(第一卷 蕨類植物·裸子植物)(以下簡稱《繪譜》)正式出版面市,收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99年)和《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中的358個物種。
《繪譜》在多位權威植物分類學家的悉心指導、嚴格審核下,由畫家創作而成。這是首次系統、完整的以中國傳統繪畫手法,描繪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嘗試。
《繪譜》精裝版
以往市面上所見的植物畫繪本大多採用帶有明暗變化的西方繪畫語言,比如水彩、水粉、日本畫等。
像「中國植物畫第一人」曾孝濂老先生、比利時花卉畫家雷杜德,以及一些日本植物畫家的繪畫風格多偏重寫實,好像描繪照片的感覺。
如何在遵守科學性、嚴謹性的前提下,展現中國植物的東方韻味,從而引起閱讀者的情感共鳴,是《繪譜》編輯、繪畫者反覆探討嘗試的事情。
大家希望,可以將植物不同角度的美感融入一幅畫面中,進而表現它的生命狀態、生長狀態,而非僅僅截取它的一個片面,作成死板的標本解剖圖。
仙湖蘇鐵
目的明確後,繪畫者張浩立刻想到了中國古畫,他仔細研究古畫中植物的繪畫特點,尋找可借鑑的方式。
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代李唐《採薇圖》、宋徽宗《聽琴圖》《唐十八學士圖》、南宋楊婕妤的《百花圖卷》、明代仇英《獨樂園圖》等等,這些傳世古畫中的植物,無不具有一種中式古典的審美意蘊。
右:宋徽宗《聽琴圖》(局部)
用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構圖方式,描繪中國的瀕危植物,恰恰能夠突出這些瀕危植物的「中國味道」。這樣的想法給了繪畫者無限的創作動力。
將科學性和藝術性融入中國畫的線條、筆墨中,通過毛筆在宣紙上的線條勾勒、潤染,展現中國傳統繪畫千百年傳承下來的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共融的關係。
讀者可以在欣賞植物「東方韻味」的同時,領略中國傳統繪畫高雅的藝術氣韻,這是《繪譜》的一大特色。
雲南穗花杉
潤染罩色過程圖
作為一部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植物繪譜,在選取表現某一種植物的構圖時,不能完全從美學角度考慮。是表現植物的開花期還是結果期,是畫一小枝、一小葉,還是整株,選取的標準取決於如何能夠表現出植物的分類特徵。
通過繪畫以及所附的文字,讓讀者從生物分類學角度,了解植物的樣貌特徵、細節,以及一些特殊的分類特徵,體現了《繪譜》的科學性。
臺東蘇鐵
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境,只能長在某種環境中。有的叫林下植物,就只能長在樹下,陽光一曬就死;有些植物必須天天見光,只要有東西遮蔽就死了。
《繪譜》中,每一種植物都有一幅表現植物形象的主畫,以及一幅表現其生境的次畫。科普植物的知識,如果忽略了植物生境、群落的因素,那是很失敗的。這個切入點、或者說視角,與純藝術的表現是不一致的。
銀杏
繪製、創作這樣一部大型圖書之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足。為了尊重每種植物的科學性,《手繪花卉圖譜》(比利時植物畫家雷杜德)、《詩經名物圖解》(日本植物畫家細井徇)、《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圖鑑》(中國林業出版社),以及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野生植物資源信息系統、中國植物志、中國數字科技館的中國瀕危植物網站等等,都是繪畫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繪譜》參考資料
一幅植物畫是怎樣完成的?首先查閱資料,通常要花費一周時間,與植物學家溝通、認證,繪製草圖,反覆推敲構圖,力求畫面的形式美感,確認定稿後畫素描稿,根據素描稿再提煉線稿,線稿出來就要拷貝到宣紙上用毛筆勾勒,上板潤染空間層次,一遍遍罩色,最後下板託裱完成。
整個過程花費十幾天左右,其中素描稿環節是最關鍵的,用時也最多,而每一幅植物畫作都是在多位權威植物分類學家的悉心指導、嚴格審核下,由畫家創作而成的。藝術性與科學性,揉在畫作創製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包括立意、構思、細節表現取捨。
閩粵蘇鐵
實際上,科學與藝術相加,是一個互相制約的過程。藝術創作有人為的東西在,但絕不能臆斷取捨,一切都要以科學性為前提。
