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海下文武高蹺 林亭口高腿子...

2021-01-10 澎湃新聞

海下文武高蹺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海下文武高蹺,是指發源於天津衛「海下」一帶民間花會中的高蹺形式,發展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歷史上,天津衛城有一條向東南方向延伸的海大道直達百裡開外的大沽海口,沿途的村落(尤其是津南一帶)多稱為「海下」。

當地村民辛苦耕作之餘,喜以高蹺表演形式自娛自樂。周而復始的表演在受到當地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影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特的唱腔和約定俗成的表演程式。

以津南區鹹水沽鎮北洋村海下文武高蹺為代表的表演組合由14位演員組成,分群體、個體、小組配合表演。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文高蹺腿子較高,肢體動作幅度較小;武高蹺腿子較矮,表演有大叉、立大頂、蠍子爬、就地十八滾等高難度動作。

高蹺舞蹈雙人舞表演

內容大多來源於民間故事、寓言典故、生活趣聞等,展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場景和祈福求祥的美好嚮往。唱腔有合唱、對唱、獨唱。現留存下來的39段唱腔,包括「八仙慶壽」「翁姑拿魚」「行路歌」「鸚鵡對答」「 漁樵耕讀」「大會親家」等。

節奏有抒情的慢板、對唱的中板、感情激烈的快板;音調既有北方的粗獷之音,又有溫柔抒情的南曲之調。這種特色佐證了天津南北文化交流俗中含雅的特徵。

海下文武高蹺四人舞表演鑼鼓鬥

海下文武高蹺傳承至今,已發展了幾十支團隊,遍及津南地區。每逢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期間,有踩街表演,圍看的觀眾不少,特別是老年人更喜歡這種民間花會形式。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葫蘆窩村坐落在林亭口鎮東南6公裡處,屬天津寶坻大窪地區。葫蘆窩高腿子高蹺的歷史淵源與林亭口鎮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林亭口地區集鎮貿易十分繁榮,廟宇頗多,廟會盛行,高腿子高蹺在各種花會中獨樹一幟,影響很大。

高腿子高蹺踩街表演

葫蘆窩高腿子高蹺會的演出人員在腳下145釐米高的木腿上進行表演。因其在高腿子上表演,對技術要求很高,演出效果也別有風味。葫蘆窩的高腿子高蹺是以高蹺形式對戲曲故事和生產、生活場景進行描摹,花會名統稱為「漁、樵、耕、讀」,大致由3個戲曲片段和10個模擬農民生產、生活的動作構成。

第一出:開道僧,也叫領會人,是一個棒槌和尚,他的舉動影響、左右整個會的進行及布局;第二出:耪地;第三出:砍柴;第四出:捕魚;第五出:撲蜂;第六出:鐵弓緣;第七出:燕青賣線;第八出:三節鞭;第九出:闊大爺和闊太太;第十齣:傻柱子;第十一出:敲鑼打鼓;第十二出:瞎子逛燈;第十三出:騎象。

每出兩人,扮相和戲曲一致,表演內容是每出戲的片段動作,但是由於是在高腿子高蹺上進行表演,行、走、跳、撲、打都有了相當的難度,需要特定的技術和高超的技巧。在表演當中,旁邊有用鼓、鑔、鐃等10餘人的伴奏隊伍。

消息來源|天津非遺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原標題:《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海下文武高蹺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相關焦點

