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子雞是開封特產名菜。它選用當地優質的筠母雞,採用百年老湯煨制而成。以其色澤鮮黃,鹹香嫩脆,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幾大特點而出名。
來到開封發現賣桶子雞的可以滿大街都是,前後500米一共6、7家桶子雞全打百年老號的招牌,最怕的就是這,外地人都得蒙。對付這種事,不愛張嘴的就看,看哪家生意好;嘴勤快的就問,問這條街上其他買賣家吃哪家,一般不會失望。
跟著當地人吃就對了,千萬躲著點兒旅遊鬧市區。桶子雞因形而名,外形像個桶。
說到桶子雞就要先說一說開封的百年老店「馬豫興」。
相傳,桶子雞原名「孔雀開屏」,起源於北宋年間姓馬的廚師。宋徽宗曾在皇宮內用這道菜宴請過金國太子,這位御廚因這道菜而被人稱作「馬一絕」。
金兵攻佔汴京,指名要抓馬一絕回金國做御廚。馬一絕逃出汴京,帶著一罐老湯隨難民逃到建康(今江蘇南京)。風雪之夜,連病帶餓,昏倒在街頭。後被一個名為馬哈哈的小夥兒所救。
馬一絕就把自己的老湯和絕技傳給了小夥兒,並對其叮囑:這是馬家祖傳的老湯,用它滷製『孔雀開屏』,原本只許真龍天子獨享。皇上禁止此方傳入民間,否則就要抄家滅族。直到現在開封的老百姓也沒有品嘗過這道美味,有朝一日,你一定帶著老湯回開封去。」
馬一絕和馬哈哈這兩個沒有血緣關係,但有生死之恩的馬姓人在南京做起了燒雞生意。為了避免殺頭之禍,將「孔雀開屏」改名為「桶子雞」,很快在當地走紅。
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清鹹豐十三年,為了躲避太平天國戰亂,馬家的後代馬永嶺,帶著陳年老湯和全家人逃回開封。
馬永嶺在開封鼓樓附近開了一家滷味店。開始的時候起名豫盛永,清同治三年,改名為馬豫興。寓意是馬家要在古豫州首府開封創立基業,興旺繁榮。
流傳百年的老湯,滷出來的雞鴨皮黃色豔、肉嫩鮮香。融合中原人的口味,馬豫興桶子雞很快在中原地帶比較火了。
呂世範先生說,相傳清光緒年間,祥符縣(1921年改稱開封縣)的陳縣令最喜歡吃桶子雞。幕僚賓客、商賈士子甚至庶民百姓,凡有事相求或官司糾葛之際,都用桶子雞敬獻。以至於當時開封城流傳一首民謠:手拿一串七,來到鼓樓西,馬豫興家好桶雞。
馬豫興的桶子雞,之所以好吃,一是雞子好,二是滷湯絕。
選的全是當年沒有下過蛋的小母雞。將雞衝洗乾淨,肚內放入熟鹽、花椒、茴香、薑片醃製12個小時,將洗淨的荷葉切成二寸長、一寸半寬的塊,用刀塞入。然後用約四寸長的秸黍稈一頭頂住荷葉,一頭頂住雞的脊背,把雞撐圓,像一個桶一樣。
相傳馬豫興的老湯,從不加水,冬天零下10°也不上凍,三伏天也不腐壞。這樣的滷湯不苦不澀、滋味柔和、醇香厚重,滷出來的桶子雞顏色金黃。吃起來肥而不膩,爛裡藏脆,淡中透香,越嚼越有味。
馬豫興桶子雞,全在於選料之精,加工之細。就拿填料的荷葉來說,馬豫興選的荷葉,要已經結了蓮蓬、又尚未經過霜打的才好。未結蓮蓬的荷葉太嫩,清有餘而香不足。長老經霜的荷葉則已敗落,清香盡失。
作為馬豫興的第六代傳人,馬世偉親眼目睹了這個老字號在最近半個世紀的演變。而世代流傳的馬豫興,到了他這一輩兒,已經是第六代了。
1956年,在鄭州德化街開了馬豫興雞鴨分店。後來為了支援西郊紗廠工業區的建設,在碧沙崗附近開設了飯店。目前,在鄭州也有很多家分店。
母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身壯體的作用。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
母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