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人與自然或動物世界的人可能會發現,鱷魚張開嘴時總會有小鳥站在它的嘴裡,而兇猛的鱷魚就好像不知道小鳥的存在一樣,並不會一口吞了小鳥。
這種鳥叫牙籤鳥,鱷魚不吃它是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博弈的關係,這是一種共生關係的生存法則。相互博弈的過程,其實是大自然演化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一套生存法則,博弈後的結果則使得共生法則能夠延續。
《自私的基因》中就記錄著,全世界鳥類的種類大約為8000~9000種,其中會幫助其它動物清理身體的動物大約有300種。如:鱷魚和牙籤鳥即埃及鴴,它們之間存在著互利互惠的關係。
鱷魚在吃飽喝足之後,會愜意的張開嘴巴,讓牙籤鳥飛進它的口腔,幫它清理嘴裡的食物殘渣及寄生蟲,就算在牙籤鳥幫鱷魚清理嘴巴時,鱷魚把嘴巴閉上了,它也不會一口吞掉牙籤鳥。而牙籤鳥則是通過幫助鱷魚清理口腔來「飽餐一頓」,倘若鱷魚在牙籤鳥幫它們清理時將嘴巴閉上也沒關係,因為牙籤鳥為用嘴叩擊它們的牙齒或口腔,屆時鱷魚也會張開嘴讓牙籤鳥出來。
牙籤鳥是一種警惕性很高的鳥,鱷魚放鬆時,牙籤鳥不止會為鱷魚清理口腔,同時還能為鱷魚放哨。一旦有敵情,牙籤鳥這個「警衛員」就會警告鱷魚,協助鱷魚擺脫危險。
牙籤鳥和鱷魚這兩種不同種類的生物,它們之間互幫互助的關係被研究者們稱之為「共生關係」。然而這種關係並不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因為在牙籤鳥專心給鱷魚清理口腔時,鱷魚完全可以將牙籤鳥一口吞掉,但為何它沒有吞掉牙籤鳥?
這跟自然法則——一報還一報法則有關。
鱷魚不吃牙籤鳥,是大自然演化的過程中,動物間相互博弈過程中,所演化出來的一種生存策略。
假如,牙籤鳥幫鱷魚剔牙時鱷魚將它吃了,那麼今後便少有甚至沒有牙籤鳥再來幫它剔牙了,長此以往鱷魚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寄生蟲等必然會在其口腔內堆積,如此以來鱷魚便容易蛀牙,甚至產生牙齒脫落的情況。除此之外,牙籤鳥在幫鱷魚剔牙時還能給鱷魚放哨,如果沒有牙籤鳥給它放哨,那麼鱷魚又要分出去大部分精力警戒周圍環境。
經過利弊權衡,鱷魚便會發現吃掉牙籤鳥並不划算,顯然不吃牙籤鳥對雙方都有好處,於時這種共生關係逐漸形成。
其實,不止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也有這樣的默契存在。在戰爭時期,南、北朝鮮曾為了一個高地爭得你死我活,但到最後雙方只是象徵性的搶奪,而高地易主也是家常便飯。這並不是他們要違抗命令,而是因為在高地搶奪過程中雙方都損失慘重,且南、北朝鮮分裂也使得雙方士兵有家不能回,由此便有了象徵性的搶奪。
由此可見,哪怕是在敵對的雙方中也能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形成一種默契,而一旦這種互利互惠的默契被打破,雙方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你對我友好,我便對你友好,你背叛我,我便對你揮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