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長沙猴子石前首用兵(圖)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毛澤東

上圖:猴子石。

右圖:毛新宇在猴子石前。

孔昭綬

傅良佐

  7月上旬,記者又一次來到長沙猴子石大橋東岸、橋頭堡北邊的「猴子石」石碑前。

  這石碑是2009年6月29日重立的,「猴子石」三字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唐雙寧題寫。

  這碑的背面道明了「重立」的由來。這裡原有一塊巨型石頭,本叫「浦石」,因形似猴子,石稱「猴子」地名也「猴子」。原石位於現在猴子石大橋東南角長沙三水廠水泵房北側,1973年因修水泵房而遭毀棄。其所以重立石碑,是因為毛澤東第一次指揮「作戰」在這裡,也是他「渾身是膽」性格閃光處。

  1

  足印:一師

  五年隨處都是兵

  現在的猴子石,一橋飛架東西,成了一處交通要道,上下左右都是飛馳的汽車。雖然,南郊公園就在它的東北角,突起的山包,茂密的森林,仍有當年的風貌,可擴張的城市已將它攬在懷中。記者的耳中,車水馬龍的喧鬧聲隱去,飄來的卻是96年前的槍炮聲。

  那是1917年11月,戰敗的北洋軍第八師王汝賢大部隊由湘潭、株洲向長沙潰退。3000多名官兵不知長沙虛實,在距學校南端幾裡地的猴子石徘徊,窺視長沙城。

  長沙城又一次處於被潰軍劫掠的威脅之中,而距猴子石只有幾裡路的一師更是首當其衝。

  毛澤東在一師讀了五年半書(包括四師一年),可謂足步到處都是兵。

  原因就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和地域的撕裂:中央政府掌握在北洋系手裡,它有一個堅定的目標——武力統一;西南,掌握在地方實力派手裡,與北洋系分庭抗禮。誰對誰錯,「公」「婆」都說自家有理;每場戰爭,理由都是冠冕堂皇。

  湖南地處南北交通大動脈——平漢、粵漢線上。「北兵」攻打南方,這裡是前線;「南兵」要討伐「北方」,這裡是進兵的前沿。湖南就像一塊木板,被戰爭這柄大鋸拉來拉去,被鋸得粉末四濺,遍體鱗傷。

  戰爭,讓湖南大地田地荒蕪、房屋焚毀,百姓流離失所。「走南兵」、「走北兵」在上個世紀前期,是百姓心中難以抹去的噩夢。

  「放不下一張書桌」,同樣適用這個時期的湖南校園。毛澤東在校的五年裡,一師曾屢遭兵災、三次駐過重兵。

  第一次袁世凱稱帝,湯薌銘部李佑文旅駐紮。

  第二次是1917年底,桂軍譚浩明一部駐紮。

  第三次是1917年至1918年,張敬湯的旅部駐紮。

  特別是張敬湯旅部長期駐紮後,一師被弄得烏煙瘴氣,附近居民也極為不安。這一切,都給青年毛澤東留下了惡劣的印象。因此,史家評論說:「毛澤東反抗軍閥、剷除軍閥思想的形成,實非一朝一夕之故。」

  這一次,24歲的一師學友會總務、校自願軍的連長毛澤東挺身而出,決心保衛長沙、保衛一師。

  2

  足步:1917年「再遇戰事」

  記者曾接觸過1917年那場戰事的史料,知道其根源還是「南北之爭」。

  那年9月,執掌中央政權的段祺瑞,任命雖為湘人卻是北洋系骨幹的陸軍次長傅良佐為湖南督軍。

  傅良佐一入湘,「做慣了婆婆做不得兒媳」的原督軍、省長譚延闓一拍屁股走了。湘軍內部隨之分裂,湘軍大將林修梅、劉建藩扯起「獨立」旗幟,與傅良佐兵戎相見。此時,西南地方勢力的盟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不願北洋系染指湖南,派出廣西督軍譚浩明率部和湘軍(部分)組成湘桂聯軍,與北洋政府派來為傅良佐「護駕」的部隊展開激戰。

