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發布,拉開了長江十年禁漁的序幕,為長江流域擺脫「無魚」困境帶來希望。一年過去了,禁漁讓長江的環境變得更好了麼?漁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了?昨天(3日)我們總臺央視記者法綺在重慶萬州長江大周段探訪網上很火的「水中森林」,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去看一下。
中山杉:夏抗旱冬耐淹 庫區消落帶治理良方
總臺央視記者 法綺:此刻我們的行船所至就是在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的長江大周段上,在這條沿線生長了一種特殊的兩棲生態植物,它就在我手邊,名字叫做「中山杉」。因為現在是三峽蓄水期,所以大部分的中山杉被淹沒在水中,只能看見生長在高處的一部分,而像很多的樹木若隱若現以及看不見蹤影的杉樹,在我們的船下還能一直延伸十餘米。為了保障河流生態的最後這道屏障,當地從2002年開始試種包括中山杉在內的近十種樹種,經過多年的反覆試驗,專家們發現中山杉夏季能持續抵抗伏旱,冬季能承受長達5個多月的水中浸泡,存活率高達80%以上。
多管齊下 打造溼地水域生態系統
總臺央視記者 法綺:找到了優良樹種,就要儘快擴大規模種植,當地採取了靈活的推行方式,比如現在這片中山杉林其實就是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林,當地法院引導鼓勵環境違法人通過繳納生態修護費或者義務護林的方式,4年多的時間裡種出了這片2萬多株的中山杉林。另外還有林業、移民等各個部門以及十餘個鎮街一起,在這條長江沿線共建出了1800多畝的中山杉林,形成大面積的溼地水域生態系統。
總臺央視記者 法綺:今年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大家看我手中這塊牌子,上面寫著「嚴禁在樹上掛網捕魚」,這塊牌子現在已經是過去時了,用不上了,而在之前,像這樣的警示牌經常在這條長江沿線可見,因為一些漁民會把捕魚的網子掛在水邊栽種的中山杉上,方便了捕魚卻破壞了樹木。從去年(2020)開始,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實行全面禁捕,很多人從捕魚人轉變成了護漁人。
多彩「水中森林」 帶動一方旅遊
總臺央視記者 法綺:漁民們也發現,其實上岸以後的日子過得更好了。因為這裡的景觀起來了、遊客也多起來了。現在是冬季,也是中山杉在一年之中最美的時節,原本翠綠的樹葉漸變成黃色和紅色,看著像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展現出了一幅壯麗的「水中森林」景觀。
緊鄰水岸邊的是一條十裡濱江觀景長廊,穿插在中山杉和幾萬畝紅桔林之間,吸引了不少遊客和運動愛好者,現在正在進行的就是多人皮划艇和冬泳項目,把本來冬日沉寂的小鎮帶出了熱火朝天的景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