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才子張岱159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累世顯宦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張岱少年時是典型的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可謂紈絝子弟的豪奢享樂習氣和晚明名士文人縱慾玩世的頹放作風兼而有之,在反叛名教禮法的旗號下,放浪形骸,縱情於感官聲色之好,窮奢極欲,焚膏繼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會生活,會玩兒,有趣。但張岱博洽多通,經史子集,無不該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獵。雖無緣功名,卻有志撰述。九十三歲去世,一生筆耕不輟,老而不衰。
蒲松齡看了《紅樓夢》後說:賈寶玉難道是"死老鬼"張岱投胎轉世的嗎?張岱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塊廢石?張岱所愛的也就是寶玉所愛的,寶玉之閱盡世間大觀正如張岱湊夠了熱鬧。該二人皆有與生俱來的衝動,但似乎都成為"廢物","廢"了自己。
張岱的一生簡單的說就是有趣,好玩兒也會玩兒,雖然身處明末清初的亂世,卻愛好廣泛、熱愛生活,依然把生活過得非常的精緻。
張岱自稱"越中好吃張岱的人沒有超過我的",喜歡吃各地的特產,但是不合時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
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蘋婆果、馬牙松;山東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豐城脯;山西的一定要吃天花菜;蘇州的一定要吃帶骨鮑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圓、橄欖脯;嘉興的一定要吃馬鮫魚脯、陶莊黃雀;南京的一定要吃套櫻桃、桃門棗、地慄團、萵筍團、山楂糖;杭州的一定要吃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筍、塘栖蜜橘;蕭山的一定要吃楊梅、蓴菜、鳩鳥、青鯽、方柿;諸暨(今浙江諸暨)的一定要吃香狸、櫻桃、虎慄;臨海的一定要吃枕頭瓜;台州的一定要吃瓦楞蚶、江瑤柱;浦江的一定要吃火肉;東陽的一定要吃南棗。"而且不管多遠,只要是自己想吃,就不惜時間去品嘗,如不弄到手,絕不善罷甘休。
而且,張岱善於吃蟹,他認為食物不加鹽、醋的,夠滋味的就是河蟹。河蟹到十月時更加肥大,連蟹足都有很多肉。尤其是殼裡面的蟹黃、蟹膏厚實而實惠。因此,他每到十月時節,就與友人舉行吃蟹會,所搭配的菜色,則是肥臘鴨、牛乳酪等,在蔬菜、果品上則搭配兵坑筍、謝橘、風慄、風菱,飲品上則是蘭雪茶。
張岱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深深庭院中,有眼神波俏的丫環,繁花和少年,華麗的衣裳,駿馬奔跑的姿態,神奇的燈,煙花在幽藍的夜空中綻放;還有梨園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研究棋譜,新綠的茶葉在白水中緩緩展開。
張岱生於明末清初的亂世,文人士子在對社會不滿之餘,紛紛追求個性解放:縱慾於聲色,縱情於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質和精神的滿足。他們一方面標榜高雅清逸,悠閒脫俗,在風花雪月、山水園林、亭臺樓榭、花鳥魚蟲、文房四寶、書畫絲竹、飲食茶道、古玩珍異、戲曲雜耍、博弈遊冶之中,著意營造賞心悅目、休閒遣興的藝術品味,在玩賞流連中獲得生活的意趣和藝術的詩情。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靡相高。
張岱有泉石膏肓,痴於山水,癖於園林。無論山水,還是園林,張岱都崇尚清幽、淡遠、自然、真樸。這種審美意趣和追求,反映在他的小品中。他認為"西湖真江南錦繡之地。入其中者,目厭綺麗,耳厭笙歌。欲尋深溪、盤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當以西溪為最。"並為當初"鹿鹿風塵",未能應召赴隱而至今猶有遺恨。
張岱好文字,但不是那種正大光明的好,是紈絝子弟的那種好。好得有點兒賴皮,好得不講道理。便是賴皮,便是不講道理,也是娘胎裡帶來的隨便。張岱文字快。他喜用排比,快時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目不暇接。張岱愛熱鬧,文字也熱鬧,眼觀六路,下筆如飛,無黏滯、無間斷。小品文字,寫慢容易,寫快難。快而又磊磊落落、跌宕流轉如張岱者,尤難。
教育家梁容若在《文學二十家傳》中說:在晚明遺老裡,行輩最高,享壽最長,從最奢華生活脫出,過最艱苦日子,最重聲聞而藏身最密,最通人情而高潔脫俗,有強烈的立言欲求,始終不放棄露骨通俗宣傳,著作生活延長到五十年以上,範圍大,說真話,記實事,存史料最多,反映社會最忠實客觀,以徹底的懺悔反省,啟發民族的新生,張岱實在是少見的大作家。
感謝閱讀、點讚、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