  經過兩個月的戰事,北洋軍被打敗。接印才兩個多月的傅良佐陷入「四面湘歌」之中,連自己的親弟弟(團長)也命喪戰火,在湘桂聯軍逼近長沙時,於11月15日與北洋政府任命的省長周肇祥倉皇逃離長沙。

  在傅去而譚未來之時,長沙成了真空地帶,市內一夕數驚,市民驚恐萬分。

  一師學生、教員同市民一樣,惶惶不安,深恐發生意外變故。11月15日左右,全校同學集中禮堂,聽學監方維夏部署:一師位於長沙南郊,正是潰軍北撤的必經之路。為了躲避潰軍進校佔屋,打劫搶掠,傷及學生,全校師生須集中在城東五裡的阿彌嶺暫避,速作準備,聽號令出發。

  師生等了很久,就是不聞號令。

  3

  足步:主動出擊驅潰兵

  青年毛澤東紀念館裡,陳列著「不聞號令」的由來:一師學友會總務毛澤東建言,阻攔了這種消極行動。

  毛澤東分析說,留校可保安全,離校倒有危險;如果全部離校,學校空空如也,潰兵就來打劫。

  校方採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決定組織師生護校。

  毛澤東組織同學們將桌椅板凳搬出來,堵住所有通向外界的校門,並在院內構築壁壘,準備作戰。同時他還採取從前湖南農民護院的老辦法,率領學生們將嫩竹削成十分銳利的鋒尖,插在校園圍牆上,並布置學生在各個通道處「持槍」站崗,「晝夜巡邏,警衛非常」。兩天以後,有些零星潰兵開始進城,並躑躅於長沙街頭。他們經過一師門前時,見大門緊閉,有「兵」巡邏,也就知難而退。

  過了兩天,就發生王汝賢部隊潰兵徘徊猴子石、窺視長沙城的一幕。毛澤東探知情況後分析:這些潰兵既驚慌,又疲勞,並不知道桂軍是否進城,所以在那裡徘徊;如果明了城裡的底細,肯定進城掠奪,一師首當其衝。當今之計,只有主動出擊,設法趕走潰兵。

  膽子真大!

  校長孔昭綬支持了毛澤東,他認定這個學生的底氣:首先,毛澤東曾當過半年兵,有著較好的單兵素養,而且明了軍隊的基本情況;再者,早在1916年秋,為奉行「軍國民教育」,學校曾組織學生自願軍,全校編為一個營,軍事教員任營長,進行一些簡單的軍事訓練,已有一支「基本部隊」;第三,毛澤東是學友會的總務,在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而且還是自願軍的連長,能指揮得動學生。

  孔昭綬權衡再三,決定支持毛澤東去冒險。

  4

  足印:徒手繳槍三千支

  山風颳起,森林譁啦,猶如這裡埋伏著千軍萬馬,也讓站在猴子石前的記者穿過時間隧道,成為96年前一個「觀戰者」:

  經過一番周密籌劃,毛澤東開始實施「出擊計劃」——組織起一支由100餘名健壯膽大的同學參加的志願軍。接著,毛澤東持學校公函前去南區警察局借人,請求他們派員增援。

  吃罷晚飯,學生志願軍穿上平日操練時的軍裝,手持自製木槍等「武器」,同「借來」的20餘名荷槍實彈的警察一道,整齊地集合在操場上。月夜朦朧,真假莫辨。遠遠望去,還真像一支全副武裝的正規軍呢!毛澤東作了簡短的戰鬥動員後,命令兵分三路潛出學校,悄悄埋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幾個山頭上,以形成對潰兵的包圍之勢……

  毛澤東親率南路軍,由妙高峰下去,穿過鐵路,迂迴到北洋潰軍正面,準備阻攔其進路。其他兩路則分別包抄潰軍的後路和東路。西路則是湘江——一道天然防線。警察則扼守學校背後的制高點——妙高峰山頭。行進中,沿途又有一些經過學生發動起來的農民和工人夜學的學員,手持農具、木棒、銅鑼和大鼓等,陸續加入隊伍。

