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創文章,首發於百家號。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咖啡成了當下最普遍的飲品之一,各國大街小巷的咖啡廳是最好的註解,甚至手捧咖啡在一些人眼中成了有格調的象徵。拋去偽精緻、商業炒作以及品牌效應等幹擾因素,作為原材料的咖啡豆其本身價值也因產量和質量的差異,反映在飲品價格上即存在天壤之別,一杯速溶產品可能零售端僅需幾毛錢,反之也有上千元一杯的昂貴貨,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貓屎咖啡」當屬其中之一。作為業界鼎鼎有名的品類,每斤幾百甚至數千美金的要價,令許多咖啡愛好者望而卻步。
大約300年前,即18世紀初,中國正處於清朝康熙年間,作為一代明君,康熙在位期間擒鰲拜、平三藩、南收臺灣、西徵準噶爾、北驅沙俄,將前人留下的爛攤子幾近收拾乾淨,開創盛世偉業。
統一臺灣之戰發生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在此之前,著名抗清將領鄭成功於1661年親率2.5萬水師兵將驅逐了霸佔臺灣甚久的荷蘭侵略者,自此淪陷38年的領土臺灣收歸國土。荷蘭雖在華夏大地未能繼續佔得便宜,但憑藉武力與金錢還是打開了多個亞洲國家的大門。
當時作為殖民地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島,荷蘭侵略者均在其上建立起規模龐大的咖啡豆種植園。一個偶然的機會,當地人發現棲息於叢林的麝香貓似乎對成熟的咖啡果子很感興趣,並且由於外殼堅硬難以消化的緣故,這些果子往往是怎麼吃進去的,又怎麼成為糞便被排了出來。本來吃喝拉撒是很平常的事情,可不知是誰腦洞大開,將這些看上去骯髒無比的果子清洗乾淨、研磨衝調,沒想到竟然得到了比原來更加香醇濃厚的飲品,一下子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曾經想方設法驅逐麝香貓的種植園主轉而起了利用之心,並一步步將貓屎咖啡帶到世界多地,遠播的聲名使得聽上去有點噁心的咖啡品類逐漸成了國際市場暢銷不止的硬貨。
只不過,如今貓屎咖啡的造假成分過多,許多普通咖啡也大言不慚貼上了「貓屎」標籤,而即便是真正的印尼原產咖啡也因人為的過多幹預,使得咖啡品質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有錢也買不到好貨的情況下,大量追求品質的消費者將目光放在了另一種產自南美洲的「動物屎咖啡」上。
南美浣熊,不同於我們熟知的小浣熊,二者同科不同屬,換句話說它們是有血緣關係的遠方親戚。南美浣熊的個頭不大,看上去與家貓相差無多,長長的尾巴幾乎與身體等長。之前網上有過一段視頻,一群「小恐龍」從鏡頭前快步通過,不明真相的網友乍一觀看都會忍不住驚奇,的確,拍攝到的生物像極了觀念上的長頸龍,只不過相當袖珍罷了,真相是這是一群正常行走的南美浣熊,只是影像倒放造成了錯覺。
從鏡頭可以看出南美浣熊是一種社交性較強的動物,通常會以小團體的形式生活,比較奇特的是,其中很少出現成年雄性的身影而只由雌性及幼崽組成。此結構或許是出於避免近親繁殖的尷尬,一般雌性在2歲達到性成熟,雄性則是3歲,每當到了發情之際,團隊中的雄性成員便會自動離開,去往其他群體尋求交配機會。更有意思的是,儘管南美浣熊是陸生動物,但休息或交配時更願意待在樹上完成,受到驚嚇會匆匆向地面逃去,這種做法似乎與我們認知中的遇到危險向高處躲避正好相反。
南美浣熊食性偏雜,既會捕食蜥蜴、鼠類等小型動物,也會找一些螞蟻、白蟻之類的小蟲,還會以樹上的果子為食,這就為「浣熊屎咖啡」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近些年來,咖啡已成為南美國家秘魯賺取外匯的重要農產品,那裡有著適宜生長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最高海拔2000米的種植園區受高原日照等得天獨厚條件的影響,造就了秘魯咖啡與眾不同的風味。南美浣熊活躍的區域恰好是海拔1800米以上的林地。當進入咖啡種植園,散發著香氣的果實很容易勾出它們的饞蟲。與麝香貓一樣,成熟且新鮮的果子成為入口的首選。
果子在胃裡完成發酵,蛋白質被破壞,產生了短肽和自由胺基酸,這些物質使得咖啡原有的苦澀氣味降低,提升了醇厚口感。傳統工藝上,果子在採摘過後需要先用水洗或陽光暴曬的方式,去除外層堅硬的果皮以及包裹的果肉,最後留下的就是熟悉的咖啡豆,而經過腸胃消化的果子則減免了這些繁瑣步驟,在排出體外後進行清洗和烘焙,便可得到價值不菲的「浣熊屎咖啡」。
由於南美浣熊每隻每天最多攝入25克咖啡果實,使得浣熊屎咖啡同樣不可能規模化產出,所謂物以稀為貴,直接賦予了咖啡豆極高的附加值。雖然在流傳度上比不過貓屎咖啡,但浣熊屎咖啡的價格卻與前者有的一拼,同列為最昂貴的咖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