  • 來自天津的非遺文化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柳青年畫產品行銷北方及東北、內蒙、新疆各地。對河北武強年畫、東豐臺年畫、及山東濰縣、高密及陝西鳳翔等地年畫都有一定影響。 代表作品:《五子奪蓮》、《蓮年有餘 》等。
  • 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掛甲寺慶音法鼓 楊家莊永音法鼓
    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掛甲寺慶音法鼓 楊家莊永音法鼓 2019-09-14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利高蹺
    在新袁莊村,每到正月裡鬧花燈或者村裡面有重大活動的時候,總能看到長利高蹺的表演。新袁長利高蹺獨具特色,距今已有百年歷史,2009年被天津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約在一百年前,新袁莊村向天津南郊葛沽地區的鄧岑子高蹺隊學習高蹺技術,在所學基礎上進行改良,創立長利高蹺。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漲知識了!
    2009年10月1日被批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馬頭琴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吉思汗祭典
  • 為「泛亞」添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啟幕
    一個個來自民間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用他們平凡的雙手製作了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書寫」了一段段「草根」傳奇,成為「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雲南刺繡    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現在做一副秀活,短則20天,長則半年,便宜點的也要幾百元,像我身上這套服飾要賣五六千元呢。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羌年
    因羌年的時節多是集中在每年的晚秋時節,而羌族人主要生活的區域多在海拔1000-2500米之間的中山向低山過渡的區域,這時正好是羌族秋收的時節,所以羌年在羌語中也有豐收之意。身著盛裝的羌族村民,用激越的舞蹈展示古羌傳統文化的魅力,讓人感受到羌族傳統習俗的豐富多彩和節日的喜慶,更讓人沉浸在醇厚濃鬱的人情鄉情之中。
  • 湘鄉虞唐高蹺踩上街 民俗鬧春好熱鬧
    踩高蹺上街。   紅網湘鄉市分站2月10日訊(分站記者 熊杜泉)9日上午,湖南省湘鄉市虞唐鎮區鑼鼓喧天,好不熱鬧,虞唐高蹺表演隊走上街頭,為當地群眾送上了一道新年「民俗大餐」。   相傳明朝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私訪江南,春節期間途經湘鄉虞唐,明武宗一行參加虞唐花燈會的遊藝活動,傳授了高蹺技藝,從此這門技藝被傳承下來。2014年虞唐高蹺被列入湘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被列入湘潭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這次參加高蹺表演活動的總人數達200多人,其中踩高蹺的16人全部為年輕人,年齡最大的20歲,最小的不到5歲。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羌年
    因羌年的時節多是集中在每年的晚秋時節,而羌族人主要生活的區域多在海拔1000-2500米之間的中山向低山過渡的區域,這時正好是羌族秋收的時節,所以羌年在羌語中也有豐收之意。活動有祭天神、祭牛神,以祝祭降福、禳災慶吉。祭天神、祭牛神有一天集體祭禮,同時各戶還要各自祭祀禮拜,還要飲酒、輪流宴客(以寨為單位),跳沙朗舞,舉行各種歡慶活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亮麗多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
    今天,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大會在鄭州文化館舉行。大會通過了各項議程,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陳朝鋒當選為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是由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學者、志願者和民間熱心人士、社會團體等組成的群眾性文化公益組織。協會成立後將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十六字方針,在鄭州市非遺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挖掘、整理、傳承、保護和弘揚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非遺發展新動能,為鄭州非遺保護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 澳門回歸20周年丨你了解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這一天正是我國第6個「文化遺產日」,這一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的第一年,活動的舉辦意義重大。此次活動也是在澳門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包括展覽、演出和傳承人展示等內容。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級遺產,使湄洲獲得了一張世界名片。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
    蠶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養蠶源自中華先民對生命和宇宙的思考、絲織是對機械和數學的探索。由此生產出來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相關民俗活動。5000多年來,它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
    就此處而言,「物質」的反義詞,在漢語中就應當是「精神」或「意識」,而不是「非物質」。所以有學者在初次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時,認為「所謂『非物質文化』也就是精神文化」[2]。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非原生性的漢語概念,它產生於漢語語境之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外在性規定,在現有的漢語概念體系中無法使對之的解讀達到圓滿和自足。
  • 千年高蹺之村,莆田五大宮廟之一坐落於此!
    美 荔 之 城—澄瀛村莆田的千年高蹺之村,五大宮廟之一坐落於此!「登瀛村位於黃石鎮區東側,金墩黃氏十一世孫儒士黃簡,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與其淑人明進士四川布政使澄源女,偕子黃升由渠橋新度後墩徙居黃石登瀛裡,是以黃氏為主的聚居地,另有餘氏、曾氏居住於此地。
  • 非遺文化「播種」校園:天津津南區新添「葛沽民俗文化傳承基地」
    6月9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紀念日的前一天,津南區「葛沽民俗文化傳承基地」授牌儀式在葛沽實驗小學舉行。  儀式中,小主持人慷慨激昂,發起了「手握文化傳承接力棒」的號召,全場響起陣陣掌聲。隨後,掛牌儀式正式啟動。
  • 同仁堂安宮牛黃丸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凌關勝)近日,北京同仁堂等單位申報的安宮牛黃丸製作技藝獲批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2月3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中,作為中醫藥製作技藝,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和山西廣譽遠的安宮牛黃丸的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擴展項目名錄的傳統醫藥項下,將受到國家的保護和利用。
  • 「我們的中國年」之稷山高蹺走獸
    在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中有一種表演形式叫高蹺走獸。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高蹺走獸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稷山高蹺走獸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將人與獸巧妙組合,精心裝扮,演繹一個個美麗的神話傳說,這種罕見的傳統表演藝術僅存於山西運城稷山縣。踩高蹺這種形式,據說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由於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
  • 玉林市博白雜技等10項目入列廣西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記者 廖源 攝)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入列的項目共152項,主要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領域。玉林市博白雜技等10項目榜上有名。
  • 市對外友協赴天津霍元甲文武學校走訪調研
    11月11日,天津市對外友協副會長黃春豔同志帶隊前往天津霍元甲文武學校走訪調研,與該校校長郎榮標會面並進行了有建設性的溝通交流。友協秘書長張鐸、聯絡處處長王志斌參加。郎榮標校長熱情地接待了天津友協一行,對天津友協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郎校長表示學校以傳承精武文化,弘揚精武精神為己任,積極參加各種國內外武術交流訪演,受到世界各國人士的熱烈歡迎。願積極配合市友協,充分挖掘精武文化資源,藉助市友協舉辦的活動,講好天津民間外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