  夜深人靜。各路隊伍已「各就各位」。這時,毛澤東他們突然發現:在與湘江平行的粵漢鐵路上,影影綽綽的潰兵猶如一條大黑蛇,正向城裡蠕動。當潰軍進入到學生和警察等潛伏的地域不遠時,毛澤東立即命令埋伏在山頭上的警察鳴槍三響。霎時間,只見寫有「桂」字、「湘」字和「粵」字的燈籠,一起點燃。漫山遍野,燈火通明。隨後,毛澤東又令警察放了一陣排槍,命令志願軍成員在洋油桶裡大放爆竹。槍「炮」聲、軍號聲、鑼鼓聲、呼喊聲……如狂風驟起,一場「激戰」就這樣打響了。

  稍頃,毛澤東命令停止打槍,並讓幾個同學用桂林話一遍遍高喊:「傅良佐逃走了,桂軍已經進城了!……你們被包圍了,趕快投降吧……只要你們放下武器,就放你們回家……」潰兵本來就如驚弓之鳥,最怕桂軍另路先入長沙城,對他們迎頭痛擊。現在「桂軍」就在眼前,他們慌得手足無措,也就不敢動彈了。毛澤東趁勢派出代表前去交涉。不一會,潰軍們紛紛舉起白襯衣,表示願意投降繳械。

  當晚,在安排好已繳械的潰軍食宿後,一師師生傾巢出動,一齊前來收拾戰利品。他們扛的扛,抬的抬,槍枝竟堆滿了禮堂。

  5

  足音:那才真是第一次哩

  第二天,毛澤東等又領來了長沙商會籌集的潰兵回家的路費。商家們因害怕潰軍久留長沙擾亂地方、危害經營,也就捐出了這筆款子。

  潰兵每人領到了5至7塊大洋,也就登上了將開往武漢的火車。就這樣,毛澤東等「兵不血刃」地遣散了這支隊伍。

  學校保住了,長沙城也避免了一場災難。毛澤東機智果敢,不傷一人,率一群「秀才」繳了數十倍於己的「武士」的槍,後來被專家評價為「堪稱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事後,一師的師生乃至長沙的警察,都對年僅24歲的毛澤東的膽識和應變能力深表讚賞,稱他「一身是膽」!並取外號叫他「毛奇」(19世紀普魯士名將)。而他的同班同學鄒蘊真則問:「萬一當時敗軍開槍還擊,豈不甚危?」毛澤東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敗軍若有意劫城,當晚必將發動,否則必是疲憊膽虛,不敢通過長沙城關北歸,只得閒守於此,故知一呼必從,情勢然也。」言語中充滿自信。可見,毛澤東並不是打無把握之仗,把膽量、奇謀建立在有把握的基礎上。

  多年後,毛澤東在與友人談及此事時,笑著說:要說搞軍事,恐怕那才真是第一次哩!然而,就是其平生「第一次」的軍事行動,卻充分顯示出他日後作為一個偉大統帥所具有的超凡軍事「天賦」和膽略!

  ■連結

  北洋軍閥三進三出湖南

  1913年10月至1920年6月,北洋軍閥在湖南三進三出。南北軍閥在湖南長期進行拉鋸戰。戰爭,讓湖南大地田地荒蕪、房屋焚毀,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1、1913年10月,袁世凱的北京政府派湯薌銘入湘,取代湖南地方勢力的代表譚延闓做督軍。1916年7月,湖南護法軍總司令程潛在西南勢力的支持下,率部攻入長沙,湯薌銘被驅趕出湘。

  2、1917年9月,北洋政府任命傅良佐為湖南督軍。湘軍大將林修梅、劉建藩扯起「獨立」旗幟,與傅良佐兵戎相見。此時,西南地方勢力盟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不願北洋系染指湖南,派廣西督軍譚浩明率部,和湘軍(部分)組成湘桂聯軍,與傅良佐的「護駕」部隊激戰。在湘桂聯軍逼近省會時,傅和北洋政府任命的省長周肇祥於11月15日逃離長沙。

