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靴子終於落地了。
北京時間2月28日下午5時(瑞士洛桑當地時間2月28日上午10時),國際體育仲裁庭(CAS)官網公布了對中國遊泳運動員孫楊禁賽8年的處罰決定。
聲明指出:負責反興奮劑控制的人員遵守了所有反興奮劑規定,其中,孫楊沒能證明他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必須要銷毀他的取樣。
聲明還特別指出,這是孫楊第二次違反相關規定。
相比6年前服用曲美他嗪(商品名萬爽力)而被禁賽3個月,8年的處罰等於直接終結孫楊的運動生涯。
孫楊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已委託律師向瑞士聯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訴。中國泳協則「深表遺憾,支持孫楊以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利」。與國內一面倒支持不同,一眾外媒和國外網友的奚落嘲笑不絕於耳。
似乎每當中國出現「天才」運動員,「西方列強」總要生出陰謀論,冷嘲熱諷一番。一旦揪到辮子,就要將其毀於一旦……
1.
2012年奧運賽場上,16歲小將葉詩文在400米混合泳比賽中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得金牌,最後50米的衝刺速度甚至快於美國名將羅切特。隨後,她又以破奧運會紀錄的成績摘得200米混合泳金牌。她的「逆天」表現遭到以英媒為首的一眾外媒強烈質疑,甚至有記者直接在發布會上質疑小葉是否服用禁藥。
配圖出自網絡
即使在進行嚴格藥檢證明小葉沒有問題後,澳大利亞媒體仍然拋出「奇葩」論斷:「葉詩文現在沒被查出來有問題,不代表她就沒有服藥,因為新型興奮劑的發明速度很快,檢測手段跟不上。」
葉詩文的「躺槍」,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遊泳強國傲慢自大,一方面也算是為中國遊泳曾經的恥辱史買單……
中國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風潮始於1986年。當年,泳協聘請了一名東德人擔任主教練。這位名叫克勞斯的東德人,給當時體育科學甚為落後的中國帶來了三件法寶:高原訓練、血乳酸測試和興奮劑。
很快,東德人的法寶奏效了。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體育一度在世界範圍內呈現出強勁勢頭,遊泳成績大幅躍進,直逼世界巔峰。
90年代初中國遊泳女隊員高大粗壯的身材,男人似的肌肉,甚至隱約可見的喉結,都讓人難免產生「聯想」
1992年,以莊泳、錢紅、林莉、楊文意、王曉紅「五朵金花」為代表的中國遊泳隊 橫空出世,在巴塞隆納奧運會賽場上斬獲四金五銀,舉世震驚。舉重、田徑、自行車選手也都屢破世界紀錄,好成績層出不窮。1994年遊泳世錦賽,中國遊泳更加所向披靡,女子項目16塊金牌有12塊被中國女將收入囊中。
中國體育很快就嘗到了濫用興奮劑的惡果。
1994年廣島亞運,中國得到23塊遊泳金牌,而昔日的亞洲泳壇霸主日本只得到了7塊。日本泳協向國際泳聯上訴,要求對中國隊進行飛行藥檢並提供了證據錄像帶。原來,在中國運動員居住的房間內被事先安置了竊聽器,中國運動員在房間內注射吃藥以及隨意丟棄的針頭,都成為服用興奮劑的鐵證。
那屆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有11人(7人為遊泳隊隊員)被查出服用興奮劑。呂彬、楊愛華、熊國鳴等著名選手被禁賽,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體壇影響最惡劣、波及面最廣的興奮劑事件。
在90年代初,國內體育人對興奮劑的認識並不清晰,時任體委主任的伍紹祖在其回憶錄中寫道:當時有個共識,成績不行就得服興奮劑。服用興奮劑三個原則:有用、無害、查不出來。
作為我國田徑的最大驕傲,馬家軍這支在90年代初異軍突起的女子中長跑隊曾一時風頭無兩。但在雪梨奧運會前夕的尿檢中被查出,獲得參賽資格的7人中有6人被證實使用了興奮劑或者有使用興奮劑嫌疑。最終體育總局決定將馬家軍拒之於參加奧運會的大門之外。
90年代初的一系列興奮劑醜聞,讓中國體育的聲譽跌落谷底。此後,中國體育開始真正重視興奮劑問題,加大打擊力度。
但,冠軍的利潤太大了。時至今日,依然有人鋌而走險……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既非興奮劑的發源地,也非重災區。中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秉持對「興奮劑」零容忍的態度,不遺餘力打擊「興奮劑」使用。
2.
