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下文武高蹺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海下文武高蹺,是指發源於天津衛「海下」一帶民間花會中的高蹺形式,發展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歷史上,天津衛城有一條向東南方向延伸的海大道直達百裡開外的大沽海口,沿途的村落(尤其是津南一帶)多稱為「海下」。
當地村民辛苦耕作之餘,喜以高蹺表演形式自娛自樂。周而復始的表演在受到當地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影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特的唱腔和約定俗成的表演程式。
以津南區鹹水沽鎮北洋村海下文武高蹺為代表的表演組合由14位演員組成,分群體、個體、小組配合表演。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文高蹺腿子較高,肢體動作幅度較小;武高蹺腿子較矮,表演有大叉、立大頂、蠍子爬、就地十八滾等高難度動作。
高蹺舞蹈雙人舞表演
內容大多來源於民間故事、寓言典故、生活趣聞等,展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場景和祈福求祥的美好嚮往。唱腔有合唱、對唱、獨唱。現留存下來的39段唱腔,包括「八仙慶壽」「翁姑拿魚」「行路歌」「鸚鵡對答」「 漁樵耕讀」「大會親家」等。
節奏有抒情的慢板、對唱的中板、感情激烈的快板;音調既有北方的粗獷之音,又有溫柔抒情的南曲之調。這種特色佐證了天津南北文化交流俗中含雅的特徵。
海下文武高蹺四人舞表演鑼鼓鬥
海下文武高蹺傳承至今,已發展了幾十支團隊,遍及津南地區。每逢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期間,有踩街表演,圍看的觀眾不少,特別是老年人更喜歡這種民間花會形式。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葫蘆窩村坐落在林亭口鎮東南6公裡處,屬天津寶坻大窪地區。葫蘆窩高腿子高蹺的歷史淵源與林亭口鎮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林亭口地區集鎮貿易十分繁榮,廟宇頗多,廟會盛行,高腿子高蹺在各種花會中獨樹一幟,影響很大。
高腿子高蹺踩街表演
葫蘆窩高腿子高蹺會的演出人員在腳下145釐米高的木腿上進行表演。因其在高腿子上表演,對技術要求很高,演出效果也別有風味。葫蘆窩的高腿子高蹺是以高蹺形式對戲曲故事和生產、生活場景進行描摹,花會名統稱為「漁、樵、耕、讀」,大致由3個戲曲片段和10個模擬農民生產、生活的動作構成。
第一出:開道僧,也叫領會人,是一個棒槌和尚,他的舉動影響、左右整個會的進行及布局;第二出:耪地;第三出:砍柴;第四出:捕魚;第五出:撲蜂;第六出:鐵弓緣;第七出:燕青賣線;第八出:三節鞭;第九出:闊大爺和闊太太;第十齣:傻柱子;第十一出:敲鑼打鼓;第十二出:瞎子逛燈;第十三出:騎象。
每出兩人,扮相和戲曲一致,表演內容是每出戲的片段動作,但是由於是在高腿子高蹺上進行表演,行、走、跳、撲、打都有了相當的難度,需要特定的技術和高超的技巧。在表演當中,旁邊有用鼓、鑔、鐃等10餘人的伴奏隊伍。
消息來源|天津非遺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原標題:《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海下文武高蹺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