  3、1918年春,北洋政府派吳佩孚、張敬堯等率部分路入湘,擊敗湘桂粵聯軍,湘軍殘部退守湘南。3月,北洋政府任命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吳佩孚「止步」衡陽。1920年5至6月,吳佩孚、馮玉祥分別率部從衡陽、常德北撤。湘桂軍隊乘機反攻,張敬堯於是年6月被趕出湖南。(記者 文熱心)

相關焦點

  • 文七妹:留下唯一合照,臨終呼喊石三伢子,毛澤東親自撰寫祭母文
    正因如此,剛剛出生不久的毛澤東有了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乳名:  ---石三伢子。  「石」是仙石之意,「三」是排行老三,「伢子」在他們那一帶方言裡是「小孩的意思」。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毛澤東就離開了父母,一直在外公、外婆家生活。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九年。
  • 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租房住:僅買木板床條桌(圖)
    文/任大猛 圖/徐暉銘  2014年,樓市到底是漲,還是跌?是該趁機買房,還是繼續坐等觀望?這樣的討論,或許沒有答案。但它卻告訴人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未來,住,永遠會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必須要考慮和面對的一件「麻煩事」。
  • 青年毛澤東的「小家大國」
    池塘前有一棟磚木結構的兩進三開間房子,門牌號為「清水塘22號」,全國第一個省級黨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區委員會都成立於此。這裡是毛澤東、楊開慧夫婦的第一個家,也是長沙市唯一一處保存下來的革命歷史建築物,如今已成為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毛澤東的15種名字與稱呼
    專題:奧·秘   毛澤東資料圖    【毛澤東】 1951年11月,毛澤東巡視古都安陽,當知道陪同的地區專員叫程耀吾時,他開玩笑地說:「你這個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
  • 得知母親臨終前一直在呼喊「石三伢子」,老人家失聲痛哭
    毛澤東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得知她臨去前,一直呼喊著他的乳名「石三伢子」,他悲慟不已。他的母親名叫文七妹,又叫文素勤,是湖南湘鄉人,文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1885年,18歲的文七妹,嫁給了韶山沖的毛順生,第2年她就懷上了一個男娃,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是他的表兄王季範,在毛澤東人生的關鍵時刻,引領方向,做通了毛澤東父親的工作,使少年毛澤東得以繼續求學,走出相對閉塞的韶山沖,走向一個廣闊燦爛的世界。   1911年王季範領著少年毛澤東來到長沙求學,直到1923年,毛澤東在長沙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長達十多年之久。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常和同學蔡和森、何叔衡、陳章甫等登臨嶽麓山、橘子洲頭遊覽,暢遊湘江,縱論人生國事,尋求革命真理。
  • 彭德懷效仿古人,在長沙動用「火牛陣」,卻被敵軍巧妙破解!
    攻佔長沙鼓舞了紅軍的士氣,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毛澤東認為,第一次打長沙「效果也是可以認為是有益處,因為這對全國革命運動所產生的反響是非常大的」  彭德懷對打長沙做了恰當的評價,他說:打長沙取得的「勝利在當時是很大的,否認這些勝利是不符合事實的」。「但這些勝利並不能掩蓋立三路線的錯誤,也挽救不了立三路線的失敗」。  紅三軍團從長沙撤出後,進至長壽街休整。
  • 經典|毛澤東詩詞書法欣賞,觀山先生寫的太精彩了
    毛澤東詩詞,是指毛澤東創作的舊體詩詞作品,是繼解放初期《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之後,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表的詩詞作品,共43首,其中詩14首,詞29首。毛澤東詩詞中,充盈著一股剛勁挺技的「虎氣」,可謂近百年來詩壇、詞壇的一大奇觀!
  • 商家在火柴盒印毛澤東頭像遭市民質疑(圖)
    商家在火柴盒印毛澤東頭像遭市民質疑(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5日 10:07 來源: 圖/記者劉豔       來源:紅網-瀟湘晨報     「怎麼火柴外包裝也印著毛主席頭像?」
  • 毛澤東詩詞中的陰晴圓缺
