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地理坐標系,這座位於浙江省武義縣不甚起眼的山群,千百年來卻隱藏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文化密碼。
其實,明招山該是不會被遺忘的,當今仍有著曠達寓意的明招山、明招寺、朱呂講堂及阮孚墓、德謙禪師墓、呂祖謙家族墓群等眾多遺蹟,依然活生生地蘊藏著歷史的分量。因為阮孚、德謙及呂祖謙諸多先賢的緣故,給這裡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和濃墨章彩。雖然,歷史不斷遠離而去,未來的時光正像鋼銼一般消磨著遺蹟,睹物思情,斷然令人肅然起敬。這樣一座歸隱著魏晉風範、宗師參禪、弘揚理學的名山來。遙望聖山,便想洞開時空隧道去暢遊明招文化的最初淵源……
一、明招文化的源與流
明招講學開啟了「明招文化」。明招文化是婺學中呂學一支的發端,上承宋代理學,下接清代浙東史學,歷宋、元、明、清五百載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明招文化是一種思想文化,實質上就是呂祖謙的學術思想。呂學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思辯內容主要在史學、哲學、倫理及教育思想等方面。
北宋慶曆(1041-1048年)前後,一種以探索「聖人之道」為目標,致力於從新的高度構建儒學思想的哲學體系開始崛起,稱之「道學」。因其以探討「天理」為重要內容,亦稱「理學」。其後分為以客觀事物之「理」為基本範疇的程朱「理學」、以主體精神之「心」為基本範疇的陸王「心學」兩大派系。
宋室南渡,呂祖謙曾祖呂好問、祖父呂弸中攜全家避難南遷,幾經輾轉後,遷居浙江金華城內。好問、弸中皆繼承中原理學。得中原文獻之統的呂祖謙(1137—1181年),字伯恭,金華城區人,因其祖籍山東萊州,故學者稱「東萊先生」。他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及第,同年又中博學宏詞科。乾道二年(1167年)十一月,呂母曾氏去世,次年正月二十二日葬於武義明招山祖塋。明招山在武義縣城東十五裡,祖謙的曾祖父呂好問、伯祖呂本中、祖父呂繃中等均葬於此。祖謙與弟祖儉在明招山側築廬守墓。隨著一些士人慕名前來求學,東萊在附近明招寺設壇講學。至乾道五年二月,呂祖謙喪滿除服,於是辭退學生,與弟祖儉、女兒華年回到婺州家中。乾道八年二月,祖謙父親呂大器謝世,十一月三日葬於明招山祖塋。東萊與弟祖儉復又結廬明招山側為父居喪守墓。這時,之前的學生又重新集結於門下,規模達300餘人。於是,明招寺又成為東萊的講學之所。此時,遠在武夷山講學的朱熹也遣長子朱塾前來受教於東萊。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東萊遵從師友的告誡,遣散學生,停止講學,與弟一同專心守墓。是年四月,父喪已滿,祖謙除服,從吉。呂祖謙歷任太學博士、秘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等職,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去世,諡號成公,享年45歲。他一生除短期參政外,主要活動是治學、講學和著述。
