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裡的小孩好像沒有課外書這個概念,除了學校裡的課本,能夠讀到的就是小人書了。小人書又叫連環畫、連環圖,手掌大小,以連續的圖畫配文字的形式敘述故事,刻畫人物,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通俗讀物。
點擊
讀小學時,班上有個同學家裡有很多小人書,他經常帶到學校來看,一下課我們就一大群人拱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小人書的內容也很豐富,有抗日的,武俠的,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等等。記得那時看過《紅巖》、《鐵道遊擊隊》、《小李飛刀》……那些精彩片段和故事梗概至今記憶猶新。
真正讀課外書和名著是到念大學的時候,那時候讀得比較多也比較雜,大到四大名著,小到各種雜誌。那時候感覺仿佛人生打開了另一扇大門,原來外面還有那麼新奇的世界。如果從小就有那麼多書可讀,我想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一定會是另一番境界。小時候總聽父輩們說:書中自有黃金屋。當時不理解,以為就是要把課堂上的書念好,後來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僅僅於此。當然,等到有書可讀的時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如果早一點讀那麼多書的話,高考作文一定會寫得很精彩,說不準會考個更理想的大學呢。哎,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現在的孩子們可幸福啦,從幼兒讀物到世界名著,應有盡有,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讀物,紙質的,電子的,有聲的,可供選擇的實在太多。關鍵是現在家庭條件優越,只要是對孩子有益的書籍,老師推薦的書籍,父母都會毫不吝嗇地掏腰包去買。
當我們踏入社會真正有條件買書的時候,似乎不能靜下心來讀了,生活的瑣事漸漸磨滅了閱讀的熱情。但是我們還是要儘量留一點空間和時間給閱讀,以豐富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的認知。早在黨的十六大就明確提出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於是「全民閱讀」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形式不斷創新,內容不斷充實。這是一個讓人欣喜的狀態,是一個需要持續發展的狀態。
在學習氛圍越來越濃厚的大環境裡,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們從小多讀書,讀好書,讓他們在最適合讀書的時候多受有益文化的薰陶,讓孩子們從小就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諦。多讀書,不說別的,至少可以在該你表達的時候,有話可以講,有內容可以講,講得更有條理,更有深度!
孩子,你今天讀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