當畫面的形式美感不符合科學性表達時,必須馬上推倒重來。比如,短葉黃杉的繪製,過程比較曲折。第一版完成稿用時半個月,繪畫者當時特別滿意,認為畫面層次和構圖已經「近乎完美」,但植物專家指出了兩處科學性的錯誤:一是球果苞鱗是應伸出種鱗之外的,二是球果生長於側枝頂而不是主枝頂。由於畫面出現嚴重錯誤,無論繪製過程多複雜、耗時多久,必須推倒重來。
短葉黃杉
還有畫妻子花、伯樂樹時,雖然沒有出現錯誤,但是畫面完整性不夠,依然需要推倒重來。
每種植物畫在創作過程中的溝通,簡單的一兩次,複雜的要十來次,而科學與藝術的「碰撞」經常發生。《繪譜》中,蘇鐵科植物多達23種,蘇鐵植物大多用於觀賞,其中半數以上(13種)為中國特有。
創作過程花費時間最長的一幅畫是四川蘇鐵,也叫「鳳尾鐵」。它的植株形態,羽葉飄逸柔勁,堪稱蘇鐵中的「美女」。繪製鳳尾鐵的過程中修改次數最多,從起稿到完成植株全圖用時近1個月,其間改了四、五版。
鳳尾鐵
再比如,在紅豆杉科中,五種紅豆杉的區別,從外觀上不是很大,這無形中增加了繪畫的難度。下筆之前,需要反覆比較科學語言,對幾種紅豆杉在葉形上的區別描述(劍尖、微尖、突尖、極尖)。
最終,喜馬拉雅密葉紅豆杉的畫作,不僅一次通過植物學家的肯定,還被選為植物學會權威期刊《生物學通報》的封面用圖,植物學家劉全儒教授特意配文介紹。
《生物學通報》2017年10月刊封面照
《繪譜》還沒出版之前,編輯們就拿其中一些繪製好的作品,連續做了三年《中國珍稀瀕危植物》月曆,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2018年在上海舉辦的瀕危植物科普展上,也曾製作成掛畫展出,被媒體評價為「一次科學家與畫家的碰撞」。
2018年植物科普展現場
《繪譜》按照植物學分類編排,目前已出版的第一卷是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第二卷是被子植物(上),第三卷是被子植物(下),計劃在2、3年內全部出齊。從已出版的《繪譜》母本中,未來還可以衍生出一個系列的文創產品,比如家庭裝飾品,或者一些公共場所的裝飾品,既美化環境又有科普功能。此外,我們還計劃拿《繪譜》的畫作當素材,做一些實用品,比如玻璃杯、馬克杯,餐盤、杯墊、桌布,像餐巾、圍巾、包等紡織品。
清代畫家鄭板橋講,「一枝一葉總關情」。《繪譜》的創作初衷就是喚起讀者對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重新審視,進而關注它、欣賞它、珍惜它、保護它,減少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繪譜》
(第一卷 蕨類植物·裸子植物)
主 編:印 紅
審 核:劉全儒 馮金朝 孔宏智
繪 畫:張 浩
撰 文:惠岑懌
學苑出版社 2019年出版
北京雅昌藝術印刷有限公司
本繪譜收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99年)和《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中的358個物種,根據植物的不同習性,從群落形態、個體, 以及花果特徵細節等方面,以中國傳統繪畫形式描繪,並配以嚴謹的文字介紹,集科學與藝術於一身。
這是首次系統、完整的以中國傳統繪畫手法,描繪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嘗試。本繪譜在多位權威植物分類學家的悉心指導、嚴格審核下,由畫家創作而成,經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一卷(蕨類植物·裸子植物)終於面市。它將植物科學畫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繪畫中,在保持畫作準確性、嚴謹性的同時,著力展現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獨有的東方韻味。
平裝版
285mm*285mm | 四色印刷
精裝版
52cm×47cm×9cm | 散頁盒裝
可作為圖書館及博物館、展覽館的藏品、展品,或作為貴重的饋贈禮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與收藏價值。
《中國瀕危植物十二圖》
月曆
由《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繪譜》系列叢書精選出12張畫作編匯而成,以中國傳統繪畫形式描繪,每種植物均配以文字說明,介紹其產地、特徵、習性等科學內容,力求以精美的插圖對植物進行細緻科學的描繪。
學苑出版社 | Book_001
版權合作、投稿請聯繫
xueyuanwd11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