呂祖謙在武義明招山先後守墓6 年,講學5年,四方人士爭趨之。由此,明招講學開啟了「明招文化」。明招講學之後,呂祖謙在金華建麗澤書院,繼續講學授業,著書立說,以濂洛為宗,旁稽載籍,兼總眾說而自成一派,稱之「呂學」。南宋時,麗澤書院與嶽麓、白鹿洞、象山書院齊名。婺州由此名人接踵,文化昌盛,贏得「小鄒魯」美譽。呂祖謙謝世後,麗澤書院由其弟呂祖儉主持。後時少章、何基相繼任麗澤書院山長,王柏、金履祥亦曾主講麗澤書院。
東萊所創建的「明招文化」,實際上是婺學中呂學一支的發端。南宋初期,道學在全國範圍內發展為朱熹的閩學、呂祖謙的婺學與陸九淵的金溪之學三家鼎立之局。南宋中期,祖謙逝世,呂學主要由其胞弟呂祖儉繼承。呂祖儉(1146~1200年),字子約,號大愚,從小受業於父親呂大器和兄長祖謙。他整理其兄著作,在校訂、刊刻及宣傳等方面盡心盡力,並著有《大愚集》。祖謙從弟呂祖泰,字泰然,在繼承家學的同時,傳播呂學。呂祖儉長子呂喬年,字巽伯,曾協助父親收集、整理祖謙遺著。《祖謙文集》《東萊文集》四十卷即為祖儉和長子喬年合編。祖謙講學時門人記錄的《麗澤論說集錄》十卷由祖儉集輯,由喬年遍次刊印。
東萊之學的傳播,除了他的兄弟子侄外,主要在於眾多的學生。據載,東萊講學明招之後,與胞弟祖儉在麗澤書堂講學。其弟子上《東萊學案》的有金華人葉邽,鄞縣人樓昉,東陽人葛洪、喬行簡,福建建陽人劉爚、劉炳兄弟及朱熹之子朱塾等23人;上《麗澤學案》的有金華的潘景憲、王介、杜旟,會稽的邢世材,武義的鞏豐、鞏嶸兄弟,義烏的朱質,福建光澤的黃渙、黃謙兄弟,福建武夷的郭粹中兄弟4人等74人。這74人中按籍貫分:金華25人,婺屬其他6縣24人,平陽、括蒼、分水等12個縣25人。有據可查者,金華有王瀚,王洽,葉秀髮,夏明誠,鄭宗強,汪淳,王深源,宋甡,潘友端,汪仲儀,潘景憲、潘景愈兄弟,戚如圭、戚如玉兄弟與從弟戚如琥,汪大亨、汪大度、汪大明三兄弟與從弟汪大章;蘭溪有葉誕及時澐、時瀾兄弟;東陽有李誠之,喬夢符,陳黼,郭澄,趙彥秬,倪千裡,李大有、李大同兄弟;義烏有陳錫,徐侃、徐倬兩兄弟和樓孟愷、仲愷、叔愷、季愷四兄弟;浦江有石範;武義有鞏峴等。他們都是呂學嫡傳,為金華學派的最初成員。
二、明招文化思想內涵
明招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明招文化的內涵實際上就是呂祖謙的學術思想,思辯內容主要在史學、哲學、倫理及教育思想等方面。
(一)「文明向前」的史學思想。呂祖謙認為,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有因有革」 的過程。因此主張「視前代未備者,固當激勵而振起;其遠過前代者,尤當愛護而扶持。」(《淳熙四年輪對札子》)也就是說對歷史上好的東西要繼承發揚,但更要愛護和扶持新的東西。至於舊的不適合時世的東西則要「更革」。事物總是要變化的,「事極則須有人變,無人變則其勢自變」(《易說》) 為此,祖謙提倡「達於事變」。呂祖謙提出「揆之以理,體之以身」的讀史方法。他說:「讀史既不隨成敗以為是非,又不可輕立意見易出議論,須揆之以理,體之以身,平心熟看,參會積累,經歷諳練,然後時勢事情漸可識到。」(《讀史綱目》)所謂「揆之以理」,就是要審度出歷史事變的道理,不為一時一事的成敗得失等現象所迷惑。因此,呂祖謙認為「讀史先看體統」。講史則旨在明史實,從可靠的史實中吸取人物合散、政化隆替、兵機利害、策略安危的經驗教訓,以利開物成務、建功立業之用。因而研究歷史上的興亡成敗,考訂各代的名物制度乃是呂學的特色,所以歷史文獻知識就成為呂學重要的教學內容。祖謙長於史學,在講學時既解經也講史,晚年所著《大事記》是一生治史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