    1923年底,毛澤東由長沙前往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一大。「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離別之際,依依不捨,恰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東門路」,指當時長沙東門小吳門外通往火車站的道路。古詩中常用東門泛指送別之地,如漢樂府詩《東門行》:「出東門,不顧歸。」「橫塘」,指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1956年底,中國作家協會籌辦《詩刊》雜誌,編輯部搜集到社會上流傳的毛澤東的8首詩詞,主編臧克家致信毛澤東:「因為它們沒有公開發表過,群眾相互抄誦,以致文句上頗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議我們:要讓這些詩流傳,莫如請求作者允許,發表一個定稿。」毛澤東對此非常重視,對作品逐一進行校正,還另外提供了10首作品。
  • 親歷者憶毛主席遊湘江:踩水時可直立水中(圖)
    1959年6月24日,毛澤東暢遊湘江上岸後,與工作人員親切合影。向官鴻側頭站在毛主席右邊的第一個。 喻志才 供圖胡富君 石禎專 攝影報導 昨日,是毛澤東暢遊湘江53周年紀念日,湖南省體育局原紀委書記、今年74歲的向官鴻老人和長沙港務局退休幹部、今年79歲的程志忠老人均見證了1959年那激動人心的一幕。當年陪同在毛主席身邊暢遊湘江、隨船親手為毛主席暢遊湘江搭木跳板的一幕幕以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成為他倆現在的幸福回憶。
  • 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毛澤東詩詞極為深刻地拓展了湖湘文化的豐富蘊涵,成為弘揚湖湘文化的精彩華章。 性格塑造:欲與天公試比高 湖南人以「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不怕死、了得難」而聞名。《史記·項羽本紀》有句名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明湘楚血性根基之深厚。《史記·貨殖列傳》說:西楚「俗剽輕,易發怒」「衡山、長沙,是南麓也,其俗大類西楚」。
  • 萬類霜天競自由——談毛澤東詩詞中的秋意象
    毛澤東寫春天的詩句很少,他對秋天卻情有獨鍾。他有多首詩詞寫於秋天,有很多詩句吟詠秋天。毛澤東創造的「秋」意象不同凡響,耐人尋味,充滿著異樣的風採和神韻。 湘江北去萬山秋 1925年2月,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8月,湖南省長趙恆惕電令湘潭縣團防局逮捕毛澤東。他從韶山到了長沙。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 攝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先後會見了阿爾及利亞、肯亞及羅馬尼亞、日本等國的代表團。在與這些代表團會見時,毛澤東依舊錶現出他浪漫的詩人氣質。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
  • [古詩詞賞析]沁園春·長沙
    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遊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寫《沁園春·長沙》時的毛澤東時年33歲。當年,革命形勢高漲,群眾運動風起雲湧。一月黨的「四大」在上海召開,九月毛澤東在廣州參與國民黨「二大」的籌備工作,十月被推選為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繫在一起,讚美秋天的詩人廖若晨星。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僅《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兩首作品所體現的偉大情懷,就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
  • 白宮聖誕樹掛毛澤東頭像 第一夫人親自裝扮(圖)
    點擊進入策劃:聖誕老人和他的後現代生活  白宮聖誕樹掛上毛澤東頭像 學者稱不必過分「政治敏感」    據12月25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  在歐巴馬入主白宮的首個聖誕節,擺放在白宮藍廳中央的一棵聖誕樹,引起外界的強烈興趣
  • ...毛澤東與 學英語 幽默風趣 錄取新生 學說 客人 基辛格 石三...
    談話間,毛澤東開玩笑說:「德懷呀,你我都是同石頭有緣分的。你的字號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們兩個同是石頭。」彭德懷謙虛道:「我豈敢與主席相比。主席是塊稀世寶石,我彭某隻不過是一塊冥頑不靈的頑石。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  毛澤東擺擺手說:「不,同樣都是石頭嘛。我們兩塊石頭,一塊扔給了杜魯門(時任美國總統),一塊扔給了麥克阿瑟(時任侵朝美軍總司令)!」
  • 毛澤東詩詞中的炮火硝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篤信「兵民是勝利之本」。「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喚起民眾、壯大隊伍的歷史進程。《古代兵略·天地》云:「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枯木朽株齊努力」的「枯木朽株」本意指殘枝敗葉,引申意義則是勞苦大眾。「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深厚基礎,也是人民軍隊「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