更高、更快、更強——事實上,興奮劑一直如影隨行地伴隨著人類體育事業發展而發展。
如果要認真追溯起來,興奮劑的使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在古代體育賽場上,人為手段提高體能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公元前668年,跑步冠軍Charmis用無花果乾和溼奶酪製成的特殊食物增強體力。不過很快,古代的運動員們就發現了牛鞭的功效,這是最早的睪酮類興奮劑。
最早登上現代體育舞臺的興奮劑是鴉片,英國傳統的耐力賽跑則是現代體育使用興奮劑的源頭。1807年,參賽者亞伯拉罕·伍德聲稱自己使用了鴉片酊才保持24小時一直清醒,擊敗了其他選手。
在那個時代,使用藥物參賽並不是不光彩的事情,而是一種新的「科學」方法,伍德的經驗迅速得到推廣,並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1877年,英國耐力賽的奪冠成績達到了500英裡。一年之後,最好成績被提高到520英裡,即近840公裡,冠軍為此連續奔跑了138小時。
興奮劑的奇效迅速在體育界傳播。在美國,著名的六天自行車耐力賽的參賽選手大規模使用古柯鹼是個公開的秘密。1896年,現代奧林匹克在雅典拉開帷幕,奧運會同樣吸引了興奮劑的參與。
有趣的一幕發生在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第三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馬拉松賽場上。美籍英國人託馬斯·希克斯在前面跑,他的教練查爾斯·盧卡斯一直拿著注射器在後面追。當希克斯精疲力竭之時,盧卡斯給他注射了一針「士的寧」(註:也叫馬錢子鹼,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並給他喝下一大杯威士忌。
在終點前四英裡,再次面臨崩潰的盧卡斯又被打了一針。最終,他獲得了那場比賽的冠軍。
對此,官方報導予以充分肯定:「馬拉松比賽充分從醫學角度證明了藥物對於長跑選手是多麼重要!」
1904年,Thomas Hicks在比賽中
直到陸續有運動員因為服用興奮劑猝死在比賽中,人們才開始意識到興奮劑強大的副作用——
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丹麥自行車運動員詹森因服用酒精和苯丙胺混合劑,在進行公路自行車比賽時突然死亡。
1967年7月15日,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自行車運動員湯米辛普森在環法賽第13天比賽途中死於法國境內的旺圖山峰。人們在他的運動服口袋裡發現了尚未服用的苯丙胺,進行屍體剖檢的病理學家也證實體內發現了苯丙胺。
為此,國際奧委會在1968年奧運會上首次引入興奮劑檢查,並公布了違禁藥品名單。
3.
1988年9月24日,在韓國漢城奧運會蠶室體育場內舉行的男子100米短跑決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世界上兩位最著名的短跑選手加拿大的本·詹森和美國的卡爾·劉易斯將在這裡決出誰是世界第一飛人。
發令槍聲響後,詹森像一道黑色閃電率先衝過終點——9秒79,這一成績突破了科學界預言的人類不可能突破百米9秒80的極限值!整個世界沸騰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為詹森頒獎,他說:「這是我有生以來最興奮的時刻。」
然而僅僅過了數小時,當人們還沉浸在興奮中時,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傳開了:詹森的興奮劑檢測結果顯示了陽性。詹森的金牌被取消,並被罰停賽兩年。1991年期滿復出參賽,本·詹森再次被查出服用興奮劑。國際田聯同年宣布,本·詹森將被終身禁止參賽。
1998年9月21日,美國田徑史上有「花蝴蝶」之稱的女飛人格裡菲斯·喬伊娜在家中猝死,年僅38歲。儘管醫生當時的診斷是心臟病突發導致身亡,但外間一直傳言喬伊娜死於年輕時服用禁藥。
喬伊娜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奪得女子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的三枚金牌。就在她1989年退役當年就曾傳出過服用興奮劑的醜聞,但未被證實。
德國反興奮劑專家韋·弗蘭克就堅定地說:「喬伊娜在1996年4月就犯過心臟病,那就是服用類固醇帶來的後果。我敢肯定喬伊娜死亡的原因就是興奮劑。」
曾經有人說:「查得出的叫興奮劑,查不出的叫高科技。」只有當新發明被規定為興奮劑時才違法。
這就像一場貓抓老鼠的遊戲。「貓一定是在老鼠後面跑的,不可能貓跑在老鼠的前面,老鼠追貓。」中國反興奮劑專家吳侔天說。
興奮劑技術越來越高超,長期服藥的運動員只要在參賽前一周停藥,就可以做到尿檢不出問題,飛行藥檢就是為了對付這種作弊行為。
為了應對層出不窮的新興奮劑,國際反興奮劑中心一直積極研發新的檢驗興奮劑的手段。比如裡約奧運會就採取史上最嚴格興奮劑篩查方式:血液基因篩查法。
但是,即使到今天,興奮劑的檢查技術仍然跑在興奮劑的後面。
隨著體育商業化的不斷深入,體育裡的利益誘惑不斷提高,讓很多運動員乃至生物醫學科技人員心甘情願作為老鼠,參與進這場貓鼠遊戲中。
只要體育仍舊與榮耀、金錢相連,這場貓鼠鬥的遊戲,就一天不會終止。
參考資料:
1、興奮劑:奧運會的「黑」歷史,《中國科學報》
2、反興奮劑,貓鼠大戰再升級,《球迷》
3、現代奧運史上最早服用興奮劑事件,《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